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养殖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规模养殖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治

崔宝兴石俊鹏

天津市宁河原种猪场天津301508

摘要:近些年来,我国生猪的养殖越来越规模化,生猪规模化养殖在带来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疾病隐患,猪伪狂犬病便是其中之一。

关键词:猪养殖场;伪狂犬病;防治;探讨

引言

猪伪狂犬病是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是由伪狂犬病毒诱发。从当地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养殖小区及重点养殖户的情况来看,伪狂犬病毒具有较强的变异性与进化性,疾病阳性感染几率居高不下,加之规模养殖中管理与疾病防治工作不到位,大量外购种猪及频繁交易,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疾病蔓延扩散的风险不断加大。

1病原

猪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属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甲型疱症病毒亚科(Alphaher-pesvirinae),猪疱症病毒1型(SuidHer-pes1),有囊膜,只有1种血清型,世界各地分离的毒株呈现一致的血清学反应,但毒力却有一定差异。猪狂犬病病毒几乎可以在各种哺乳动物的细胞上生长繁殖。该病毒对环境的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畜舍内或干草上能存活1个月以上,在肉中存活期超过5周,在腐败11d、腌渍20d的条件下才能将其杀死。低温能长期保存活力,在-7℃~4℃的范围内,可保存多年不失活。常用浓度的消毒药如0.5%石灰乳、0.5%碳酸溶液1min即可将其杀死,1%~2%苛性钠溶液可立即将其杀死。

2流行病学

2.1发病季节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冬、春季节与产仔旺季多发。

2.2易感动物

猪、牛、羊、狗、锚、鼠、狐狸和狼等35种家畜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除猪外,其他动物均以致死为特征。在猪群中,往往是分娩高峰的母猪首先发生本病,若猪舍每日均有产仔,几乎每窝发病,发病率可达100%,最初几乎整窝发病,以后则减少,死亡率可以逐渐下降,仔猪发病一般在15日龄以内,最早发病为3日龄,发病率为98%,死亡率为85%,随着年龄增长,死亡率可以逐渐下降,成年猪多为隐性经过,或症状较轻,极少死亡。

2.3传染源

病猪、带毒猪及带毒鼠为本病重要传染源。病毒主要从病猪的鼻腔分泌物、唾液、乳汁及尿中排出,带毒动物可持续排毒1年。

2.4传播途径

1)通过口,鼻分泌物和乳汁等接触传播。

2)含有PRV气溶胶粒子的吸入,在空气中传播可超过80km。

3)PRV污染的环境传播。

4)犬、猫、鼠等带毒动物尸体及其污染的猪舍均可传播,饲料也可引起异地传播。

5)带有PRV的肉类及其下脚料饲喂易感动物。

6)人工授精,自然交配,及子宫内感染。

3流行现状

3.1经济损失巨大

目前猪伪狂犬病已成为全球养猪业最为严重的猪病之一,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报道,美国用于猪伪狂犬病防治的疫苗费用达3000万美元,还不包括因本病造成的流产、死胎等经济损失。

3.2免疫抗体阳性率低下

虽然各地养猪场对猪伪狂犬病的防治越来越重视,但是,由于疫苗的选择、运输、储藏、使用以及猪群中其他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存在等诸多因导素致使猪伪狂犬病的免疫抗体低下,这都给本病的发生流行埋下了隐患。

4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3~6d,少数可达10d。临床症状随发病猪的年龄不同而有很大的差异。

4.1仔猪

新生仔猪感染后其病情甚为严重,1周龄内仔猪发病率、死亡率几乎可达100%。新生仔猪健状膘情好,出生后第2d,病乳猪眼眶发红,闭目昏睡,体温升高41~41.5°,口角流出大量泡沫性唾液,有的呕吐或腹泻,初期听到刺激性声音可发出兴奋性鸣叫,后期则无反应。

4.2中猪(4月龄左右)

症状较轻,轻热,呼吸困难,咳嗽、鼻涕、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有的呈“犬坐”势,有的呕吐与腹泻,4~8d内可康复,重症可延长半月以上,表现出四肢僵直,行走困难,惊厥等,也有部分猪出现出神经症状,常愈后不良。

4.3母猪

在乳猪发病同时,常见母猪发病。母猪表现厌食、便秘、震颤、惊厥,视觉消失或眼结膜炎,很少死亡,如为怀孕母猪感染本病,则分娩延迟或提前,产木乃伊胎儿或流产,产下的乳猪出生体重小,流产率可达50%,产下的弱胎一般在2~3d内死亡。

5猪伪狂犬病发生的原因

纵观当前各大规模化养猪场的养殖情况,致伪狂犬病发生的原因有很多,综合分析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5.1猪种的购买不规范

多数猪养殖场人员在看到生猪养殖带来的高额经济利益之后,都急于扩大养殖规模,养殖规模的扩大势必需要大量购买猪种。此时对猪种的购买在某种程度上会显得盲目,在缺少必要监管工作情况下,部分猪种或者猪仔未经严格检查,从而增加了伪狂犬病大规模传播的风险。

5.2猪仔免疫方法不科学

有些防疫人员因为素质能力不足,对防疫疫苗的认识并不全面,甚至有些防疫人员没有阅读相关的说明书,在进行防疫工作时各方面的细节不到位。另外,防疫工作还有可能受到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导致疫苗免疫之前未进行抗体滴度测定。

5.3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

研究表明,免疫前后如果使用抗生素会影响到免疫的效果。而在实际的工作过程当中,养殖人员在某些情况下会出现抗生素使用不合理的情况,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免疫的效果。所以,在免疫前后养殖人员尽量不要给生猪使用抗生素,以此保证免疫的效果。

6伪狂犬病的防治对策

通过分析上述影响因素,养殖户可从规范猪种、免疫方法与程序,以及做好清洁消毒工作等方面进行防治,降低猪伪狂犬病发生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6.1规范猪种引入,坚持自养自繁

引入不健康仔猪是疾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因而,规范猪种引入是疾病防治的首要工作。养殖户应注重从专门的养殖场购买仔猪,强调仔猪引进的质量保证。在购买过程中应保证仔猪来源于阴性猪场,并做好必要的消毒、隔离,以及检疫工作。仔猪来源于阴性群,也应对其进行隔离,并于40~60天后进行采血检查。在一定条件下,养殖户可实行自养自繁。此外,考虑到伪狂犬病是一种多种动物共存共患的急性传染病,可将猪群单一饲养,严禁饲养鸡、狗等其他动物,并防止这些动物混入到猪舍内,最大限度地降低病毒传染的几率。

6.2规范免疫方法与程序

防疫人员的技术与水平决定着防疫的效果,科学的免疫防疫是防治疾病的有效途径。防疫人员应认真阅读免疫说明书,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并严格使用专用稀释液对疫苗进行处理,避免操作不当而造成免疫失败。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很难控制伪狂犬病毒传播,这一情况与缺乏正确有效的免疫方法有极大关联。传统上常用的免疫疫苗有灭活苗、弱毒苗,以及基因缺失苗,将三种疫苗的免疫原性相比较,基因缺失苗的免疫性更为突出,值得推荐使用。母源抗体消长的规律是仔猪首免的依据标准,一方面要降低对母源抗体的损伤与干扰,另一方面要拮抗病菌的传播与感染,有效规避免疫空挡。相关研究指出,10周龄生长猪首免间隔约4周后应强化1次,后备公母猪需在配种前进行2次免疫,种公猪每年需免疫2~3次。

6.3定期做好清洁消毒工作

首先应加强猪舍的清洁消毒工作,每周进行1~2次全面性消毒,清扫相关的垃圾及废弃废物,无害化处理使用过的疫苗,并严格遵守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控制猪圈周边人员或车辆的出入,防止基因重组或病毒变异。灭鼠也是疾病防治的重点工作。老鼠是疾病病毒的主要携带者,常出入于猪圈周边,通过饲料、圈舍用具及饮水等途径传播伪狂犬病毒,是疾病蔓延扩展的危险因素。因而,也应定期做好灭鼠工作。

结语

总之,规模化养猪场出现伪狂犬病的概率非常大,要想保证生猪的安全生长,提供猪养殖的经济效益,必须要做好伪狂犬病的防治工作,通过对猪伪狂犬病的诱发因素的分析,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解决伪狂犬病给猪养殖带来的困扰,确保猪种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覃梁媛.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6(10):90.

[2]陶鑫.浅谈规模养殖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治[J].畜禽业,2015(39):14.

[3]李世龙,段群超,黄云梅.猪伪狂犬病疫苗与细小病毒病疫苗同时联用防治猪繁殖障碍效果观察[J].养猪,2014(0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