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对骨质疏松性椎体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1-21
/ 2

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对骨质疏松性椎体

黄志勇

成都骨科医院四川成都610000

摘要:目的:对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在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对其进行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32)与观察组(32),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度数与疼痛程度同治疗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关键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保守治疗;经皮椎体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疾病,该疾病易发于老年人群中,其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带来了严重影响,当前保守治疗与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临床手段[1],本文就主要对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4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对其进行有效分组,分别作为对照组(32)与观察组(32),其中对照组的32例患者中有18例患者为女性患者,14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8岁到8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1.376.83)岁;其中观察组的32例患者中有19例患者为女性患者,13例患者为男性患者,患者的年龄分布在59岁到8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2.317.15)岁;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2]

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其治疗方法为:对患者的骨折部位应用针对性手法进行复位,与此同时实施牵引悬吊,对患者的伤椎处垫于软垫,需要对患者提供硬板床进行休息,待患者入院3天后,相关人员需要指导患者在创伤实施腰背肌功能锻炼;待患者入院4周到6周后,相关人员需要指导患者有效借助于支具而下床行走,待患者完全康复后将支具去掉;与此同时将鹿瓜多肽等药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并对患者实施有效补钙。

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其治疗方法为:取患者的有效卧位为俯卧位,采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局部麻醉,其利多卡因的浓度为2%,与此同时对患者实施C臂机进行透视,将入路有效确定在患者严重的椎弓根处,将骨穿刺针有效达到患者的椎体前中三分之一处,然后有效注入人造影剂,对患者实施静脉造影,如果未出现造影剂的渗漏以及引流静脉显影,于牙膏期有效注入骨水泥,将患者骨折状况作为注入骨水泥量的判定依据,对骨穿刺针的方向可进行有效调整,待骨水泥固定后可将骨穿刺针进行有效拔出,术后对患者连续进行5天抗生素治疗。

1.3疗效评定标准

应用疼痛评分法对患者的疼痛程度进行有效评分,评分分数为0分到10分之间,分数越高则表明患者的疼痛程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中的数据处理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处理;数据表示采用均数标准差();计量资料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计量资料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应用2检验;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度数与疼痛程度同治疗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1、表2所示。

3讨论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临床疾病,当前保守治疗与椎体成形术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临床手段[3],本次研究中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保守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实施经皮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由于保守治疗主要是长期卧床休息,与此同时对患者口服止痛药物,对患者应用针对性手法复位,为患者佩戴支具,患者长期卧床休息容易引发并发症,容易发生肌肉萎缩,所以其治疗效果不是特别理想;而经皮椎体成形术能够有效矫正患者脊柱畸形,对椎体高度进行有效恢复,并且对患者的造成的创伤小,减轻了患者的痛苦程度,患者恢复迅速且效果显著[4];本次研究结果得出,接受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obb角度数与疼痛程度同治疗前均得到了明显改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组间比较观察组患者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下地行走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将经皮椎体成形术应用到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能够有效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卧床时间,具有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王万胜.经皮椎体成形术与保守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对比[J].中国伤残医学.2012(09):39-41.

[2]王丰斌.经皮椎体形成术(PVP)与保守治疗方法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3(10):1205-1207.

[3]方心俞,林建华,叶君健.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相关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3(01):22-24.

[4]谢振钧,李仕国,陈广滨.经皮椎体成形术及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效果[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13):3200-3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