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发情奶牛的诊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8-12-22
/ 1

不发情奶牛的诊治

王培庆

在扔牛的繁殖生理机能中,正常发情和排卵是保持正常繁殖力的基础,因为没有正常的发情(排卵),母牛其他的生殖生理活动就失去了意义。在扔牛生产中,不发情的较常见。奶牛不发情时母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卵巢机能受到扰乱,卵泡发育受阻,性周期停止。它使母牛不能及时配种,使牛群残配率下降,进而降低牛场繁殖率,产犊间隔延长。繁殖人员对14月龄以上的后备牛不见发情病状的和产后60天不发情的母牛,应及时进行分析和生殖检查,并从改善饲养管理和应用生殖激素着手,使其恢复性周期。

1、奶牛不发情的临床表现

后备牛达到性成熟年龄时,无发情周期出现,或达到性成熟年龄后出现1-2次发情,以后又长时间不发情;母牛分娩后长期不见发情表现;母牛分娩后出现1-2次发情,以后长期不发情。

2、引起不发情的因素

①营养因素:饲料喂量不足,品质不良,营养负平衡,常导致母牛消瘦;

②牛只健康因素:母牛患有代谢疾病、蹄病和寄生虫等其他疾病,引起体质下降;

③子宫疾患:如子宫积脓、干尸化、子宫肌瘤、子宫内膜炎等,使子宫内膜不能释放前列腺素养,体内溶解黄体的机制遭到破坏所致;

④持久黄体:在确诊未妊娠的情况下,如果母牛经过一定间隔(10-14天)检查,仍可在卵巢的同一部分摸到同样显著突出的黄体。持久黄体质地一般比较硬。

⑤黄体囊肿:直肠检查一侧卵巢体积增大,多为了一个囊肿,直径较大(2.5厘米以上),但壁较厚,弹性差。

3、不发情奶牛的症状及诊断要点

外表症状:母牛长时间无发情症状,阴户有皱纹,阴道壁、阴唇内膜苍白、干涩,母牛安静。有些母牛消瘦,被毛粗糙无光泽;有些母牛体况较好,毛色有光泽。

不发情卵巢疾病的诊断要点:造成奶牛不发情的卵巢疾病包括:卵巢发育不全、卵巢静止、卵巢萎缩、持久黄体、黄体囊肿和急性卵巢炎等。现将几种常见的加以列出:

①卵巢发育不全:后备牛仔性成熟之前由于饲养管理不当,营养不足,从而导致初情期甚至体成熟以后不见发情,直肠检查卵巢体积特别小(如玉米粒状),往往伴有子宫发育不良,如子宫颈细小,子宫角细小等;

②卵巢静止:直肠检查卵巢无卵泡和黄体,卵巢大小和质地正常,有时不规则,多伴有黄体痕迹。相隔7-10天,再做直肠检查,仍无变化。

③卵巢萎缩:直肠检查卵巢缩小,仅似大豆及豌豆大小,卵巢上无卵泡和黄体,质地较硬,子宫收缩微弱、弛缓,子宫缩小。

④持久黄体:在确诊未妊娠的情况下,如果母牛经过一定间隔(10-14天)检查,仍可在卵巢的同一部分摸到同样显著突出的黄体。持久黄体质地一般比较硬。

⑤黄体囊肿:直肠检查一侧卵巢体积增大,多为了一个囊肿,直径较大(2.5厘米以上),但壁较厚,弹性差。

4、不发情卵巢疾病的治疗

①卵发果机能不全及减退:可肌注促卵泡成熟素100-200单位,每日一次,连注2-3次,或肌注雌二醇4-5mg,第二次自然发情时再配。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多样化,维持上等膘情,补饲青饲料,加强运动,并注意观察,发现发情及时配种,防止漏配。若卵巢发育不全,可在加强饲养管理的同时,肌注雌二醇,在促进卵巢发育的基础上,再注射绒促素5000IU,对伴有先天性子宫发育不全的应建议淘汰。

②卵巢静止及萎缩:首先改善饲养管理条件,消除致病因素,以促进奶牛体状的恢复,同时结合激素的治疗(促性腺释放激素-A3肌注连续3天,并配合孕酮200mg肌注,连续3-4天;绒促素7000IU一次肌肉注射)。经激素处理后,10天左右再检查,若有黄体,表示有效,反之则无效,应继续治疗。

③持久黄体及子宫火:氯前列烯醇肌注0.4-0.6mg,用药后2-3天开始出现发情,不伴有子宫疾患时即可配种;若伴有子宫炎时,应予以治疗,若急性子宫炎应先先用1%的盐水500-1000ml冲洗子宫(温度为30-40℃),把药液灌入子宫内,最后流出的洗涤药液清亮为止;药液排出后20-30分钟,灌入青、链霉素各100万单位,用20-30ml生理盐水稀释,用干净导管导入,每天一次,连续处理3-4天即可。对慢性子宫炎,先用10%盐水(温度为30-40℃)500-1000ml洗宫,药液排出后20-30分钟后再向子宫内注入磺甘油(2%碘酊1份、甘油3-4份)3-5ml,一般隔日一次,1-2次即可。

④黄体囊肿:母牛排卵期间免受被打、惊吓饲料变质等不良因素的刺激。一旦发生黄日囊肿,肌注促卵泡成熟素100-200单位,使黄体分泌的孕酮不起作用,隔3-4天注射一次,连注2-3次。或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3-5mg,一般治疗后,预后良好,3-4天发情。若部分牛只治疗无效,可用绒促素1.5万加地塞米松15mg肌注。

⑤卵巢囊肿:若一旦发生卵巢囊肿,应肌注促黄体生成素,每头每次注射100-200单位,隔日一次,连注1-2次,使泡壁变薄,治愈率可达85%,受胎率可达90%。

5、预防

科学饲养,改善日粮结构,增加优质粗纤维供应,预防代谢疾病发生,减少三类牛的出现,勤放牧,加强管理,确保牛只健康,及时修蹄,及时治疗子宫疾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