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逍遥游》粮食作物意象反映的生态伦理思想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7-17
/ 2

《庄子·逍遥游》粮食作物意象反映的生态伦理思想

李慧琳

河北大学

摘要

庄子作为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人之一,其经典著作《庄子》不仅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文学造诣,而且还以其开拓性的哲学视角,为中国生态伦理学的构建提供了宏观的思想体系。因此,本文将以《庄子》的开篇首章《逍遥游》作为重点研读文本,以全篇所描述的粮食作物意象作为自然哲学的论证对象进行解读,对其自然意象所表现的属性进行生态学范畴的诠释,意在解析庄子的生态伦理学特色,为当今中国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相应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道家思想生态伦理文学意象

在中国古代的春秋战国时期,基于现实的动荡与不安所造成的一系列的重大社会学变革,促使庄子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问题发出了进一步地思索与探究。所以,解读和分析《庄子》思想中的生态伦理智慧,对解决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危机和建设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和借鉴价值。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剧烈的时代变化,导致社会环境的动荡,并且进一步对人民的生存状态造成严重的威胁。在物质及其匮乏的状态下,人民对食品的需求与日俱增。庄子生态伦理学思想,侧面反映出农耕文明时代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

(一)、粮食作物的意象汇总

⒈农作物性质的意象

“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

“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以物为事?”[选自《庄子》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陈鼓应译注]

⒉食品性质的意象

“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

“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同上]

(二)、粮食作物的意象学特色

⒈其生长有自身的自然内在规律

粮食作物在耕种与培植的过程中,离不开大自然所赋予的地质环境与气候环境。因此,庄子哲学强调了“使物不疵疠”(使农作物不遭受自然灾害),即表明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农业生产有重大的影响。

在千百年的生产演变中,汉民族对农业生产进行了系统化的总结。劳动人民用切身的经历与体验,将防灾防患的农业意识延续下来,并作为劳动生产的智力支撑和理论保障。

⒉与人类的日常生活形成密切关系

庄子对粮食的认知,反映出庄子认识到人类与食品是密不可分的生存关系。因此,人要尊重自身的生理属性和生理需求,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合理的满足供需关系。

庄子对物质与意识的哲学思辨关系——既不要刻意地抹杀自己的生理需求,也不要过度地刺激生理欲望,而是要把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构建在符合生态伦理学的辩证体系中。

(三)、粮食作物意象所反映的生态伦理思想

⒈人类生命的物质保障

中国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农耕文明的关键产物——农作物,已经在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日常必备品。粮食的食用价值,是人类得以温饱的重要物质保障。

“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反映出粮食是人民出行活动的必需品,人类的所有实践活动,几乎都是以粮食的储备与运转作为物质基础展开的。粮食储备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人类历史前进的长度。

⒉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

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农耕文化逐渐集合了儒家文化、法家文化、道家文化及各类宗教文化,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的农耕文明,为汉族的文化奠定了基本的自然哲学基调,富有中华的传统文化气息。

中国的文化之所以是有别于欧洲的游牧文化,正是因为农耕业在中国历史的发展演化中起着重大作用。由此,农耕文明所体现的生态伦理学思想,反映了我国农耕理念早已扎根于亿万华夏儿女的内心深处。所以,农耕文明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源泉之一。

(四)、《逍遥游》粮食作物意象的生态伦理学意义的总结

1、以“道”为基点的生态平等观念

中国的“天人合一”自然哲学观,要求人类应当树立“万物一体”的生命平等意识。

庄子以“道生万物”的生态整体观、“道法自然”的生态和谐观,致力于营造一个以“道”为核心范畴的生态伦理观。

所以说,如果人类肆意地把社会凌驾于自然之上,并且把事物的社会性与自然性完全对立起来,这是庄子的道家哲学所完全不能接受的。

2、遵循自然无为的道家哲学原则

“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也是道家尊重自然的具体表现。

虽然,人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去改造自然,但这种对自然的改造应当以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为基本前提。恩格斯就曾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因此,庄子的生态伦理学的终极目的被概括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即不以主观的方式刻意地将人的意识强加于外物,并过分强调自我的优越性。

3、主张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状态

在《逍遥游》一章中,庄子对于粮食植物意象的描述,反映了农业文明与生态伦理思想的融溶。庄子作为一名“轴心时代”的先秦思想家,他的自然哲学思想蕴涵着对后世源远流长的文化,从而能够长久惠及后世并具有重大的生态伦理学价值。

庄子生态伦理学思想,对于我们当代人的审美生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和生活意义,我们应该发掘其积极的一面,使其与当代社会形式下的生态理论相结合,实现一种现代的价值观的升级与改进。

参考书目

[1]环境伦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美)戴斯·贾丁斯(JosephR.DesJardins)著,2002

[2]庄子的思想世界[M].北京大学出版社,杨国荣,2006

[3]庄子哲学新探[M].中华书局,徐克谦著,2005

[4]中国生态伦理传统的诠释与重建[M].人民出版社,佘正荣著,2002

[5]敬畏生命[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法)史怀泽(Schweitzer,Albert)著,1992

[6]中国古代美学史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部,1983

作者简介:李慧琳(1992.2.5—):女,26岁,汉族,籍贯河北石家庄,河北大学政法学院2017级伦理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