网络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2

网络对政治文化的影响

王园

王园(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D0文献标识码:A

摘要:21世纪是个网络的世纪,网络对当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社会生活高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对政治文化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网络一方面促进政治文化传播的高效化与国际化,促进了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网络对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造成了强大的冲击,并使社会主义政治文化面临“西化”的危险。因此,我们应权衡利弊,使网络对政治文化的发展发挥更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网络政治文化影响

进入21世纪,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发展,世界正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的网络化社会。网上新闻、网络会议、网络广告、网络教育、网络炒股、网上商店等新事物的出现大大更新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大多数人的兴趣从报纸转向电视,又从电视转向网络,他们从网络中得到大部分新闻。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对政治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

一、网络对政治文化的积极影响

(一)网络的发展使传统的政治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有了革命性的突破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网络凭借它具有信息量大,检索便捷以及信息获取快、传播快、更新快等特点,已将全国乃至全球变为能在同一时间知悉同样事务、受到同样刺激的网络大家庭。借助互联网,把主流政治文化的宣传和教育搬到网上,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地浏览和储存网上的各类政治文化信息,了解最新的学术动态与详尽的研究参考资料,大大方便了人们对这些资料的学习和查阅。同时,由于网络创造的空间是“无限度”的,因此网络上主流政治文化建设的信息空间也是无法度量的,它的浏览人数可以由昔日的确定的多数转变为不确定的多数,由有限变为无限。这些无限的和不确定的国内外的网民只要点击鼠标就可以呆在家里尽情地纵览我国政治文化的表达界面,这将有助于世界更多地了解和认识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政治文化。

传统传媒的信息传播都是单向的,编读双方无法随时随地地进行双向沟通。网络传播则是一种开放的互动式传播,网民与网站之间、网民与网民之间可以利用BBS、聊天室、网络视频、电子邮件、网上论坛等工具实时沟通,实现互动,对有关主题也可以随时展开讨论。原先只是出于信息接受者的被动地位的人们,现在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不同的网民可以畅所欲言,相互交流,从中受到教益,这种形式比单纯的说教更能提高人们的兴趣。同时这种互动式的交流还有助于有关部门和工作者及时、准确、通畅地获得必要的信息,充分整合宣传资源,调整宣传教育策略,提高宣传教育的效果。

(二)信息网络化促使了参与型民主政治文化的发展

网络打破了对信息的控制,这有助于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发展。通过网络,公民最贴近地了解到政府的工作过程,使政策的制定、决策和执行过程透明化。网络的虚拟性使公民可以更自由、更直接、更方便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表明自己的政治情感,并与其他参与的公民进行自由交流,还可以登录国家和地方政府领导人的个人主页与他们进行对话,表达自己的愿望、支持和批评。比如,2009年“两会”前夕,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于2月28日与网民进行长达两个多小时的在线沟通和互动,为此后的“网络两会”进行充分预热。此前以新华网、搜狐网、腾讯网为代表的网络媒体相继推出了“总理请听我说”、“我有问题问总理”、“为省部委建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征集”等网络互动平台,吸引了数以亿计的网民积极参与。[1]人民网在2009年1月推出了“您最关注的两会热点问题”的网上调查(此项活动已经连续开展了8年),在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网民的网上投票已达20万余,留言达3万余条。[2]此后举行的“两会”,网络问政、网络参政议政更是成为热词。此次“两会”之新举措,包括议案的网上提交、会议的网络直播,以及开通网络访谈室,更是将网络问政、网络参政议政推向了高潮。政协委员孙继业于是感叹“今年的两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网络开始的。”[3]在这种参与状态下,公民可以充分意识到参与政治是对自己切身利益的一种呵护,政治主体性便在参与过程中彰显,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政治人格。而民主意识、独立政治人格的形成,将会促使新型的参与型政治文化的形成。

(三)网络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的国际化交流提供了平台

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开放、碰撞、冲突,又相互交流、融合、吸纳,这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政治文化作为社会大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受这一规律的制约。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这种全球政治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因为网络本身就具有在全球传播信息的功能。网络创造了一个没有国界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人们的相互登录和访问变得极为便利,大大提高了政治文化跨越国界交流的能力。在这个开放的网络上,各种不同政治背景的政治文化可以毫无限制地并存,从而形成各种政治主体、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意识形态的交汇,使中西方政治文化的碰撞和交流更直接、更剧烈。网络空间是各种文化的汇聚点,在网络空间中,各种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其结果必然导致政治文化发生转型,最终形成一种更为先进的、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新的政治文化。[4]

二、网络对政治文化的消极影响

(一)互联网削弱了政府对媒体舆论的控制力,对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造成困难

在现代社会,大众传媒是人们接触政治事物最频繁的通道,传播媒介中的政治倾向性、政治价值判断的标准,对人们的政治观念与态度都有影响。因此,为了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保持社会的稳定,确立主流政治文化的统治地位,国家一般都要通过一定的政治控制机制,掌握大众传媒,垄断和封锁那些不利的政治信息,发布经过筛选过滤的信息,以控制舆论导向,营造统一舆论,向社会公众进行宣传、教育和灌输。

在网络时代之前,由于人们了解信息的渠道只能是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等,在这种情况下,普通公众获得的都是已被筛选的信息,个人向大众广泛传播自己的思想几乎是不可能的。这样,国家可以轻易地控制传媒,并用单一的内容(或声音)塑造统一舆论,从而主导意识形态。那些企图对抗主流政治文化的外国、组织和个人,欲宣传自己的思想,往往由于政府的把关或政治上势单力薄以及控制大众传媒的成本过于高昂,最终难以实现。但信息网络化的发展却改变了这一切,互联网的出现使人类首次形成空前规模的无国界的电子疆域。在这个空间中,互联网的开放性和管理方式的非中心性、离散性决定了其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是完全自由和在相当程度上不受政府的管理和控制的,任何一个个人或团体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突破国家的监控,以低廉的费用向全世界自由发布信息和传播思想,同时也可以自由地选择和吸纳信息。在因特网面前,国家没有控制的能力,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每个信息包都可以经由不同的传输路径,从甲地传送到乙地……正是这种分散式体系结构令互联网络能像今天这样三头六臂。无论是通过法律还是炸弹,政客都没有办法控制这个网络。讯息还是传递出去了,不是经由这条路,就是走另外一条路出去。”[5]

如今,除了原有的传统媒体外,还有上万家的网站发布信息,各类新闻站点、专业信息站点、公司站点、机构组织站点、个人网页和电子邮件等都可以发布或传送新闻信息,海外更是有无数的网站供网民自由浏览。上网用户可以在第一时间得到各种新闻,并且自由地表达个人意见。而这些信息中不乏大量垃圾的存在,它们对主权国家的政治文化造成极大腐蚀,尽管政府可以采取一些技术措施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但要想如同监控传统媒体那样监控网络信息,是根本不可能的。总之,由于信息传递的极度多元化,传统意义上属于国家专控的信息发布和封锁的权力逐渐丧失,政府被迫面临信息内容无法控制的尴尬处境,不利于主流政治文化的传播。

(二)网络成为发达国家进行西方政治文化渗透的工具

一国主流政治文化、非主流政治文化和敌对政治文化在网络空间共存,在碰撞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风险,比如政治文化安全系数的降低等等。少数发达国家正是凭借这一优势,通过网络向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连续不断地传递着自己的思想倾向,自己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不可抗拒地传递可以使受众群体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这种政治价值观念,并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产生动摇。

近年来网络文化的传播,西方敌对势力为了实现其“西化”“分化”的图谋,把“希望”寄托在青年一代身上。他们利用网络这一传播工具,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叫嚣“不惜一切代价,尽快完全消灭中国的共产主义制度”。因此,我们要大力构建自己的政治文化,防止政治文化上的“西化”阴谋。应当注意积极引导和规范,要加强对网民的思想教育,增强他们的自律精神,为我国政治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

三、结语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给政治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权衡利弊,可以说,网络对于政治文化发展进程的促进作用会十分明显。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扬长避短,使网络政治文化的发展在健康良好的轨道上运行。

【参考文献】

[1]载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sc/2009-03/03/content_10932088.htm

[2]石国胜:《两会热点调查,八大民生问题,反复倡廉最受关注》,载人民网http://leaders.people.com.cn/GB/8864127.html

[3]虞宝竹等:《09两会,网络媒体的盛宴》,2009年3月11日的《中华新闻报》.

[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273.

[5]尼葛洛庞帝著:《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27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