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与发展方向研究

孔令发

(哈尔滨市依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4800)

摘要:民是国之基础,粮是民之根本。富一国之地,才能养一国之民。在中国,水稻是主要的食物来源,但是水稻的病虫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水稻种植者所深恶痛疾的。在古代的时候,如果出现蝗虫灾害,往往会使水稻种植者一年的收成消灭殆尽,所以防治病虫害是种植水稻最需要做的一项工作。但是,在进入现代以来,随着防治病虫害的技术越来越先进,我们会发现害虫发生变异的情况也大大增加了,经常会有新的病虫害品种出现。这就要求水稻害虫的防治要有快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产品水稻的产量。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措施

1.当今的农业形势下水稻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1在水稻播种之前的防治工作未得到重视

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经过系统的计划,最重要的就是前期的准备工作。很大一部分农业生产者在种植水稻的过程中,都是在病虫害情况发生之后再着手进行控制,他们错误地认为:当病虫害出现的时候,只要发现得及时,不会对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较大的损失。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如果前期防治准备工作不到位,当水稻病虫害出现之后,防治工作将很难开展,从而严重影响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1.2农药过度使用,农药质量参差不齐

作为农药,其主要的作用机理就是在水稻的表层留存一定的有毒物质,在害虫食用水稻的叶子或果实时就会中毒,并且经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死亡。但是,一切事物都讲究一个度量,不可过犹不及。现在的农药生产工艺流程比较粗糙,不能对农药的治疗效果进行有效的控制。一些农民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一味使用价格低且质量低的药物对水稻进行处理,不仅会影响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还会导致水稻在高毒农药的影响之下出现中毒现象,造成严重的后果。

1.3外来害虫物种的侵害及新型害虫的出现

长期大量农药使用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不断的有新型的害虫出现。这是因为害虫在农药的被动选择了下,出现了抗药性,病虫害防治对象出现变化。防治技术手段已经不适合当前的生产需要,从而导致稻飞虱、稻瘟病、白叶枯病等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并诱导了病原菌、害虫生理小种和生物型变异,这无疑为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加大了难度,外加现在许多恶略的天气情况,以及便利的出行条件,也会有一部分外来物种、害虫的侵入。由于其没有天敌且药物对其的效果也不是特别明显,这些外来害虫也会对水稻形成较大的威胁,不能够准确有效地判断出是何种病虫害引起,因此在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时也缺乏针对性,使得防治的效果较差。

2.水稻本田害虫的预防

水稻本田害虫主要包括二化螟、负泥虫、稻水蝇和潜叶蝇等等。潜叶蝇是水稻最常见的害虫,其主要发生期是在插秧后的分蘖初期,一般在贴近水面叶片的背面产卵,孵化后便钻到叶片里面,将叶肉啃食,使得叶片上形成白色的条纹。如果在插秧后有连续的低温阴雨天气,这时候潜叶蝇的繁殖尤为频繁。在水深的地块和稻田漂浮物多的地块也有发生。注意观察水稻叶片情况,发生初期可以采用辛硫磷对其进行防治,尽量减少水田中的漂浮物,地面要耕平。水稻种植过程的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纹枯病和螟虫等,其中以螟虫最为严重,危害也最大。重点观察水稻生长情况,重点防治螟虫病害。

3.水稻病虫害防治问题的研究及发展方向

3.1提高农业生产认知水平、做好防治预测工作

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当然要从源头上入手,也就是说要将水稻种植者的工作水平进行提高,提高整体的认知水平,对其水稻病虫害的防治做出工作上的指导,适当的分区域以讲座形式进行讲解,在一定区域内对水稻的病虫害问题进行采样、分析、并提出控制办法,由水稻种植者具体进行实施。最主要的是要将水稻病虫害预防工作的重要性给宣扬下去,让农产者体会到前期的预防工作能够为后期的病虫害防治做到未雨绸缪;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尤其是针对一些新型的病虫害,在发现之后应当充分利用当前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宣传和通报,让更多的农户对此引起重视,并及时地开展防治工作,将该类型的病虫害扼杀在发生的初期,减少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

3.2做好农药生产的质量控制和农药的区域配给

在水稻种植生产中,要加强对农药的合理应用和农药质量的控制。为了防止农药的过度使用,可以进行农药的定量配给,这种统筹规划需要在种植期之前就做好统计工作,将区域内的稻田数量进行汇总,还要保证农药的配给切实输送到每一户水稻种植者的手中。在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明确农药的类型,听取植保部门的建议与意见,对其进行处理,创建现代化与多元化的管理机制,保证病虫害防治水平;在挑选农药的过程中,需保证其质量符合相关规定,全面提升管控工作水平,满足当前的工作要求,做到科学合理用药,选择对自然天敌杀伤力小、低毒、低残留、安全性好的品牌产品。

3.3将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生态防治一体化

现今伴随着基因工程而产生的一系列研究逐渐投入市场中去,现在的一些农作物改变了基因就能够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在叶子中产生能够杀死害虫的物质;还有一种是利用物理因素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就是通过光线、声音等物理条件营造出一个不适合害虫生存的环境,使得病虫害在这样的物理环境下逐渐退出稻田这个生态环境,不会对环境造成较大的破坏。生物防治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利用病虫害的天敌来进行防治,在应用和实施上有着一定的难度。在实际的病虫害防治工作过程中,可以应用农药防治作为这些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补充内容,提高防治的效果,多种防治手段的结合也能够为其形成弱势互补。

4.结语

水稻的病虫害问题是自古以来就存在的,古人在种植水稻的时候也通过各种手段和技巧控制水稻的害虫问题,当然效果是不如现今的病虫害的防治技术的,在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手段之后,我们仍然要不断的对新的防治方法进行探讨、尽量将对水稻植物本身的伤害降到最低,将水稻果实的食用质量和健康水平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建华.农药减量增产技术在水稻病虫害防治上的应用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5,(22):120,122.

[2]陈波,田永宏,房振兵,等.湖北省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J].湖北农业科学,2017,(06):1056-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