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消化道活组织检查标本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消化道活组织检查标本的临床分析

俞恒

俞恒(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四川成都610091)

【摘要】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诊断消化道活组织检查标本的临床临床意义。方法将所有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吗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4μm,HE染色。在作出HE切片的病理诊断后,我们把显微镜下认为可疑恶变的病例以及内镜下可疑恶变但HE病理诊断不支持的病例加以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作进一步诊断。结果324例标本通过普通的HE制片进行常规的病理诊断,其中内镜诊断为良性病变的169例(第一组)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147例,恶性病变20例(其中有2例肠道息肉或腺瘤样息肉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疑恶性病变4例;内镜诊断为恶性病变的155例(第二组)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25例,恶性病变118例(包括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可疑恶性病变12例。结论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内镜咬检组织,特别是消化道的炎性、溃疡组织,配合以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进而作出明确的病理诊断,使患者得到早发现早治疗

【关键词】免疫组织

【中图分类号】R44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08-0078-01

利用标记物标记的抗体与组织或细胞的抗原反应,结合形态学检查,对抗原做定性、定量、定位检测的技术,由于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及能将形态研究与功能、代谢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显著特点[1],所以,这门新技术从一诞生起就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11年12月存档的经内镜下取材的消化道活检标本324例,其中经内镜诊断为良性病变169例,诊断为恶性病变155例。

1.2方法所有标本均用10%中性福尔吗林固定,常规石蜡切片4μm,HE染色。在作出HE切片的病理诊断后,我们把显微镜下认为可疑恶变的病例以及内镜下可疑恶变但HE病理诊断不支持的病例加以细胞角蛋白(CK)、上皮膜抗原(EMA)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作进一步诊断。

1.3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连续切片,厚度4μm。组织切片均常规脱蜡,柠檬酸缓冲液进行微波修复,免疫组织化学采用Elivision即用型非生物素免疫组化试剂盒,EMA、CK抗体及免疫组化试剂盒均购自福州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以细胞膜和胞浆棕褐色颗粒为阳性。

2结果

324例标本通过普通的HE制片进行常规的病理诊断,其中内镜诊断为良性病变的169例(第一组)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147例,恶性病变20例(其中有2例肠道息肉或腺瘤样息肉的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可疑恶性病变4例;内镜诊断为恶性病变的155例(第二组)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25例,恶性病变118例(包括非上皮性恶性肿瘤),可疑恶性病变12例。我们把两组中病理诊断为可疑恶性病变的16例,和第二组中病理诊断为良性病变的25例,常规标记以CK、EM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最终第一组中的可疑病例4例,有2例确诊为癌性病变,第二组中的可疑病例12例,有8例确诊为癌性病变,另有4例可疑恶性病例通过标记以其他相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2例确诊为胃肠道间质瘤,另2例确诊为黏膜相关淋巴瘤。内镜下诊断为恶性,而病理诊断为良性的25例中,经免疫组织化学证实均未见肿瘤细胞。

3讨论

消化道疾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而早期的消化道恶性肿瘤常常与炎性病变和良性的溃疡相伴随,患者易忽视,临床上也难以区分。比如一部分早期食管癌和早期胃癌,临床上尚无明显症状,病变局限多为黏膜层或黏膜下层,病变范围小,特别是直径在0.6-1.0cm的小胃癌、直径小于0.5cm的微小癌以及更小的一点癌(也称点状癌),确诊的唯一依据只有通过内镜下的活体组织病理检查。再比如,长期反复发作导致恶变的溃疡,患者本人由于病程长,病情反复,思想上容易麻痹大意;再者,溃疡的表面及边缘附着大量的渗出物、坏死层及新旧肉芽组织层,给内镜下更深层组织的钳取带来不便,所以在相当一部分病例中,对HE切片的镜下观察,往往是大量的炎性渗出和肉芽组织,并常有异形增生的可疑癌细胞散在或少量分布在其中,仅以此作为诊断依据尚有不足,这种情况下,如果建议患者再次取活组织检查,势必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建议以后定期复查,又会使患者失去尽早确诊和治疗的机会。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给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肿瘤的分类带来了帮助[2,3]。CK存在于各个胚叶向上皮细胞分化的胞浆内,EMA是一组糖蛋白,广泛分布在各种上皮细胞膜上及其肿瘤中,分布范围与CK相似,但对内脏腺上皮的表达优于CK,因此对上皮源性肿瘤,尤其是低分化腺癌,最好与CK联合应用,可提高阳性率。在实际工作中,充分地应用了免疫组织化学这一检测手段[4],对本文中所遇到的16例可疑病例作出及时的鉴别诊断,在第一组的4例可疑病例中,检出的2例恶性病例,均为小的溃疡性病变,而恶性溃疡的发生大多直径在2cm以上,这是临床上容易忽视的因素。在第二组的12例可疑恶性病例中,8例被检出者均标记出炎性坏死组织中散在的低分化腺癌细胞。4例被证实为非上皮性恶性肿瘤。而剩余的9例和不支持内镜恶性诊断的25例,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其一,确实为范围较大的良性病变;其二:由于病变所在部位造成取材困难或取材于肿瘤的边缘可能性大。

参考文献

[1]丁文斌,杭春中,季中泽.肿瘤标志物在诊断消化系恶性肿瘤中的应用价值[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8(5):257-258

[2]禹新华,孙静,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消化系统肿瘤诊断中的应用[J],检验医学与临床;2007,4,(4):271

[3]韩冰,许崇安,肺癌肿瘤标志物及其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热带医学,2010,3:382-384

[4]徐则兰陈昌枝.肿瘤标志物及其联合检测诊断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J].实用癌症杂志,2008,(4):435-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