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钙化指数的临床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乳腺钙化指数的临床应用研究

倪晨曦

倪晨曦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放射科350001)

【摘要】目的:验证“乳腺钙化指数”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为乳腺钙化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制定一个相对客观统一的量化标准。材料和方法: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钙化病灶650例。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恶性两组,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从本组钙化的形态、大小、分布、密度、区域、数量等六个方面依照“乳腺钙化指数”方法进行良恶性分析。结果:本组按“乳腺钙化指数”方法判定的乳腺良恶性钙化结果与病理结果大致相符。结论:本研究提出的“乳腺钙化指数”对乳腺钙化病灶的定性有一个比较明确的量化评定标准,对乳腺病变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乳腺钙化良恶性指数评分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816.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4-0025-02

钙化是乳腺X线影像常见的一种病变征象和重要的诊断依据。在现有的乳腺疾病影像学检查中B超、磁共振对钙化显示不佳或无法显示,而乳腺X线乳腺摄影对乳腺钙化病灶的敏感性最高并且经济便捷,被学术界认为是乳腺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有资料提示在所谓“隐性”乳癌中,至少50%-60%是单独凭借钙化而做出诊断。据文献报道,X线检查钙化的出现率为50-55%,在数字化乳腺摄影中出现率更高。病理上60%-85%的乳腺癌可见到钙化。由于乳腺钙化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长期以来对乳腺钙化缺乏量化的评判指标。2003年BI-RADS第3版将乳腺钙化分为良性钙化、需关注的可疑钙化和恶性钙化三部分,2013年BI-RADS第4版用可疑形态来取代需关注的可疑钙化,但是依然缺少一个量化的标准,造成在乳腺钙化X线诊断的困惑和疑虑。2008年有学者提出“乳腺钙化指数”的概念,为研究“乳腺钙化指数”对临床乳腺X线诊断的实用性和有效性,笔者收集650例经乳腺X线摄影发现乳腺钙化的病人应用“乳腺钙化指数”的方法进行乳腺钙化良恶性鉴别的研究。

1材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06-04~2010-04在本院GESenographe2000D数字化X线机常规摄取双侧乳腺上下位(CC)和侧斜位(MLO)片,发现有一侧或双侧乳腺钙化病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钙化病灶650例。依照病理结果将该病例分为良恶性两大类,其中良性病变182例,恶性病变468例(表1)。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从本组钙化的形态、大小、分布、密度、区域、数量等六个方面进行良恶性分析对照。

表1本组650例乳腺钙化病例统计表

良性病例例数恶性病例例数

1.2评分方法本研究按照“乳腺钙化指数”设计要求,规定每一个乳腺X线影像发现有钙化的病例均设定为6分,然后根据乳腺钙化的形态、大小、分布、密度、区域、数量六项标准每有一项良性征象减1分,每有一项恶性征象加1分,总计得分0-12分。

1.3评分标准本研究根据“乳腺钙化指数”的评分标准,具体如下

1.3.1钙化的形态良性钙化形态多为规整的圆形、半圆形、粗颗粒状、小块状和粗杆状,边缘一般较为锐利清晰;恶性钙化形态多为不规整的细颗粒状、分支状、细杆状和多生、成角或不规则的小点状影。

1.3.2钙化大小良性病变钙化一般较粗大,直径常〉1mm,钙化个体差异一般较大,可相差2倍以上至数十倍,也有粗大较均匀的钙化颗粒;恶性钙化一般较细小,直径常〈0.5mm,绝对大小不均但相差仅2-5倍,相差10倍以上较少见。

1.3.3钙化的分布方式良性钙化一般呈散在分布,可以是多象限或双侧颁布恶性钙化多呈集中丛状颁布,多为单侧,是病变早期多集中在一个有限区域内;可有沿导管颁布趋势。

1.3.4钙化颗粒的数量良性钙化颗粒数量较少,一般少于5个/cm2,甚至每平方厘米几十上百个,即使每平方厘米只有数个钙化点观察时也有密集成簇的感觉。

1.3.5钙化颗粒的密度良性钙化密度较高较均匀,同一区域内钙化个体间密度差异较为小;恶性钙化密度高低不均,同一区域内钙化个体密度差异较大,可以观察到一些被称之为潜钙化的细小浅淡的点状影,这些阴影可随时间增长而密度增高成明确钙化。

1.3.6钙化周围区域组织的影像学改变良性钙化周围区域是正常腺体、纤维、间质及脂肪组织,乳房纹理清晰规则;恶性钙化周围可见到腺体结构紊乱、纤维增殖、组织浸润和伴有其他的恶性征象。

2结果

2.1评分结果应用数字化乳腺摄影的后处理技术对本组650例钙化进行适当的放大和亮度对比度调节,由3位医生根据上述六个方面标准及评分方法分别进行评分然后再进行综合(表2)。

表2650例乳腺钙化评分

本组病例评分结果明显集中在分值的两头,得分0-3分的198例对照六项标准均未见有恶性征象,该得分段每个病例均有3项或以上良性征象。中间4-7分段病例数为0,8分1例因为钙化数量较多较密集且个体钙化形态各异密度不均被疑为恶性,经手术病理结果为浆细胞性乳腺炎伴钙化。得分9-12分段的451例均符合有3项以上的恶性征象,其中符合全部6项恶生的209例,符合5项的145例,符合4项的81例。对照病理结果得分0-3分的病例全部在良性组内,得分为8分的1例X线表现为肿块内多量密集、形态各异的细小钙化,经多位有经验的高年资放射科医生分析均认为可疑恶性。得分9-12分的病例全部在恶性组内。将上表2中的数据进行合并同类项后,与病理对照得到表3数据,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

表3统计数据病理结果钙化指数

良性182198

恶性468452

合计650650

应用X2检验

检验假设:H0:钙化指数对良恶性钙化的评价与病理结果相符,即π1=π2;

H1:钙化指数对良恶性钙化的评价与病理结果不相符,即π1≠π2

X2=(ad-bc)2n/(a+b)(c+d)(a+c)(b+d)=(182×454-196×468)2x1300/(182+468)(196+454)(182+196)(468+454)=0.73,按V=(2-1)X(2-1)=1,查X2界值表,X20.05,1=3.84,得P〉0.05,按α=0.05水准接受H0,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故认为“乳腺钙化指数”对乳腺钙化病例的良恶性评价与病理结果基本相符合。

3讨论

乳腺钙化是乳腺组织中的钙盐沉积,按其化学成分目前尚不能区别良恶性病变,但是钙化的形态、大小、密度、数量、分布、区域状况等特征性表现可作为病变性质的诊断依据用于鉴别乳腺病变的良恶性。恶性钙化具有大小不等、密度不均、形态不一的特点以及聚集分布、沿导管分布、沿浸润区域分布的特征可在良恶性钙化的鉴别诊断中作为重要的指导依据。本研究依据的“乳腺钙化指数”正是在上述乳腺良恶性钙化特征鉴别的基础上作出的量化指标,将六项标准进行量化统计,得出一个简单明了的良恶性钙化判定量化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乳腺钙化指数”对乳腺病变的影像学诊断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可以使影像医师在乳腺X线诊断时有客观的评判标准,避免人为的主观因素。笔者认为“乳腺钙化指数”可以在临床X线影像诊断中应用。

必须强调的是在良恶性钙化并存时,评分应以恶性钙化的观察结果为准,良性钙化可忽略不计或仅作为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鲍润贤.中华影像医学.乳腺卷.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70.

[2]简言,倪晨曦,吴东.乳腺良恶性钙化的评分和临床应用.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8,16(5):385.

[3]杜红文,张蕴.乳腺疾病影像诊断学.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51.

[4]喻迎星,许茂盛,郑美君,等.乳腺钙化的X线特征及其诊断乳腺疾病的价值.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02,10(5):354.

[5]杜国霞.乳腺钙化在乳腺疾病中诊断价值的探讨.肿瘤研究与临床,2000,12(1):50

[6]卢简言.乳腺疾病X线诊断,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50.

[7]胡永升.现代乳腺影像诊断学.北京:科技出版社,20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