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评制度的独特运行机制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12-22
/ 2

中国环评制度的独特运行机制探讨

李楠旺朱颖

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环评制度是环境管理的重要手段,其是环保事业发展的助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环境污染严重问题激增,环评行为逐渐受到国家重视,环评制度改革接踵而来。环评制度是环境评价的法律依据,环评制度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步发展的有效手段。本文对环评制度进行了简述,同时针对我国环评制度问题,提出优化环评运行机制的改革策略。

关键词:中国;环评制度;运行机制;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社会建设过程中,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设被重视起来。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对社会建设项目内容进行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和趋势测评,是具有优化环境功能的测量和规划活动。国内针对中国环境制度独特运行机制的研究相对国外仍较少,这是由于理念和技术落后所引起的。在相对低能的环评运行机制来看,我国在此方面的发展空间仍较为广阔。环评制度有待进行深化改革,运行机制应注重科学、协调、整合管理。

一、中国环评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分析预测人为活动造成环境质量变化的一种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化,将法律法规强制进行人为控制环境的开发活动行为。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于1973年从国外引入,据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相对于国外环评技术和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发展,我国环评研究和制度改革处于相对落后的趋势。

在运行机制上,环评制度管理上具有独特性。我国环评制度与国家政府管理体系进行了关联,环评制度运行体系逐渐形成了由审批机构、技术评估机构、评价机构、实施机构以及监督方组成的五方格局。环境影响评价的完成需要多重机构完成,其工作流程相对较为复杂,具体工作流程如图1-1所示。[1]

图1-1.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流程

二、中国环评制度出现的问题

(一)环评制度管理体系运行问题

中国的环评管理体系,是具有独特性的五大机构共同组织并承担责任。随着国家对环评制度管理提出新要求的大背景下,各个机构开始重视环评工作,但其协调配合工作出现巨大的危机。这使整个环评制度在管理体系运行上,形成形式主义作风,对环评制度的执行和落实存在滞后和非法操作现象,因此,环评制度管理存在很大的漏洞。

(二)环评制度设计与实践不一致

在我国,环评制度设计与实践不一致的现象频发。例如:评估部门朝着科学研究方向重度倾斜,忽视制度管理。但是研究的前沿性并不一定满足实践性;建设单位重视批文,在实际操作中,在淘汰落后产能、改造环保不达标老设备等要求上并没有付诸实践。[2]

(三)公众意识不足缺乏公众参与

在我国,环评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度严重不足。例如:2015年,济南市历下区需要办理环评的企业1935家,已经办理环评审批手续的仅732家,环评办理率仅37.8%。[3]近年来,济南市企业未批先建现象频发。环保部门对违反环评程序作业的企业处罚力度小,环评的权威性并没有完全发挥作用。具体体现就是:公众意识不足,同时环评的执行缺乏公众参与。其中,环评周期常、费用高等问题,是导致缺乏公众参与的重要因素。

三、中国环评制度运行机制优化策略

(一)制度合体形成完整的制度体系

为规避五大机构独立运行,缺乏统一和协调的局面。在环评制度建设上,应注重制度合体,制度改革力求平衡不同机构的职权职责,利用制度进行相互间的制衡,形成利益均摊和责任均摊。完整的制度体系要求,在工作流程上,应尽快明确工作内容、职权职责和工作标准。紧抓制度的落实和违规惩处。

(二)规范责任追究加大处罚力度

环评制度运行机制优化工作,目的在于协调相关制度机构的结构协作关系,使制度最大范围内得到最优的发挥效果。所以,环评制度应在规范责任追究,加大处罚力度上进行有效的优化调整。利用制度约束机构间的作业平衡,使其形成联动性。

(三)加大宣传发挥公众监督作用

加大宣传,实现公众对项目主体的监督。在此方面,应加大对公众进行环评知识教育和宣传工作,公众环评意识的提高和环评知识的掌握能够有效帮助环评制度的落实。例如:环评机构对建设机构提供的环评报告进行鉴定,却缺少对其环评改良建议落实情况的监管。这时,公众监督就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公众举报机制联动环评复检复查,加大了环评制度全面落实的可能性,提高了我国环评制度运行机制的工作效率。

结束语

就目前我国环评制度来看,有关部门对环评制度建设改革力度并不强。环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体系建设障碍。我国环评制度管理体系运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同时环评设计与实践不一致现象频发,公众对环评意识差,缺乏监督参与等问题突出。所以,在我国环评制度建设上,运行机制创新和改革的责任重大。环评制度建设的优化,应引导社会建设基于环保为前提,并针对违法违规操作进行大力度的究责和惩处。

参考文献

[1]牛丽春.中国环评制度的独特运行机制探讨[J].山西建筑,2016,19(33):245-246.

[2]王国峰.中美环境影响评价比较[J].广东化工,2017,12(3):132-133,131.

[3]耿海清,任景明,李天威.中国开展政策战略环境评价的关键问题探讨[C].//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论文集.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2015:1528-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