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9-19
/ 1

感悟是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

张美兰

张美兰新疆焉耆县七个星中心学校

所谓阅读,即从别人的外部语言向自己的内部语言过渡的过程,从心理角度看,阅读是感知、思维、评价、判断、想象、推论和解决问题等系列过程和行为结构的结合,国家教育部制定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学习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内容。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以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遵循儿童的认识规律,充分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到教学中应注意挖掘文章中句与句的联系,品词悟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抓住段落与篇的联系,理段明篇,培养思维的逻辑性;利用内在联系变序阅读,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比如,教学《秋天》一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公园或田野中观察天气、周围景色、人们穿着以及动植物的变化,引导学生汇报自己观察所得;教学《美丽的小路》一课,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到附近的社区、公园进行调查,人们如有破坏环境的行为,应该进行哪些力所能及的环保举措,口头汇报之后写一份建议书上交给少先大队,抓住关键语句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由表面理解到深入理解词语与文本知识的内在联系,让学生悟出“走出课堂”和“死读书本”的关系,可以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悟出内在的关系正是一种创造。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鉴赏能力及效果

阅读教学是学生学习、教师文本之间平等的对话,在这个平等的对话过程中,它讲究师生的平等相处,讲究课堂的自然和谐,讲究每个学生的个性张扬,讲究活动中师生互动。因此教学中教师应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应给每个学生平等参与的机会,有发现问题发表见解的权利。只有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说为学生找到了最好的语文学习课堂与语文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读书,就要让学生在读书中发现自己,并鼓励他们有独到见解,增强他们的自我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

课堂上,激励学生突破教参,训练创新思维。教师教学时首先要有意识地避开各种教参的现成结论,而突出学生自己阅读、自主体会、自主讨论。

课堂外,鼓励学生感悟作品,形成独特意见、方法多种,其中讨论对学生具有特别的作用,因为辩可使思维明晰,可以综合不同人的不同意见,从而更容易看见新的思想火花。

根据学生的生理及心理发展特点,以课本阅读为基础,在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后再作课外阅读的延伸,进而再去读社会、读人生的大书,这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

开展课内各种语文活动。配合语文课本及课外阅读内容,我们可以在校内、班内举办各种各样的语文活动,如演讲比赛、朗读比赛、作文比赛、成语接龙比赛等,巩固课内课外阅读知识,还可以办抄报、黑板报等,从征题到写稿,到版面设计,全由学生自由完成,锻炼学生的能力。

三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能力培养

课堂教学中,有些语文教师因有时间包袱或受内容牵制,总是怀有对学生不放心的心理,错误地认为让学生阅读还不如自己讲来得快,越俎代庖,把课堂搞成“一言堂”,用简单的“问答式”去完成教学。这样既束缚了学生的思想,也很难达到教学目的与要求。反之,只要我们课堂上逐渐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的要求和目标,学生就会用心去领悟和感受教材,不断地提高阅读能力。这种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学生心理轻松,课堂气氛融洽,教学也就容易达到预期的效果。

传统意义上的读,往往重精读、朗读,轻泛读、略读,忽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训练;素质教育意义上的阅读,注重精读、朗读的同时,更要强调对学生泛读、速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教师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对范文的布局谋篇、风格特色、深刻意境进行生动分析、点拨,使学生想读、爱读,最终达到理解文章、为我所用的目的。

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引导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围绕目标加影响,教师要启发点拨,穿针引线,提纲挈领,运用谈话式、讨论式,提出总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索,创设轻松的课堂气氛,融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提问和回答,重在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组织信息的能力,多一些熏陶,少一些说教;多一些建议,少一些指导;多一些品位揣摩,少设置一些刨根问底,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少讲精练,重在点拨、启发、引导,做到主体、客体对立统一,协调一致,加强“文学阅读”部分的练习,以建立良好的导向。

语文课堂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阵地,也是引领学生认识古今中外大师,涉猎名家名篇,进入真、善、美世界的桥梁,理应成为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艺术园地。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创造性地教;而且贵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主动学,学会学习、思考、探索、勇于创新,实现创造性地学。教育学专家潘涌认为:创造教育提倡学生有目标、有选择地学习,不满足于获得现成答案和结果,能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内容去适应新情况,自主调控学习进程和学习策略。当我们在阅读教学中把自主权还给学生,进行种种符合创造性新教育理论的尝试时,创新人才就会逐步在我们的开放型的语文大课堂中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