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中频并五官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152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1

电脑中频并五官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152例

康妮

康妮(内蒙古科技大学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理疗科014010)

【摘要】目的:观察电脑中频并五官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电脑中频并五官超短放置患者患侧,每日1次20min,15次一疗程。结果:治疗面神经麻痹152例,其中轻度面瘫70例,有效率97%;中度面瘫有效率77%,重度面瘫有效率56%。结论:用电脑中频并五官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有效。

【关键词】电脑中频;五官超短波;面神经麻痹

【中图分类号】R7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1-1980-01

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我科采用K8832-T电脑多功能治疗仪并五官超短波治疗面神经麻痹,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面神经麻痹者152例,均经神经内科及我科确诊,男72例,女80例;年龄10-62岁;病程2d~1年;左侧74例,右侧78例。轻度70例,额纹浅,眼闭合不良,眼裂在0.2cm以内,鼻唇沟浅,人中沟歪向健侧0.2cm以内;重度18例,额纹消失,眼闭合不良,眼裂在0.3cm以上,鼻唇沟明显变浅或消失,人中沟歪向健侧0.3cm以上;中度64例,病情介于轻重度之间。

1.2治疗方法

采用K8832-T电脑多功能治疗仪双极8号处方极板放置患者患侧茎乳突区,下颌角,颞部太阳穴三个部位,输出功率10-15mA,患者一般有微弱针刺感即可,每日一次,一次20min,15次为1疗程,后采用上海产五官超短波治疗机,波长7.3m,功率30w,中号圆形电极,斜并置法,一极置患侧茎乳突区,另一极置眶上支或上颌支每日交替,间隙1-2cm,无热量,每日1次20min,15次一疗程,疗程间隔7d。可给予口服维生素B1,维生素C,抗病毒等药物,重度患者可静滴能量合剂。

1.3疗程标准

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面部表情肌恢复正常功能。显效:面部症状基本消失,眼闭合欠佳,笑时口角稍歪斜。好转:面部症状改善,仍遗留轻度口角歪斜或闭合不全。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2结果

轻度面瘫痊愈64例,显效3例,痊愈显效率为97%;中度面瘫痊愈49例,显效8例;痊愈显效率为77%,重度面瘫18例,显效10例,有效率56%,平均有效率91%。观察证明,病程10d以内的轻度面瘫患者1疗程可能治愈,病程3个月以上的重度面瘫8例,经3个疗程治疗无效。见表

表面神经麻痹疗效

3讨论

面神经麻痹是因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所致的周围性面瘫,任何频率均可发病,通常急性起病,症状可数小时或1—3天内达到高峰。病初可伴有麻痹侧耳后乳突区,耳内或下颌的疼痛。表现一侧表情肌完全性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额蹙眉,眼裂变大,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线路白色巩膜,称Bell征,患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示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口轮匝肌瘫痪使鼓气和吹口哨时漏气;颊肌瘫痪使食物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特发性面神经炎多为单侧,偶有双侧。用于起自膝状神经节的味觉纤维走行于面神经管内,继而与面神经分离,形成鼓索神经,后加入舌神经,支配舌前2/3的味觉。在鼓索参与面神经以上的病变,即可出现同侧舌前2/3味觉丧失;如在发生镫骨肌支以上受损时,可出现同侧前2/3味觉丧失和听觉过敏。病变在膝状神经节时,除有周围性面瘫、舌前2/3味觉障碍和听觉过敏外,尚有患侧乳突疼痛,耳廓及外耳道感觉减退,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临床可根据经验和肌电图来判定其预后,不完全性面瘫起病后1—3周即可开始恢复,1—2个月可明显恢复,年轻患者预后好,有受凉史而起病者预后较好。发病时伴有乳突疼痛,老年患者有糖尿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心绞痛或以往有心肌梗死病史者均预后较差。如病后10天面神经出现矢神经电位,恢复时间则将延长。

面神经麻痹的病因未完全阐明,因骨性的面神经管仅容纳面神经通过,面神经一旦发生缺血、水肿,必然导致面神经受压,激发因素可能系风寒;病毒感染和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引起局部的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神经的缺血水肿,早期病理改变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

本组病例采用电脑中频电流并五官超短波治疗的方法,通过电极与人体接触传导刺激电流,引起神经反应的刺激疗法,我科用北京产K8832-T电脑中频治疗仪,它具有镇痛,消炎,消肿的功效,能改善血液循环,调节神经的功效。并用上海产五官超短波乳突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使治疗部位表层和深部都能均匀受热,如建立血液循环,增进组织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神经和血管功能的恢复,止痛解痉,抑制细菌生长,促进吸收,消炎、消肿,有助于改善局部血循环,消除神经水肿,从而缓解症状,达到治疗效果,因此,患面瘫后应尽早治疗,方能取得最佳疗效。

参考文献

[1]王维主编·神经病学·第4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