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践行,传承创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5-15
/ 3

弘扬践行,传承创新

张正石

张家港市沙洲小学张正石

2002年我校参与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叶圣陶教育思想的文化底蕴和当代价值”的研究,学习实践中,我们深感还需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作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研究》被立为“十一五”苏州市重点规划课题,我校很希望在该项实验研究中随时得到有关领导、专家和兄弟学校方方面面的关心和指导,来继续提高我们的科研水平。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平实易懂,且又博大精深。“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关于教育哲学的思想纲领,是叶圣陶大半个世纪中对语文教育的真切体认与深刻感悟,是其教育思想的高度浓缩,他以此为纲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体系,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内容,许多认识与新课程标准有着高度的一致,对突破和改善小学语文教学的现状具有极强的穿透引导作用。如何引领本校的语文教师这个先进群体,促使其专业水平的再发展,促使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与品质的再提升,针对这一系列问题,确有必要展开这样主旨鲜明、主题突出并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的专项实验研究工作。

叶圣陶先生所提倡的也正是目前语文教学所欠缺的,也是我校进行语文创新教育的迫切需要。开展“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与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研究是用叶圣陶语文创新教育思想,来指导小学语文创新教育实践,从而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学习叶老的语文创新教育思想,领悟其精髓,付诸实践,不断反思,对推进我校的小学语文创新教育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定会起到重要作用。实践研究表明,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深入进行课程改革的今天,学习研究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无疑对推动教育改革具有借鉴、启示的积极意义。

一、操作要点

1.用好新教材,整合老教材。教材是创新学习的载体。教师要科学地利用教材中的创新因素,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创新要求,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必须注意不足,在利用教材因素时,要根据各年段自身特点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2.积极渗透创新教育。为了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创新教育,特规范以下要求:(1)体现主体精神。学生必须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参与面达90%以上。(2)体现主导精神。叶老提出达到“不需要教”的途径是“引导与启发”,“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教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必须做到“四导”:导趣、导疑、导思、导创。(3)体现创新精神。教师的教法要有创新,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4)体现实践精神,课堂上要让学生进行动脑、动手、动口、动耳、动眼等多方面的实践活动。(5)体现现代的精神。要有现代的教育思想、观念、方法,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

3.采取三步程序。根据创新教育的总体思想,结合小学生生理、心理特征,目前准备采取以下三步骤:①学会。教师向学生传授必要的知识,使学生学懂、学会,掌握一些学习的经验、规律。叶老说:“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②会学。学生自己读书、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和掌握更多的知识,形成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创新学。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培养创新能力,实现“激励创新—尝试创新—勇于创新”。

4.改革完善评价体系。创新教育评价是创新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对创新教育的开展有导向功能。现行“新标准,新教材”的创新教育评价体系有待于我们研究制定,实践完善,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实施的教学创新的评价体系。评价时要遵循以下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民主性原则、主体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提倡发现学习,注重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辩论等形式,积极、主动、独立、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探索,让学生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达到国家所规定的小学基础教育的总的目的和要求。

二、实施措施

1.强化管理,协调推进。建立“叶研”课题实验领导小组,在经费安排及内外合作关系的协调上,学校将会全力支持。课题组成员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设计并完善与之相适应的各学科课题,对该课题的子课题进行分工,广泛开展研究,并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学术顾问,具体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图书馆和学校因特网等渠道将为课题组成员收集各种相关信息提供方便。具体做好以下管理:(1)教师与学生的管理。创新教育要求客观评价教师的工作与学生的学习,应努力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教”轻“学”,重“知”轻“能”,重结果轻过程,重统一要求轻独立见解、轻教师本人和学生自我评价等不良倾向,确立适应创新教育的评价标准,保护教师开展创新教育研究的积极性。学生要生动活泼地发展,不求千篇一律,但求各有所长;不对学生作过死的定性,承认每位学生具有发展潜能。(2)教育与教学的管理。要给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创新的空间,教育教学要严而不死,放而不乱,不强求统一尺度和标准,鼓励教师大胆实践,勇于创新。(3)调整考试内容,增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检测,了解研究目标的达成情况,及时修改计划,确保本课题研究顺利进行。(4)利用“快乐成长档案袋”进行跟踪评价。

2.强化学习,理解内化。创新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依靠教师,要求教师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动手,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因此,要对所有教师进行形式多样化的培训,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学习理论与提高实践能力相结合,坚持个人自学与集中辅导相补充,坚持开设讲座与组织讨论、参观观摩、交流汇报相促进,坚持参与式培训与研讨式培训相统一使他们在学习中接受新观念、新思想,并且能在教学中运用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的理论大胆实践研究。

3.改进方法,优化课堂。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开放型的教学模式,即“情景创设—问题探究—协商学习—意义建构”的模式,提出“课文自己学,问题自己解,难题大家攻”的口号,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与管理,提倡发现学习,注重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的训练,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讨论、辨别等形式,积极、主动、独立、深入地进行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开展教后反思活动,检查“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创新教育”落实情况,使其植根于语文课堂教学。

4.动手实践,合作学习。实践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唯有实践,才有创新;脱离实践,就会扼杀创新。因此,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坚持每天让学生实践,做到动口说,动手做等。此外还要求学生在集体活动中学会与他人交流,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捕捉对方的新思想。在合作中,迸发创造的思想火花,品味到成功的喜悦,激发创新的热情。教师要小心呵护学生的创新萌芽,培植学生的创造力。

5.调整方向,弥补缺失。我们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要调整偏离的方向,弥补研究中的缺失。自主识字上,要加强对高年级识字教学的研究,尽可能建立一套具有系统性、科学性、趣味性的识字教学校本教材,各科目(阅读课、电脑课)要和学生自主识字紧密结合。阅读和作文教学上,根据“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个最终目的,我们的教学研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思维特点,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作文成为生活中的需要。教师扮演好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采用强化预习、导思质疑、自主探究、启发创新的方式,来完成教学任务,并依托或建立一套系统性的作文教学的教材。要尽可能考虑学生的层次性,时常对写作困难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态度感化,帮助他们克服懒惰和“冷热病”。情感体验与口语交际训练上,教学设计时应该备详案,在情景的创设上既要适合学生,又要新颖时尚。同时,利用“一课三议、三课一评”的形式,举行“口语交际课”研讨活动,打破阅读教学几乎“一统天下”的不合理局面。

三、研究成效

1.领悟其精髓,善变自探,实践提升。教师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和创新教育思想进行了再认识,确定了“语文创新教育”是一种主体性、研究性、整合性、个性化的智慧学习方式。两年多来,总体上完成了各阶段研究目标。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学生高举“课文自己学,问题自己解,难题大家攻,争当学习小主人”的学习旗帜,运用“读、查、搜、思、疑”的预习方法,善变自探。教师以“质疑—探疑—释疑—练习—总结—再质疑”的教学模式,“既严格,又宽容,富有爱心”的待生之道,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中下学得扎实、有效,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增强,提高了学习汉字的兴趣和能力,养成了自觉阅读的习惯和自然流利交流的习惯。以“情趣化,个性化”的创新作文教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探索学生作文个性化的途径、方法及评价标准,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进而探索作文教学一般规律,丰富作文教学理论,构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的优化作文教学模式。学生写作能力与个性发展水平有所提高,在市、省、全国级报刊上发表和获奖作文共有130多篇。研究也提高了教师相应的教科研能力和理论研究水平,近50篇论文在《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教学》、《上海教师》、《辽宁教育》、《黑龙江教育》《教育周刊》等报刊上发表、获奖。实验课教师每学期在校、镇和市示范展示课和观摩课,课题组成员还上了6节课题中期汇报课。两位老师在苏州市“叶圣陶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优秀研究课评选中荣获二、三等奖。一位课题组成员在《全国首届叶圣陶教育思想与当代课程教学改革网络征文》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通过这一过程研究实践,使参加实验的学生在语文知识、能力、习惯及相关的基本素质上,特别是在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上,有显著的提高。

2.弘扬其思想,汇粹成果,发扬光大。《教育在线》和校园网站为小学语文教师提供了一个叶研理论实践探讨的现代媒体平台,为学生创新学习和习作展示提供了个性化指导和舞台。师生共写日记和随笔,丰富了师生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积累了教学相长的素材。每学期做好“叶研”课题成果的总结,选择有代表性的在全校进行课题成果交流,以扩大成果的影响力。课题组每学期编印校刊,出版了论文集《回答未来的挑战》(现代教育出版社出版)一书,丰富了叶老先生语文教育思想的内涵,使我校小语教育进入一个具有鲜活的、创造力的阶段。

四、几点思考

1.课题以叶圣陶先生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为指导,把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现代人作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探索出一套能为一般小学语文教师有效应用的教育教学模式,这是下阶段所着力思考、研究的问题。

2.教师通过教而“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的崇高境界,这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和方法的掌握上,更重要的是在学生思想态度和行为习惯的转变上下功夫。只有学习态度端正了,学习习惯变好了,并养成了自觉、刻苦学习的习惯,才能“达到不复需教”的目的。因此,该课题研究,应十分强调对这一点的理性思考。

(1)在教学活动中引导渗透。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创新精神的主要场所。

(2)在营造氛围中形成合力。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活动固然对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创新精神有重要作用,但毕竟学生还有大量的时间是在课堂外、家庭里、社会上度过的。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和创新精神,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形成合力,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

(3)在“言传身教”中启发感染。叶圣陶先生说:“‘身教’就是‘为人师表’,就是一言一行都足以为受教者的模范。”因此,我们应要求教师时时检点自己,处处成为学生的表率。

3.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与课题研究的目标的实现不相吻合的诸多问题。首先是课题研究者都是一线的语文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不高和实践能力不强,使课题的理论构建显得相对薄弱。

4.如何优化组织形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仍是今后应该改进的地方。把识字、阅读、口语交际和作文课堂还原为生活场景,还原为生活需要,还原为生命活动,形式不断变化,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5.评价的短期效果与教学的长期效应。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来说,小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的效果是难以立竿见影的,有的甚至要在学生成年以后才有所表现。如何一方面使教学的长期效应有据可查,另一方面又使短期评价对于学生心理和教师教学的负面影响减至最少,为解决这一矛盾我们继续将引入我校的“快乐成长档案袋”。

课题研究只是取得了初步的成绩,今后的探索还将继续延深,我们还需拓宽思路,不断完善,加强横向联系,吸取他人经验,继续强化理论学习,强化行动落实,努力争取课题研究的扎实有效和成功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