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切除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数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脾切除术后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数量影响的临床观察

赵东文李中华

赵东文李中华(辽宁省瓦房店市中心医院普外科116300)

【中图分类号】R9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19-0119-02

【摘要】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通过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的干预对患者血小板数量有无显著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至2012年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行全脾切除术78例患者临床资料,随即分成两组,对照组术后不给于口服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与口服阿司匹林100毫克及双嘧达莫40毫克日1次,采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患者血小板数量的变化曲线。结果术后5天血小板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血小板由高峰恢复至安全值(血小板值≤500×109/L)时间治疗组平均12.25天,对照组平均22.37天,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阿司匹林联合双嘧达莫在脾切除术后治疗过程中能有效缩短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时间,并减少血栓性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脾破裂脾切除阿司匹林双嘧达莫血小板

脾切除在基层医院中多见于外伤性脾破裂导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迅速,机动车辆和交通事故日益增多,腹部损伤及外伤性脾破裂也有日益增多的趋势。据统计病因中外伤所致脾破裂占第1位,约85%。脾切除术后主要导致血小板升高,在此期间会因血小板数量急剧升高导致发热、血栓形成等相关并发症[1]。我们将患者术后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一直血小板数量变化,尽早控制血小板数量,使其恢复至安全范围内,减少并发症发生。现结合文献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外伤性脾破裂患者78例,男65例,女13例,平均年龄43岁(25-60岁),其中单纯性脾破裂10例,合并肋骨骨折68例,无心肺及其他疾病。患者入院前上腹部CT证实腹腔积液,脾脏密度不均。入院后体征腹部压痛,轻度反跳痛及肌紧张,腹腔穿刺可抽出不凝血。入院后快速建立静脉通道补充血容量,并积极完善相关检查,术前均急查血常规,做术前准备,急诊行剖腹探查术。依据脾脏分级标准[2],所有患者均行全脾切除术。术后将患者随即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毫克,口服双嘧达莫40毫克每日,对照组常规治疗。手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计数血小板值,以后每隔1天复查血常规。血小板数值达高峰后记录所用天数。以后每3天测血常规计数血小板值变化,直至血小板数值达到≤500×109/L,记录所用天数。统计学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以均数±标准差来表示,并进行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结果78例患者均在我科治愈出院,无死亡。其中5例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8.8℃,考虑血小板升高引起反应性发热,经物理降温患者体温逐渐恢复正常。2例患者因切口感染,经换药处置后治愈出院。对照组2例患者出现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经溶栓治疗恢复正常。

2.2患者术后血小板变化情况通过检测患者血常规发现,所有患者平均在术后3-5天出现血小板升高,在7-9天左右达到高峰。治疗组与对照组在血小板达到高峰后至血小板恢复到≤500×109/L所需时间进行比较,治疗组平均需12.25天,对照组平均需22.37天。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PLT正常值高峰值预定值(≤500×109/L)

治疗组3.45天9.37天12.25天

对照组3.17天8.52天22.37天

3讨论

脾脏生理功能主要是生血和破坏血细胞,及红细胞修整结构、贮存血小板、免疫功能。正常生理状况下脾脏内储存的血小板占全身血液中血小板总量的三分之一,同时血小板经正常生存周期后亦在脾脏内清除。血小板功能主要是止血作用。且是内外源性凝血系统中举足轻重的一种因子[3]。脾切除术后,血小板去除场所不足,以及调节多核巨细胞的内分泌功能受损,血小板必然增高。研究表明,通常行脾切除术后3-5天即可见有血小板明显升高,多在7-10天内达到最高峰,并持续一段时间,以后呈波形曲线又逐渐下降,据统计多数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正常。个别患者出现血小板反弹波动。

阿司匹林是临床上较为普遍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它的作用机理及疗效一被临床广泛应用[4],双嘧达莫是抗血小板药物,单一应用,疗效较弱。研究表明,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联合应用,会明显提高治疗效果,能明显抑制血小板聚集,通过免疫反应,抑制血小板再生。本实验观察结果表明,在脾切除术后开始口服,通过变化曲线,经微机数据处理,绘制成变化曲线图,显示脾切除术后治疗组与对照组血小板数量在到达高峰值前所需时间统计学显示无明显差异,多在7-10天达到高峰,不同的是治疗组在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作用下血小板从高峰峰值恢复规定范围值所用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考虑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及双嘧达莫应用对血小板有较明显抑制作用,同时期患者血栓性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凝血功能亢进、血流停滞和静脉壁损伤[5],脾切除术后血栓发生率由于血小板增多导致凝血机制亢进,门静脉、脾静脉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病率增高[6],我们的经验是若血小板计数≥800×109/L,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毫克,每日1次,双嘧达莫40毫克每日2次,将明显缩短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时间,同时降低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几率。

参考文献

[1]张旭宏,张贞玲.脾切除术后血小板骤增11例分析.黑龙江医药科学,2002,25:90-91

[2]张峰,姜洪池,乔海泉,等.脾脏损伤的临床分级中华肝胆外科杂志,1998,4:99-100

[3]KondoH,ImamuraT.HighdoseintravenousimmuneglobulinandtheresponsetosplenectomymonitoringwithplateletassociatedIgGinpatientswithidiopathicthrombocytopenticpurpura[J].EuJHaematol,1998,61(3):213~215。

[4]杨国君.正确认识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病一级预防中的地位中华内科杂志.2010年,49卷,11期:914-915.

[5]戴朝六,主编钱礼.腹部外科学,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73-780

[6]冯英强.脾切除术后脾静脉血栓形成12例分析[J].腹部外科,2001,14(4):208~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