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人民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认识人民币

李健李绍阳

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第一小学教师

点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第一小学教师

课标要求及分析:

《认识人民币》与数学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三)常见的量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的问题。”有关

第一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认识的学习水平为理解,行为动词能的学习水平为掌握。

第二项课标要求的维度目标是结果目标,行为动词是能的学习水平为掌握。

教材分析:

《认识人民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本课时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教学内容是认识人民币的单位元、角、分和元、角、分的十进关系,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认识人民币,一方面使学生初步知道人民币的基本知识和懂得如何使用人民币,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加深对100以内数的概念的理解,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情分析:

优势: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人民币,对人民币或多或少有一些认识,部分学生还有购物的经验。

劣势: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了解主辅币之间的十进关系,但没有上升到知识重点的高度。有购买经验,但在支付方式和购买方案上欠灵活。

教学重点、难点:

课标要求“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教材分析中又指出:“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确定教学难点:“理解1元=10角、1角=10分”

课标要求““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的问题。”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缺乏对人民币清晰、系统的认识;对人民币的附加价值缺乏了解。”根据课标内容分析和学情分析,所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能结合生活实际,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的问题。”

学习目标:

1、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对全套人民币能清晰地识别。知道元与角之间的进率:1元=10角。

2、在取币、付币等活动中,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初步的观察能力、主动与他人合作的态度、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初步体会人民币在社会生活、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认识到:保护人民币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教学流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预设时间7分钟)

1、同学们,请看一看,这是什么?同学们说对了,这是小猪存钱罐。他有什么用途呢?

2、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钱吗?

3、学生回答完毕后,教师出示生活中使用钱的场景。

【评析:“小猪存钱罐”是孩子们所熟悉和喜欢的卡通形象。让学生体会到日常生活中处处要用到人民币,人民币是人的生活、学习不可缺少的。小学生不仅要认识人民币,还要会用人民币,养成节俭的好习惯。】

4、同学们们知道我们国家的钱又叫什么吗?对,我们国家的钱叫人民币,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人民币。(板书课题)

5、介绍人民币的版本

二、小组合作,认识人民币(预设时间21分钟)

1、认一认,说一说。

(1)谁能告诉老师你都认识哪些人民币?

(2)抓特点、找方法

(小组活动,初步认识人民币)

【评析:一年级的小学生对人民币已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在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前提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认识人民币,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的时间和空间,突出了学生的主人翁地位。】

2、分一分,理一理。

(1)按标准整理人民币。同桌活动,教师参与到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人民币。

(2)汇报交流。

元和元放在一起,角和角放在一起,分和分放在一起。(板书:元、角、分)

把硬币放在一起,纸币放在一起。(板书:纸币、硬币)

【评析:在这里归类整理是手段,进一步辨析、区别各种人民币是目的。通过这一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每一种人民币的直观印象,而且在潜意识里感悟到了各种人民币的区别,是对人民币的再认识,是对这部分知识认识上的质的飞跃。】

3、猜一猜,摆一摆。

商场购物环节

(1)出示一枝水性笔1元。

A猜猜它的价格,只猜三次,看谁猜得最准或最接近。

B摆价钱,看谁的摆法多。

C汇报

D归纳:1元=10角

(2)出示头绳。

A猜猜它的价格,只猜三次,看谁猜得最准或最接近。

B摆价钱,看谁摆法多。

C汇报

D归纳:1角=10分

教师板书两个公式

【评析:让学生摆出不同物品的价格这一操作活动,遵循学生由直观到抽象的认知规律,使学生直观、形象地体验到了人民币简单的兑换知识。在实践、体验基础上抽象总结出了元与角、角与分之间的进率关系,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潜力和自主探索的主观能动性,巧妙地、有效地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知识的体验和感悟。】

三、应用拓展(预设时间6分钟)

1、算一算,买一买。出示琉璃球、橡皮。标明价格:2角,1元

【评析:一年级的小学生,一般情况下在课的结束阶段,往往会出现精力不够集中的现象。但本节课的尾声,教师设计的算一算、买一买练习充分利用了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采用实际物品进行简单的计算交易,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又一次使全体学生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学习状态,使课堂气氛又一次掀起了高潮。】

四、拓展(预设时间3分钟)

介绍其他国家的货币

五、小结全课(预设时间3分钟)

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总体评析:

综观这节课教学设计的全过程,体现出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在教学过程设计上,以活动为主线,把“学数学”变为“做数学”。“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的建议,也是课程改革形势下的数学教学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本质区别。本节课的设计,把认识人民币的全过程用看一看、想一想、认一认、说一说、分一分、理一理、猜一猜、摆一摆、算一算、买一买等几个活动串连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在这一动态的教学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教学活动中,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小组的合作交流,又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使整个教学活动形成一个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组与组之间的立体交叉互动。真正使学生动了起来,课堂活了起来,实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在活动中探索、在活动中发展的目的。

在课程目标的实施上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关注能力的形成。综观本节课的设计不难发现,整个教学过程师生完全是一种朋友式、伙伴式的合作关系,课堂气氛是和谐的、宽松的。正是这样的课堂,才保证了学生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状态下畅所欲言,进发出创新的火花。由于一年级小学生自制能力差,辨别能力差,因此必要的常规训练,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本节课中许多看似是教师“不经意”的细小环节,实际上都是教师精心设计的结果。在本节课中教师恰当地结合教材内容和每一项教学活动,抓住有利时机,通过正面引导的方式既鼓励了表现好的学生,又保护了部分表现差的学生的自尊心,把健康向上的人格培养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系统工程渗透到了课堂教学的各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