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设和谐人际关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论建设和谐人际关系

宋筱改(中共渭南市委党校,陕西渭南714000)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12-015-02

摘要: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和必然要求。

关键词:和谐;人际关系;平等;宽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在各种社会矛盾中,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

一、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失去了和谐,就很难称之为和谐社会。

(一)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的重要内容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和为贵”,讲究为政仁和、为人谦和、民风醇和、家庭和睦,强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孟子也曾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和宝贵遗产。儒家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尤其是儒家倡导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对于今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能提供丰富的启迪和借鉴。在社会主义和谐中,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社会利益的实现是个人利益满足的前提;同时,个人对于自身行为的选择也必须以社会利益为前提,而绝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

(二)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提升人的思想境界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总是千方百计地去寻找那些与自己的思想、感情、观点、行为方式等相一致的人,作为发展和扩大自己人际关系力量的对象。同时,人际关系群体也时刻在物色和接纳新的“知音”。因此,和谐进步的人际关系,所产生的是一种鼓舞人的斗志、振奋人的精神,使之奋发向上、开拓开取的积极作用。在这种人际关系中,每个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不断得到提高和升华。从伦理学意义上说,和谐社会乃是社会的多元利益主体通过道德的认同和行为选择的协调而形成的一种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促进人的发展的社会良好的道德关系和精神氛围。

(三)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能够对人们的心理及情绪产生积极的影响

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群体之中,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生产和生活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人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自身价值取向等也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这些变化会毫无例外地、直接或间接地渗透于人际关系中,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及情绪上的影响。一种是产生乐观、开朗的情绪,让人更加热爱学习、愉快工作和快乐生活;另一种是使人感到压抑、孤寂、苦闷和彷徨,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经过大量的研究发现说:“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一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的百分之八十要靠人际关系、处世技巧。”从另一侧面说明良好人际关系对成就事业的重要性。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每个人必不可少的精神资源。

二、和谐人际关系的基本特征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是构建“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环境”,有人称之为“绿色人际环境”,就是人与人之间在直接的物质交流和精神交流过程中,以感情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男女平等、相互尊重、诚信友爱、团结友善、和谐相处的人际关系。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平等的关系。追求平等、公正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诉求,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我国长期以来在物质分配上就有“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的心理追求。平等关系就是无论性别,无论职业,无论做官还是为民,无论官大还是官小,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我国宪法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社会交往中也应该是人人平等。人与人之间需要克服不平等的心理和行为,需要解决好公平和公正问题。

(二)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友善的人际关系。社会和谐的基本体现就是人的行为的和谐,倡导善行、贬斥恶行,社会成员用积德行善来规范和约束自己,在人与人的相处中体现出善心、爱心、关心。宋代政治思想家、诗人杨万里在他的《庸言》中说:“人之为善,百善而不足;人之为不善,一不善而足。”意思是说,人做好事,即使做上一百件也还不够;做坏事,即使做上一件也很多了。坚持为善,切忌为恶,始终保持一颗善良的心是多么可贵。

(三)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健康的、文明的,而不是庸俗的关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绝不是不讲原则,不讲是非,不是和稀泥,一团和气,更不是虚情假意的虚伪关系。人类社会本来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人们各方面存在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矛盾,是正常的。没有差异,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也不符合社会运行的规律。正是因为有差异、有矛盾,社会才在不断地缩小差异,解决矛盾中进化、发展、前进,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质上就是在不同中求得和谐相处,在取长补短中求得共同发展。

(四)和谐的人际关系应该是诚信的关系。诚信是人与人相处的基本要求,是友爱的前提。没有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不会有信任、理解,没有友好关爱,更无从谈社会和谐。儒家的诚信思想虽然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但市场经济靠诚信支撑已是不争的事实。在经济生活中,每个交易者都有自己的权益,诚信是对双方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尊重,对信用的破坏最终也会使自己的利益遭到损失。这就是西方人所说的:他骗了所有的人,最后他发现他被所有的人骗了。

三、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切入点

如何在广泛的社会交往中,积极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绿色人际环境”呢?具体说来,应该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相互适应中相互尊敬。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生物进化论最基本的观点,作为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要生存和发展首要的是要学会适应环境,找准自我在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中的位置,个人行为要符合角色的特定规范。在人际交往中,一方面要懂得自尊,另一方面要学会尊人,尊重每个从事生产和交换的劳动者的人格、价值和尊严,尊重一切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劳动;要把对交往对象的重视、恭敬和友好放在第一位,包括对竞争对手的尊敬。敬人者人恒敬之。孔子说:“礼者,敬人也”,墨子说:“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看来,从古至今,人们都把尊敬放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的首位,所以,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应从一点一滴做起、从一举手一投足做起,包括言谈举止和称谓都应该体现人际交往中必要的礼仪、礼节和礼貌。

(二)在换位思考中相互理解。换位思考是一种现代思维方式,凡事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注重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既是一种云水襟怀也是一种思想方法。生活实践证明,人们只有在人际交往中多利用心理换位法,才能更好地作到感同身受,心理沟通,达到相互理解,解疑释惑,消除隔阂,增进团结和友谊的目的。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干的事情,不要强迫别人去干。

(三)在平等交往中学会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平等宽容对人对己都有好处。宽以待人是一个人道德水平较高的表现。和谐的人际关系,本质上讲不能因为交往对象彼此在年龄、性别、民族、性格、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和与自身的关系远近亲疏等有所不同,这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本质要求。俗话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要学人之长,容人之短,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不求全责备,不苛求他人,不用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不求他人处处效仿自己,自觉尊重不同的意见和习俗,这是宽容待人的重要体现,也是团结友善的重要基础,更是发展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四)在相互沟通中传播文明。人与人之间要经常沟通,相互帮助,通过交心谈心,促进了解,增进友谊。随着社会日益分化,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人们之间的竞争性增强,利益矛盾增多,人际关系由重情感转向重理性,是在理性基础上的竞争、合作、互惠、双赢。新型的人际关系多通过谈判、协议、法律等沟通方式结成。当以义气、情感为中心的传统型人际关系向这种新型的人际关系转型时,就会令人不适,造成人际关系紧张。因此,人与人之间的有效沟通,不仅是沟通技巧问题,它还需要在沟通中传播文明,包括文明的行为习惯、文明的生活方式等。

(五)在自我调试中自我控制。和谐的人际关系要求人与人的“交往应该以对方为中心”,坚持适度原则,加强自身修养,因地制宜做事,恰如其分地交往。学会容纳别人,提倡宽和处事,不仅能欣赏别人的优点,而且能最大限度地容忍别人的缺点,做到以平常心对待自己,以宽容心对待他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使别人事事行得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在一定意义上,成人之美就是成已之美,即使对有错误的人也不要嫌弃,应给人提供改过的宽松条件,原谅别人的过失,帮助别人改正错误。正所谓与人方便,自己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