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郑传金

郑传金

〔摘要〕情境教学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改造有着强大的贡献力量,教师要在尊重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进而激励学生进行更多信息的挖掘,完善数学理论学习的实际价值改造。

本文探讨了小学数学课堂中情境教学法的使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法使用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的一个必备功课,也是直接体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到了数学知识,老师的教学目的达到了,这种顺其自然的和谐就在于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学习,创设出最适合学生学习的、达到教学相长的情镜,是教师追求的永恒目标。

1利用生活素材创设数学情境数学知识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它又是寓于生活的。因此在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再现生活情境,利用生活中的数学原型来讲数学,引导学生带着数学回归生活,这不仅是创设情境的基本手段,而且还是实现数学生活化和生活数学化的良好途径,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知数学的魅力,激发学生自觉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世界,在生活实践中提高数学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可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合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一种动力,当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以兴趣激发动机,来促进思维的运转和想象的进行,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以至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情境的创设形式有很多,可以是一幅美丽的图画、一篇动听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谜语、一个游戏活动等。情境的创设应目的明确,与教材相结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故事情境,把数学与童话故事情境联系了起来,学生本来就对有趣的小故事充满了兴趣,因而很快就进入了状态,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一种充实的教学情境,之所以是充实的,就是要求所创设的情境要能起到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这就决定了情境中要包含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情境来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讨论和交流,让学生从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提高整理、分析信息的能力,进而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体验活动建立起对人类已有知识的体验和理解。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课时,我创设了“儿童乐园”的情境,情境中有些学生在乘坐电动小飞机,有些学生在划船,有些学生在乘坐小火车,有些学生在骑木马等。我让学生在观察完这一情境后,向他们提出了问题,如情境中有哪些游乐项目,每一个游乐项目共有多少名学生参与?

在学生回答完这些问题后我还鼓励他们“说一说”,让他们自己提出数学问题,不同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信息能力的强弱等提出多种数学问题。通过互相交流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不仅建立了乘法的初步概念,体会到了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同时还展示了个性,在交流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

4联系旧知,构建新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利用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结构为基础创设问题情境,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产生了解新知的欲望,这是有效的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习了“等腰三角形”后,学生已经了解等腰三角形的两个角所对应的两条边是相等的。在教学“等腰梯形”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等腰梯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它们所对应的边是否相等呢?学生通过用摆放木条的方式得知等腰梯形的两条边是相等的,也就是说一个梯形中如果有两个底角相等,那么它所对应的边也是相等的,从而让学生建立了角与边的关系概念。并且有的同学发现螺母是多边的,也是等边的,且等边等角。这使得问题得到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这看起来很平常的一个问题情境,却能够在学生头脑中产生数学逻辑思维的方向。

既复习了旧知,又引入了新知。又如,在学习“面积单位”这个知识点时,当学生了解了平方厘米、平方分米的概念时,让学生用单位是平方厘米或平方分米的纸片去度量整个教室的面积。学生们会产生繁琐的感觉。由此产生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来度量像教室、操场、公园等较大面积的场所。在学生产生求知欲望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导入了“平方米”的概念教学。

5创设操作情境,在做中学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我们可以为学生创设丰富的操作情境,这样可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展开积极地动手与动脑,在操作中获取直观感知,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在探究中体验,在探究中感悟,从而达到对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的本质性理解与认知。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精讲精练的原则,要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如“圆柱体的侧面积”的教学,我让学生提前准备圆柱体,课上在小组内展开合作学习,通过亲自动手来探究圆柱的侧面积。这样的教学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实现了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的转变,学生在动手的同时积极动脑,实现手脑的协调发展,深刻地理解了所学知识,同时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与探索能力,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枯燥的讲解,而是要将抽象枯燥的知识寓于丰富直观的教学情境中,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中,以此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与主动探究意识,让学生展开主动探究,真正实现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1陈燕.小学数学情境教学初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2(8)2杨术斌等.关于小学数学情境教学的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13(1)3王喜红.学数学如何创设情境[J].新课程学习,2012(5)4黄红莉.情景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3(12)作者单位: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南盘江镇名族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