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例咽后脓肿的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3-13
/ 2

30例咽后脓肿的临床治疗分析

崔佳菲

崔佳菲

(哈尔滨市穆斯林医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摘要】目的:探讨咽后脓肿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30例咽后脓肿患者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咽后脓肿患者经临床治疗29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急性咽后脓肿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外,经口切开引流是治疗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咽后脓肿;临床治疗;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6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3-0052-02

咽后脓肿为咽后间隙的化脓性炎症,急性者多见于1~3岁的婴幼儿,好发于春冬季节,大多数由普通化脓性细菌所引起,上呼吸道或咽部炎症时可致咽后间隙内淋巴结感染形成积脓;也可因咽后壁的损伤(外伤或异物)感染所致。慢性者为颈椎结核向前溃破椎前筋膜或咽后间隙淋巴结结核形成冷脓肿[1]。选取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咽后脓肿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咽后脓肿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5个月~39岁,年龄14岁。脓肿部位:口咽腔之左侧或右侧24例,寒性脓肿位于口腔正中处4例,下咽部2例。急性型咽后脓肿都为一侧性,可见咽后壁隆起,将患侧腭咽弓及软腭向前推移。慢性型常为整个咽后壁向前隆起。颈侧位X线片,可见颈椎前隆起的软组织影,有液平面。颈椎结核示骨质破坏。检查操作需谨慎,以防患儿哭闹挣扎,导致脓肿突然破裂而窒息。

1.2方法

1.2.1药物治疗急性型咽后脓肿,脓液作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并作厌氧菌培养,选用适宜抗菌药物。未得检验结果前,可选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他啶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阴性菌有杀菌作用。为半合成第三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细胞壁上的蛋白质,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从而起杀菌作用。对大多数病原菌株敏感,如化脓性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等革兰阳性菌[2]。肺炎杆菌、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及厌氧菌。用于耳鼻咽喉头颈部的重度感染。用法用量:静注,成人每次2~3g,每12小时1次,儿童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mg,分2~3次。慢性型咽后脓肿如系结核性者,辅以全身抗结核治疗。

1.2.2手术治疗仰卧头低位,经口腔,用直接喉镜或麻醉喉镜将舌根压向口底,暴露咽后壁,在脓肿最隆起处穿刺抽脓,然后作纵行切口引流。如为结核性咽后脓肿,脓腔内注入0.25g链霉素。

2.结果

30例咽后脓肿患者经临床治疗29例治愈,1例死亡。

3.讨论

咽后脓肿为咽后间隙的化脓性炎症,分两型;急性型占94.8%,多发生于婴幼儿,为咽后淋巴结急性化脓所致。慢性型占9.1%,多为颈椎结核、骨髓炎引起,以成人较为多见。咽后间隙为一潜在间隙,内充满疏松结缔组织,在中线密集成中缝,将间隙分隔成二。每侧间隙中有10个淋巴结,3岁后逐渐萎缩。当淋巴结发生感染时,急性型为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发展为淋巴结周围炎、蜂窝组织炎,炎症局限,形成脓肿,多位于咽后隙的一侧,黏膜充血,色暗红。慢性型由颈椎结核形成的脓肿,常膨突于咽后壁中线处,黏膜苍白。

急性型婴幼儿的咽、鼻、耳部分淋巴汇入咽后淋巴结。故3岁以下幼儿的咽、鼻腔鼻窦、中耳的感染,如急性咽炎、扁桃体炎、腺样体炎、鼻窦炎、中耳炎的感染可致咽后化脓性淋巴结炎,继而化脓,形成咽后脓肿[3]。咽后壁外伤、异物损伤后感染、或邻近组织炎症扩散进入咽后隙,也可发生咽后脓肿。耳部感染,如化脓性中耳乳突炎、中耳颞骨岩部炎的感染,均可侵入咽后隙而致咽后脓肿。急性型咽后脓肿的致病菌以链球菌、葡萄球菌多见。颈椎结核、咽后间隙结核性淋巴结炎等,常形成慢性咽后脓肿。

急性型咽后脓肿起病急,畏寒发热,烦躁不安,咽痛拒食,吞咽困难。患儿吃奶时奶汁从鼻内呛出或吸入下呼吸道引起呛咳,语言及哭声含糊不清,口内似含物。睡时打鼾,常因呼吸不畅而惊醒。初期患儿头后仰,以后常偏向一侧,借以减轻疼痛及呼吸困难。如脓肿增大,压迫喉部引起呼吸困难,严重时引起喉阻塞甚至窒息。慢性型者多有结核的全身表现,如午后低热,夜间盗汗,咳嗽,消瘦,虚弱。咽部无明显疼痛。患者常在脓肿增大、出现吞咽困难及出现喉阻塞时才来就诊[4]。咽部检查时,急性型可见一侧咽后壁有半圆形隆起,充血。脓肿较大时,将患侧咽腭弓及软腭向前推移。因脓肿破裂有引起致窒息的危险,因此操作宜轻柔,应准备好吸引器,取头低脚高位。慢性型可见咽后壁隆起,黏膜色较淡;若为颈椎结合引起,脓肿常位于咽后壁中部,如脓肿穿破,破口处可见肉芽组织。

患儿全身情况较差,起病急,发热,吮奶时啼哭或拒奶,发声含糊不清。结核性咽后壁脓肿发病缓慢,午后低热,盗汗、咳嗽。急性型者检查可见咽后壁一侧红肿隆起,患侧咽腭弓及软腭被推移向前。慢性型者见咽后壁中央隆起,局部黏膜色泽较淡,穿刺抽液为稀薄的干酪样坏死物。颈侧位X线检查见椎前软组织阴影增宽(正常者口咽部椎前软组织阴影厚度约0.5cm,下咽部为1.0~1.5cm),偶见液平或气体影。

急性咽后脓肿除全身应用抗生素和支持疗法外,经口切开引流是治疗的基本方法。患者仰卧,头低位,不需麻醉,用直接喉镜或麻醉喉镜暴露口咽及喉咽后壁,先用接有20ml注射器的长穿刺针吸出脓液,然后用尖刀切开引流,术中要注意气道通畅,防止窒息,床边备气管切开包。结核性咽后脓肿除了用抗结核治疗外,可行穿刺抽液,脓腔内注入链霉素,每次0.5~1.0g,但不作切开排脓,以免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但可反复穿刺抽脓注入药液。

【参考文献】

[1]刘康华,陈丽.急性咽后脓肿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49-50.

[2]杨东辉,梁敏志,谭向杲.咽后脓肿临床诊治分析[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3,20(10):548-550.

[3]上官翰京,高兴强,陈乌娜,骆献阳.异物性咽后脓肿临床分析[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28(1):65-66.

[4]刘康华,陈丽.急性咽后脓肿4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3(26):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