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田子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3-13
/ 2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田子峰

田子峰

田子峰(大名县红庙乡中学河北大名056900)

1.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要坚持“两条腿走路”

我始终认为,文言文教学要坚持“两条腿走路”,即在对文章词、句的含义有基本的理解的基础上,还要做到对文章能进行适当的鉴赏评析。若是一味强调基础,放弃赏析,就会使文言文丧失自身的生命力。因为,历来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或者是其具有文学性而入选的其他作品。比如《童趣》,沈复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仅80余字,却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还有传诵后世、脍炙人口的《桃花源记》、《醉翁亭记》、《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无一篇不是我国古典文学上的佳作。对于这些极具文学性的作品,我们在教学上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就会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从而忽视了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就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2.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要突出一个“活”字

2.1趣味导入法;有趣的导入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堂上我比较常用的导入法有故事导入、成语导入、朗诵导入、图片导入等。例如《岳阳楼记》一文,课前教师可先声情并茂地朗诵“至弱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倾……”一段,把学生领入碧水蓝天、光影交错的美丽画面中,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和美的追求。

2.2互助对译法;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大可不必逐字逐句翻译给学生,而是交给学生必备的翻译方法(如“留、补、删、调、换”法),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在课堂上开展翻译比赛,教师只作点拨,然后从中选出出一组比较通畅的译文作为全班的榜样。这样的课堂就如一塘春水,时时泛起闪光的水花,学生从自己的动脑、动口、动手中学到了知识,明白了道理,增强了活力,养成了习惯。文言文教学也就因此而活起来了。

2.3模拟表演法;初中生感性思维比较发达,模仿能力强,喜欢表现,作为老师就要充分发挥学生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性,适时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搭建平台,让学生将课文自编自导自演,用表演的方式来阐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的学习由“死学”变为“乐学”,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究。如在教《核舟记》时,我就布置表演的任务:翻译完课文后要请三位同学分别扮演苏东坡、黄庭坚、佛印,演他们的神态、姿势、动作。这样促使每个学生认真去弄懂课文意思。一个学生果然演得惟妙惟肖,其他学生也看得捧腹大笑,使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从愉快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课文内容。通过表演,不仅能让学生熟练地掌握课文,还能锻炼学生敢于表达的能力,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

2.4质疑探究法;质疑教学法,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木兰诗》中有句:“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为什么作战中将军都死了,壮士都回来了?问题一抛出,立即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踊跃讨论,各抒其见,最后学生的讨论加上老师引导,就很容易理解这是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需要上下交错。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接受了。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能孤立的去解释句子的含义,而应把句子的理解与内容的把握,人物情感,人物形象结合起来,不是照本宣科,而是通过设疑的方式让学生讨论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这不是让课堂热闹起来了吗?

3.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要把诵读作为重要内容

文言文比较讲究韵律,古人常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所以,学习文言文一定要多读、熟读,直至背诵。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对学生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的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等方面的确大有裨益。尤其是有些难句、长句一时领会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当然,诵读要讲究方法,不可毫无目的机械重复的读。教师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给学生以朗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的指点;每次的读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还是读出语气、读出语势;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还是在读中体味情感、感悟意境;这些要求都要具体给学生以明确的导向,使学生真正达到“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于漪:《面面观》)的效果。同时,还要注重讲后的诵读。讲后诵读是文言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课堂结束时,让学生把所学的课文再诵读一次,会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4.在学生能力培养上,要注重知识的迁移

在文言文教学中,“迁移”的训练是每一位老师都不能忽视的一环。那么文言文教学如何对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训练,笔者认为,首先要确立迁移的知识积累点和能力训练点。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对识积累点进行归纳梳理,一般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互文、对偶等字词音译和修辞。然后教师再将知识适当向课外延伸,让学生在知识的实际运用中提高阅读能力。比如让学生比较“肉食者谋之”的“谋”和“不谋而合”的“谋”,“前人之述备矣”的“备”和“关怀备至”的“备”的字义异同,这就是把文言文知识向现代汉语迁移,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如果有条件,还可以把文章中的人物以及所表达的思想进行迁移,使学生能够更全面的了解课文内容。例如学了《晏子使楚》,就可选《晏子春秋》中的其它篇目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地把握晏子的思想性格。吕叔湘先生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正是教师“授之于渔”的具体体现。

5.在人文情感的培养上,要注重挖掘学生的想象力

文言文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给学生以自由的翅膀,可以跨越时空的隧道,身历其境与古人进行心灵交汇,体悟古人当时的所思、所想和所感,从而陶冶他们的情怀,提升他们感悟世界的能力。如《桃花源记》一文,可以让学生想象“村中人”和“渔人”的发型和服饰是什么样子的,然后把它设计出来,做一个设计图展。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觉得古文中的人和事“远可在天边,近可在眼前”,才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去了解古代的一些文化常识,如:古人的姓名字号、衣着服饰、饮良习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