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疗法在中枢性瘫痪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3

运动疗法在中枢性瘫痪下肢运动功能恢复中的应用

王振彦

(云南省德宏州盈江县人民医院云南德宏679300)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运动疗法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并对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有效性进行评估。方法:对186例中枢性瘫痪患者,应用运动疗法,根据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及Holden步行功能量表中评定的不同性质和程度等分级情况,进行肌力训练,控制痉挛及异常模式,改善步态等相应的康复训练措施。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偏瘫患者的运动及步行能力有显著差异。不同程度的可步行人数从32例(17.20%)增加到171例(91.94%),其疗效显著。结论:将运动疗法有效应用于中枢性瘫痪的康复治疗中,结合认知心理知识,将康复行为建立在患者主动参与的基础上,具有明显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障碍,促进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提高生存质量,降低残疾率等优势。

【关键词】运动疗法;中枢性瘫痪;步行能力;生活质量;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059-03

ApplicationofexercisetherapyintherecoveryoflowerextremitymotorfunctionincentralnervoussystemWangZhenyan.

【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applicationeffectofexercisetherapyonwalkingabilityofhemiplegicpatients;andtoassesstheeffectivenessoflimbmotorfunctionrecovery.Methods186casesofcentralparalysispatients,applicationofexercisetherapy,accordingtotheBrunnshrommotorfunctioninhemiplegiarecoveryphaseandHoldenwalkingfunctionscaleevaluationofdifferentnatureandextentsuchasgrading,strengthtraining,controlspasmandabnormalpattern,improvegaitrehabilitationtrainingandothermeasuresaccordingly.Results:4weeksbeforeandaftertreatmentinpatientswithhemiplegiaexerciseandwalkingabilityhassignificantdifference.Thenumberofwalkfrom32cases(17.20%)to171cases(91.94%)anditseffectissignificant.ConclusionTheeffectiveapplicationofexercisetherapyonrehabilitationofcentralparalysis,combiningcognitivepsychologyknowledge,rehabilitationbehaviorbasedonpatientswithactiveparticipation,hasObviouslyimprovethelowerlimbmotordysfunction,promotewalkingabilityandbalancefunction,improvethequalityoflife,reducetherateofdisabilityandotheradvantages.

【Keywords】Exercisetherapy;Centralparalysis;Walkingability;Qualityoflife;Initiative

脑损伤是一组以局灶性中枢神经功能缺失为共同特征的疾病,在神经病学中,具有病情危重,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征[1]。将运动疗法及其评估有效应用于中枢性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可帮助患者尽早恢复机能,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ADL)。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自2007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因颅脑病变和损伤所致的中枢性瘫痪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186例,其中包括神内科的脑血管基础病变后卒中病人62例;神外科重型颅脑损开颅术后患者76例、脑出血开颅术后43例,脑实质病变后脑瘤切除术后患者5例;男117例,女69例;年龄4~86岁,平均38.9±21.3岁。病程为生命征平稳,心脑血管症状不再进展48/72小时至28个月。康复治疗住院时间为12天/75天,平均30.5±15.6天。

1.2方法

1.2.1运动疗法的应用按照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和Holden步行能力评定量表[2]的分级、患肢障碍的性质和程度等,对患者进行分级分期的康复训练。其方法及目标不尽相同,主要分为三期[3]:

1.2.1.1早期训练相当于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第Ⅰ~Ⅱ级;Holden步行能力0~Ⅰ级。表现为偏瘫侧肢体驰缓性麻痹,沒有随意的肌肉收缩,或仅出现小范围的联合反应。训练方法:(1)正确体位训练:仰卧位,健则卧位,患侧卧位的正确体位;翻身拍背等。可增加患者的主动性及肌力;预防足下垂,足内翻,静脉血栓,尿路感染,压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2)翻身训练:Bobath握手,手臂伸直前平举,双足撑床,头转向翻身侧,向左右两侧摆动并翻身。(3)床上被动运动训练:上肢活动肩胛带,肩关节,肘关节,腕指关节;下肢对髂,膝,踝,趾等各关节进行被动活动。(4)促进肌肉收缩训练:利用对肌肉的突然牵张,鼓励并指导患者尽量完成患肢的屈伸动作。(5)床头抬高训练:床头渐抬高,每个位置视情或患者的耐受程度,尽量保持5~30分钟不等;电动起立床由20°的基础角度开始,视情逐渐增加度数,直至克服体位性低血压。(6)卧/坐转移训练:仰卧、单手支撑、抬头及抬肩训练,直至能支撑起坐。(7)坐位静态平衡训练:正确坐姿,床边坐位平衡,包括前后左右方向等摆动练习。

1.2.1.2中期训练即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第Ⅲ~Ⅵ级;Holden步行能力Ⅰ~Ⅲ级。患肢明显表现出上肢屈肌下肢伸肌痉挛及共同运动异常步态模式,并逐渐可以做到某些肌肉及关节部分分离运动的出现。训练方法:(1)仰卧位的肌力训练:根据肌力恢复情况,进行患肢关节和肌肉的被动运动十助力运动,主动运动十抗阻运动。给予患腿抬高,内收外展伸展,内旋外旋,及各关节的屈伸训练。(2)坐位他动平衡训练:床边正确坐姿,头、颈、躯干抗痉挛及协调平衡训练。(3)站立位负重训练:双下肢负重训练,患足着地踝背屈内翻矫正训练(站斜板),健肢负重训练,患肢负重训练,立位单脚踏板训练等。

1.2.1.3后期训练于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恢复阶段的第Ⅴ~Ⅵ级;Holden步行能力Ⅵ~Ⅴ级。此期痉挛减弱,分离运动趋于正常,协调步态。训练方法:(1)站位平衡训练:双腿站立训练、脚前脚后站立训练、单腿站立训练。(2)侧方行走训练:先健侧后患侧各方向行走训练。(3)改善步态训练:骨盆放松,患肢提髋屈膝。强化行走跨步(156cm),步幅(78cm),步幅宽(8±3.5cm),跨步频率(95~125次/分);步行周期站立相(60%),摆动相(40%)等步态训练。(4)步行训练:散步,一字步行走。5、辅助具的应用:必要时,配置矫形器,助行器等下肢辅助器具,以配合步态步行训练。

1.2.2相关康复治疗药物,针灸,理疗,心理康复,及其他作业、言语等康复治疗措施。钟杰和鲁凤琴等研究表明,康复一体化的治疗模式,能进一步提高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4]。因此,运动疗法应配合其他康复治疗进行综合干预。

1.2.3其他相关注意事项(1)在应用运动疗法时,应先向患者及其家属进行相关健康教育,以取得理解、认可和身心上的主动配合。(2)治疗中,注意把握好运动强度及方式。(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防止高血压、脑出血再复发;血栓脱落及心脑血管症状进行性加重。(4)避免长期卧床,要逐渐增加坐起和站起的角度;电动起立床训练前,应先在床上行双下肢的被动运动,注意观察患者面色及呼吸情况。(5)小心跌倒,防止肌肉骨骼的损伤。(6)有感染、衰竭和伴严重合并症时,应暂缓或停止治疗。

1.3疗效评定

对中枢性瘫痪下肢运动功能的评定,是依据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及Holden步行功能两个量表来进行评定。于初次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或出院时)各评定1次。由参加治疗的治疗师来完成具体的评定工作。

1.3.1运动功能评定运动功能按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评定量表评定,共分Ⅰ~Ⅵ级:肌张力迟缓无随意运动为I级;随意引起小范围的联合反应,痉挛和共同运动出现为Ⅱ级;随意引起共同运动,痉挛加重为Ⅲ级;开始脱离共同运动,部分分离运动出现,痉挛开始减弱为IV级;分离运动更充分,痉挛明显减弱为V级;分离运动基本正常,痉挛基本消失为VI级。在运动分级量表中,患肢运动功能处于Ⅰ~Ⅱ级时,不能步行;Ⅲ~Ⅳ级,基本能步行,但呈异常步态;Ⅴ~Ⅵ步行趋于正常,为协调步态。总体来说,患肢运动功能处于Ⅰ~Ⅱ级时,不可步行;Ⅲ~Ⅵ级,可有不同程度的步行能力。另外,患肢运动功能恢复的病程,主要集中在12周内。因而,12周前是康复介入的最佳时机。

1.3.2步行功能评定步行功能按Holden量表进行评定,分0~Ⅴ级:患者不能行走为0级;需1人连续不断地扶持才能保持平衡为I级;能走但平衡不佳,不安全,需1人在旁给予接触身体间断的帮助以保持平衡和保证安全为II级;能行走,但不正常或不够安全,需1人在旁监护或语言指导,但不接触身体为Ⅲ级;在平地上能独立行走,但在上下斜坡、在不平的地面上行走或上下楼梯仍有困难,需他人帮助或监护为IV级;在任何地方都能独立行走为V级。由此,患肢步行功能处于0~Ⅰ级时,不能步行;Ⅰ~Ⅲ级,基本能步行,但异常步态;Ⅳ~Ⅴ级步行基本正常,可独立步行,为协调步态。总体上,即偏瘫侧肢体为0~Ⅰ级时,不可步行;Ⅰ~Ⅴ级,可有不同程度的步行能力。

2.结果

患者治疗前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分级评定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无明显差异性,不可步行患者人数为154例,占病人数的82.80%;不同程度的可步行人数32例,占病人数的17.20%。通过治疗4周后,Brunnshrom偏瘫运动功能分级评定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评定结果,有显著差异性,其疗效明显。即不可步行患者数为15例,占病人数的8.06%;不同程度的可步行人数171例,占病人数的91.94%。

3.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大脑对脊髄、脑干等低级中枢调节和抑制丧失,正常运动神经传递和执行障碍,导致原始反射及异常模式的出现。但当偏瘫肢体要有效完成如此高度复杂而节能的协调运动时,必须具备:(1)感觉与空间的认知功能;(2)中枢对多种感觉信息分析整合后的控制;(3)股四头肌等伸肌肌力达3级以上;(4)平衡能力达2级以上;(5)协调功能及肌张力均衡等[5]步行五要素。而下肢运动功能若尚未具备上述五要素,就对患者进行强行步行训练,结果患者在传统康复治疗后,步行能力的改善,主要源于健侧下肢的代偿,而不是患侧下肢能力的提高。同时,由于患侧下肢的误用和废用,影响了患者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的进一步提高[6]。神经系统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原理[7~8];运动疗法的有效应用及相关评估,为中枢性瘫痪患者肢体功能的康复提供了理论依据及实际意义。我们采取的运动疗法,着眼于患肢的运动功能障碍,以运动功能训练及主观意愿参与为导向,遵照科学的运动方法,针对恢复期的不同阶段,对患者进行一系列恢复运动功能的一套完整的康复训练方法。根据病人不同病程阶段,科学实施康复技术手段,通过主动功能锻炼,尽最大限度减少患肢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南登崑,黄晓林.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066-1075.

[2]周维金,孙启良.瘫痪评定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2-20.

[3]王俊华,胡昔权.截瘫和四肢瘫康复训练图解[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7-75.

[4]钟杰,鲁凤琴.综合康复干预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30(10):702-704.

[5]陆敏,张苏明,常立英,等.强制性运动训练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运动功能及MAP-2表达的影响[J].中康,2007,22(11):1007-1010.

[6]燕铁斌.物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173-176.

[7]王文清,勾丽洁,杨晓莲,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偏瘫患肢运动功能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9.11(2):99-102.

[8]戴红.康复医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4.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