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8-18
/ 2

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

刘香

刘香

(江苏省南通市第二人民医院检验科226002)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以及质量控制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细菌检验正确性以及合格率,并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结果本组送检标本中,创伤组织检验合格率为97.97%,血液标本为94.59%,痰液标本为92.33%,尿液标本为90.16%,生殖分泌物标本为84.78%,粪便标本为81.78%。结论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受标本采集、保存及检验等多环节因素的影响,强化全程质量控制,完善检验操作及管理规程,对于提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细菌检验检验效果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08-0235-02

近年来,随着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的发展与融合,细菌检验作为现代医学诊断的重要技术获得了迅速发展以及完善,为各类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保健均提供了可靠依据[1]。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准确性与合理性。本研究分析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期间细菌检验结果,旨在分析临床细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质量控制要点,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进行细菌检验的标本共2305份,其中,542份(23.51%)创伤组织标本,447份(19.39%)尿液标本,410份(17.79%)血液标本,326份(14.14%)痰液标本,322份(13.97%)生殖道分泌标本,258份(11.19%)粪便标本。

1.2方法

1.2.1细菌培养

细菌标本均置入相应的培养皿内进行细菌培养,所用培养皿直径在90-100mm之间,培养皿中加入奶酪、肉汤、血脂以及营养琼脂等,以便为细菌提供充足的营养,确保其正常繁殖与生长。对照菌株均由卫生部提供,将待检菌株与对照菌株进行比较研究,培养过程中所用试剂均为专业试剂,均在使用期限内。操作均严格按照细菌培养规程以及说明书执行,确保细菌培养质量。

1.2.2细菌检验

标本均以K-B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操作均按照常规方法执行。应用双岐索引法区分菌种,检测结果与标准菌进行比较,计算细菌检验的合格率。

2结果

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创伤组织细菌检验合格率明显高于其他菌种,而粪便标本的细菌检验结果最低,详见表1。

表1不同标本的细菌检验结果比较

3讨论

细菌检验是临床感染性疾病诊断及治疗的关键措施,对于临床决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细菌检验及实验室管理工作中,仍存在较多的问题,例如仪器、设备及各项试剂等管理不善所致检验结果误差也较为常见;此外,在标本采集、运送、保存、培养以及检验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质量控制问题[2]。因此,科学评价临床细菌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并全面分析其影响因素,强化质量控制管理,对于提高细菌学检验质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6类临床常见细菌检验标本中,创伤组织的细菌检验结果合格率最高,但仍有2.03%的标本检验结果差错。主要是由于创伤组织标本中菌种较多,极易滋生多种细菌,但并非致病菌,故可影响检验结果。在痰液标本中,如未应用漱口水或者用力咳嗽等方式采集,极易造成标本不合格。在生殖分泌物标本采集中,如未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可导致标本遭受其他菌种的污染,进而影响检验合格率。

为提高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强化质控管理具有重要性,其质控管理包括从标本采集前准备直至正确报道检验结果的全过程。第一,应加强实验前质量控制,完善各项准备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可能影响因素。在标本采集时,严格掌握采集时间、方法、运送途径及储存要求等。要求标本采集人员应强化无菌观念,严格执行无菌原则,避免在采集过程中造成标本污染甚至采集错误等,导致检验结果误差或者混乱。所有标本均应为新鲜标本,且均应在应用抗生素前采集。第二,应加强接种前标本质控管理。除尿液、血液及大便标本以外,其余标本均应直接进行涂片、染色以及镜检,以确认标本合格与否,并合理选择培养基。通过上述措施,在细菌检验前可明确可能影响因素。第三,加强细菌检验过程质量控制。细菌培养环境必须符合相关规定,检查时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操作规程执行,所有仪器设备均应在稳定状态下运行,各种试剂均应符合质量标准,且均在使用期限内,严格按照实验室规程以及说明书进行。第四,检验人员应定期与临床医生沟通交流,收集其工作意见和建议,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细菌检验工作。第五,文字记录是细菌实验室的薄弱环节,应完善此环节质量管理,例如实际购买时需具备祥实的生产厂家、批号、准字号、有效期以及购买举证等,在检验前应具备验收记录明细,例如开始使用时间、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标本采集时间、标本收入时间以及报告时间等。第六,细菌检验报告单的规范化管理应纳入细菌检验的重点工作范畴内,要求检验结果填写应及时、准确、简明、完整、字迹清晰,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及疗效判定等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临床细菌检验效果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应建立健全质量控制管理制度,从标本采集至报道检验结果全程,包括设备、仪器及试剂的采购在内,全程实施有力管理,严格执行相关工作制度,是确保临床细菌检验效果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爱丽.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2,(8):177.

[2]卢少华,张旻,蔡恒洋等.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分析探讨[J].当代医学,2013,(19):30-31.

[3]李桂辉,张原琪.浅谈细菌检验质量控制[J].中外健康文摘,2011,08(24):212-213.

[4]张培,夏永祥.临床细菌检验质量控制措施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12,(27):157-158.

[5]祁蕙燕.临床细菌学检验的质量控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7):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