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海上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分析

杨承成

交通运输部南海救助局北海救助基地广西北海536000

摘要: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能力显现了我国的应急救援机制的优劣,高效的应急处理机制能够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环境安全,如何完善海上相关事故处理预案,建立健全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机制,成为了当今的公共安全的热门探讨方向。

关键词:海上应急救援;救援机制;应急分析处置

引言:

海上突发应急处理反应机制,应当具备相关的海上救援能力,完善相关救援各项体系建设,能够有效地保护海洋环境,与现代科技相结合,不断向综合型,全能型的服务方向转变。

一、应对海上突发事件相关机制建设现状

我国海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队伍体系主要有三支海上救援队以及四支飞行救援队现役队伍,在我国各个领海领域内相继组建应急救援中心,形成了主要为北、东、南三海为中心扩散的营救覆盖范围,在救援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相关救援机制和管理体制,不断强化专业的救援队伍能力建设,不断更新救助装备,应对和处置海上突发事件上的能力不断提升,国家海上专业救助能力不断向“国际一流”的海上救援队伍迈进,有力地保障了人命、财产和环境安全。

面临的挑战:一是我国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沿海台风、寒潮、强浓雾等自然灾害多发频发,加之反恐、维稳、海外利益保护,海洋权益维护等非传统突发事件逐渐增多;二是我国海洋经济的迅猛发展,涉海活动与日俱增,客货运输能源开发、渔业生产、休闲旅游、沿海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生产等日益繁忙,海上设施设备急剧增加,种类繁多,海上通航环境越来越复杂,风险越来越大;三是受世界经济复苏乏力、航运市场投资低迷影响,船舶企业主体责任落实不到位,安全投入相对不足,再加之部分船员综合素质不高,安全意识差,操作不规范等因素,人为海上船舶事故仍处于多发易发状态;四是马航“MH370”失联和亚航坠机救援,突显了我国深远海救援能力的不足,也促使海上应急保障区域由浅海向浅海与深海并重转变,应急救捞行动由近海向近海与远洋并重转变;五是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于提升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期待,对于应急突发事件处理成效的更高期盼;六是应急救援力量的布局、基础设施、专业装备的不完善,专业救助队伍人员和经费不足,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研发能力的薄弱,高精尖专业人才的相对缺乏等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虽然我国海上应急救援体系在2003年救捞体系改革后得到了不断完善,救援能力得到了巨大提高,但是由于全球贸易一体化加速,海上运输总量不断攀升、船舶日趋大型化、近远海捕捞作业的渔船数量急剧增加,海上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海上应急救援面临的挑战并没有随着应急救援机制的完善和救援能力的加强而减轻,反而不断提高。同时,马航“MH370”失联和亚航坠机救援,突显了我国深远海救援能力的不足,救援力量并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需要不断壮大队伍的规模,更新救援装备,加强救助能力建设,推动应急救助待命由应对常态突发事件向常态和非常态并重转变、海上应急保障区域由浅海向浅海与深海并重转变,应急救捞行动由近海向近海与远洋并重转变,尽可能减少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

二、当前海上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海上应急预案的可控性弱

应急预案是处理海上事故安全的重要依据,也是事故救援成败的关键。但是当前的救援机制处理并没有将事故进行分类分析处理,获取险情标的信息、现场环境情况等不够全面,不能达到相应的救援信息要求,且各救助力量装备配置和人员技能参差不齐,以及没有形成完善的救援指挥体系,这样就不能够对现场进行明确化的救援,不能统一意见,就会造成救援应急预案的可操控性差,救援效果不理想。

(二)相关处理紧急事件管理阻力强

管理机制在任何组织队伍中都有着联系个体、统筹协调规划的作用。当前海上应急救援队伍的事故处理关键依然在海上搜救中心,但是救援中心的管理机制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如做好各救援力量的派遣、协调合作,组织各救援开展联合应急演练和预案演习,做到科学调遣、合理救助,不断提升救援能力,以及各部门间协调和救助力量出动的繁琐程序,如救助直升机飞行要经过多部门审核等,同时,管理人员不作为或业务能力不强,都是有可能浪费救援时间,导致错过最佳救援时机,降低救援效果。

(三)应急救援处理基础设施与应急反应速度

由于海上应急救援队伍没有受到政府的相关重视,在队伍建设过程中,出现救援队伍培养和救援装备配置与更新的资金严重缺乏的问题,导致我国海上救援机制不够完善,救援装备落后,专业人才短缺,目前迫切需要政府加大相关投入,打造出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技术精湛,关键时刻发挥关键作用的海上专业救援队伍,强化救援队伍的反应能力,提升救援效率,缩小与欧美国家海上救助力量的差距,才能应对日益频发的海上突发事故,减少财产损失,保障民生,保护环境,服务交通强国和海洋建设。

(四)反应机制后期评估欠缺

救援评估是为了在以后的救援中更加有效的进行救援,进行救援评估,能够有效地、客观地看待救援的效果。但是目前的救援机制中后期评估并没有完整地建立起来,而往往是救援队伍的自我评估,这样往往不能做出全面的评估,也没有相关的专业救援评估队伍进行专业评定,不能够很好地进行突发事故的总结,查缺补漏,吸取经验教训。如果能够做好评估工作,可以不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将会大大提升后期救援的整体能力[1]。

三、加强海上应急救援机制,提升救援应急能力

海上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建立健全海上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救援管理体制以及相关的救援后勤保障工作三方面加强建设。同时,结合现代科技力量搭建新的救援平台,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强化海上救援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构建科学、合理、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

(一)完善应急预案,保障海上突发事件处理质量

1.应急预案是救援的核心,是保证能够顺利进行救援的关键,指挥中心在拟定救援紧急预案时,需要做到宽领域、高质量、多元化。明确救援中的各个部分组成的具体任务,减少层级,减少繁琐的命令安排,将重要的资源和精力用在关键,预案的体系需要全面,具有可操作性,无论是前期的突发事故分析还是中期的救援详细操作,还是后期的事故评估处理等,都需要详细说明。此外,还需要进行事故的针对性分析,要根据事故的具体情况,做出针对性的对策,如渔船翻船事故和船舶溢油事故,需要的人员、设备却是大不相同,所以做出具有针对性的应急预案是非常重要的。

2.应急预案除了关乎到突发事故的处理成败关键,还关乎到参与救援的各个人员的任务,因此,制定非常明确的流程化、标准化的预案,且保证预案的可行性,这样才能让救援队伍进行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明确自己的责任,形成精细的救援工作单元[2]。

3.在实际的救援中,如果需要得到上级的批准才出发救援,往往错过了相关的救援时间,所以按照救援的应急预案流程,需要指挥中心在接到突发险情时,就根据救援预案第一时间启动救援工作,提高救援队伍赶往现场的速度,节约救援时间。

(二)建设高效率高质量的应急管理机制

1.事故的发生,往往有很多外界因素造成,如各种极端的天气。所以,想要保障和预防事故,需要建立事故预警机制,时时传达安全信息的预警。在海上往往会有台风等恶劣天气的到来,做好危险预警,是能够有效降低海上事故的重要环节,可以借助互联网等科技元素,参与到信息的传递发布工作上,提前做好事故的预防预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海上突发事故需要进行分类,上述讲述到了油船泄露与普通翻船的所需救援方案和救援力量大不相同,根据事故种类,建立专家库,在特殊情况下,还需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指导和参与救援,不然无法保证救援的质量,救援不当,往往造成更加严重的危害,如造成海洋污染和大气污染等。

3.信息的及时传达,也是影响着救援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建立各个船主之间的联系,在船上设置定位装置,以及紧急呼救系统,才能够做到信息的及时准确地传达。此外,还要对救援对象环境进行预先的危险评定,会造成后续的什么危险发生,明确安全隐患,遇到不了解的情况需要请示专家,不可妄自行动。

(三)升级救援资源、更新救援队伍体系

救援装备是保证救援行动顺利实施的关键,也是保证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的有力工具,同时,精良的救援装备,能够在救援时,对被救援的对象造成尽量较小的伤害,救援船只,救援直升机以及专业的打捞救援工具,都需要与现代的救援实际相匹配,这样才能适应现代的突发险情。

救援队伍的救援水平也是救援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想要提升救援质量,就需要加强救援队伍的建设,要制定相关救援培训知识体系,要增加救援人员的薪资待遇,不断宣传招聘救援支援者,强化救援力量。

四、结束语

海上救援是应对海上突发事件处置能力集中体现,是保障生命财产安全的最后屏障,也是体现国家解决突发危险的能力。相信我国的海上救援应急能力在不断的建设和实践中,不断自我完善,朝着更加高效、多元、安全的方向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宋瑜,徐文涛,权福国,etal.应对特大暴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实践[J].电力安全技术,2018.

[2]刘霞,严晓.从应对日本特大地震来谈我国海关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发展战略和行动框架[J].海关与经贸研究,2011,32(2):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