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越秀游泳场体育设施改造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及工期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浅谈越秀游泳场体育设施改造工程项目管理方法及工期控制

李向科

广州市重点公共建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广东广州

摘要:随着当前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公共建筑设施的改建、扩建工程逐年增多。项目建设越来越多的涉及到人民生活和地区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使得改造项目工程的工程质量和建设效率成了关注的重点。也使得更科学的工程管理模式、更精确的工期控制措施,成为建筑工程界不断寻求突破的技术要点。本文便以越秀游泳场体育设施改造工程为例,从工程前、中、后期的管控策略出发,探究科学有效的工程项目管理及工期控制方法。

关键词:项目工程建设;工期控制;工程扩建;改造管理

引言

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为了保障工程的建设质量,项目工程管理是关键。如何根据工程建设的实地情况,综合考虑项目要求以及建设计划,科学合理地组织开展建设,是工程规划的首要目标。并且在不同建设阶段,及时调整建设侧重点,这就需要优秀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案。与此同时,工期控制也是重点。建筑项目进度的快慢由工期决定,而严格的工期把控则能体现出建筑单位整体建设水平的高低。工期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设成本和工程效益,不容忽视。

一、项目概况

项目地址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解放北路越秀公园88号,属于改造,扩建类工程。本项目建设总投资8328万,总建设面积为9043平方,主要建设内容为旧建筑、跳水池拆除、整地修饰、跳水台和跳水池、游泳馆、陆上训练馆、消防引桥及运动员宿舍楼的建设,观众看台、综合楼、跳水池及跳水台改造,另外还包含一些场地周边配套用房及服务设施建设。工程开始于2015年10月26日,施工总承包建设单位进场开工。项目系统结构如下:

二、越秀游泳场改造工程建设难点及方法

1.1前期工程及施工开展受限

首先,由于场地座位在公园内,越秀山体脚西面,东、北、南三面环山,场地只有一个西面综合楼大堂入口,机械、设备、材料无法运输(详附图1)。使得初期解决施工运输通道成为首要问题。场地受限且地势高差起伏较大,部分落差达15m,对项目的地面作业运输造成了困扰。初期地质勘察普遍为地下5m深基本为强风化局部夹杂中风化岩层,岩质较硬,地下水丰富。场地高低起伏、灌木茂密部分区域未能钻探勘察,增加了施工不可预见性。

其次,在初期的旧设施拆卸过程中,拆卸废料收集较为麻烦,道路不通、公园人流密集需临时设置公园进出大门,加大了运输难度及管理,使得清除工作有一定的工期拖延。同时拆除和挖掘作业受天气影响较大,雨天道路泥泞,施工危险性较大,废料移除难度也同步增加。另外,由于施工场地位于公园内部,无法将整个公园完全封锁施工,使得工程建设的安全问题十分严重,尤其周末,需要避开公园游客人流集中的时间段。

最后,在深挖泳池过程中,由于跳水池旧建筑建设于上世纪五十年代,时间太过久远,缺少建设图纸。施工过程中对于原有地下管道分布以及线路排列不明,地质情况资料有偏差,增加了现场不确定性,施工力度及实施方案难以把握,施工严重受阻。

图1

1.2跳水池、跳水台工程实地情况

根据建设任务,临时施工道路打通后,我们首要开展山下跳水台下及跳水池的桩基础、基坑工程,计划4月底需完成先交付该部分实体工程。跳水池勘察资料显示地下负1m至11m为强风化,现场跳池四周实为回填土,地下负5m岩层疑似中风化,跳池东面为山体、南北为观众看台,西面为原露天游泳池,场地的限制给工程进一步施工挖掘及方案造成极大的阻碍。

新改造跳池设计大小为30*20m,深度为7m,因此就按设计图纸进行冲孔桩施工。打桩过程中受到原有跳水池、跳水台旧桩基础影响,加上周围为回填土夹杂砖渣,工程进程缓慢,机械施工作业困难。另外,在施工作业推进过程中,地形四面环山、地势高低起伏,施工场地作业面受限十分严重,加上缺乏通畅的施工通道及平台,施工作业无法大范围同步进行,使得总体施工进度显得尤为紧张。

1.3地下水丰富的人工挖孔桩

根据施工图,山上区域均为人工挖孔桩,平均设计桩长16m,收桩标准需入强风化6m,由于山上建筑均在越秀山脚,岩土地质复杂多变,存在夹层情况,增加施工难度及现场处理难度。在施工期间天气反常,遭遇为期三个月的雨季,12月至3月期间,其中29天为雨天,桩孔积水,甚至流动水迹象,需要提前进行抽水清理作业,增加施工工序,拖慢工程进度。

1.4非工程施工因素影响

在施工期间,建筑队伍的施工作业还受到了一些非施工作业方面的因素影响,给施工任务造成了一些压力:在工程建设期中,跨越春节期及公园1月30日~2月29日灯会期,公园内车辆限制行驶,使工程作业在白天及夜晚闭园前不得进出车辆,这一月内工程进度较为缓慢。由于项目地势风水较好,山上游泳馆等建设区域及地底涌现大量明清古墓。

二、实地项目工程管控措施及工期控制方法

在工程建设开始阶段,受制于场地限制,工程建设无法有效展开,道路狭窄,地处公园内部,交通极不方便。不仅受材料运输问题困扰,还要时刻注意安全施工问题。因而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制定施工部署方案及管理策略确保工期可控性。经过综合考虑,在排除观众看台为历史遗留文物情况下,我们将观众看台中段拆除5级台阶,打通一条宽4m,长240m通道作为临时施工便道,以便大型施工机械的开进。此举大大方便了整体施工作业,尽管唯一的单向车辆出入通道,也大幅度解决了地形限制带来的运输及效率问题。

另外,在初期管道线路设计过程中,缺乏历史图纸,使得地下旧管道分布不明。因而,施工过程中对场地原有建筑使用上存在重大隐患,施工中需要根据现场挖掘得出的管道分布、及原跳台及跳池桩基础情况来进行研讨处理,动态调整布设方案。本工程前后经过多次设计修改,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多次调整设计图及施工工艺,协商沟通后,最终采用大开挖,拆除原有就基础,在排除障碍的情况下采用旋挖桩工艺加快工程进度。对设计具体方案改动遵循以下规则:

其次,施工场地四面环山,地势高低起伏。因而在施工作业期间,工程队穿插进行整地作业,方便进一步打桩。同时在地势十分不便的山上,采取人工挖孔桩的方式来进行建筑桩基础建设。为避开山体中的历史防空洞施工过程十分艰难,施工作业队伍也十分辛苦,但是最终确保地桩合格按期完工。山上人工挖孔桩平均设计桩长为12m,少数孔洞地质遇到中风化夹层,要求继续深挖直到达到收桩标准。个别桩孔由于回填土原因挖掘深达23m,需严格监督要求按规范对孔洞加固,且在雨季不间断抽排地下水。最后整体作业质量完全达标,并且克服地形及地下水影响,最终没有延误工期。

除此之外,受公园节假日,道路限行和人流影响,施工进度及运输无法保障。再加上施工中期受到雨季影响,更是增加了额外的工程作业。对此,为克服困难,在工程建设管理上调整施工作业分布,在入园的车辆采用行车专人指引分流管理,与公园内管理方签订管理协议,明确分工及通行时间,保障施工期间人员安全、环境卫生做到文明施工。同时在施工上合理分配工序、工时,交叉施工,减少冗余工程消耗,提高工程整体施工进度,采用日、夜俩班倒模式,成功将落下的工程进度追赶上来。

在项目挖掘、平整场地触碰到的多座古墓,在谨慎的挖掘及及时联系沟通之后,采用多家大型报刊公告形式公示迁移。在公示无主情况下,着手墓葬迁移,前后进行了26座古墓迁移工作,最终顺利完成了山上陆上训练馆的建设内容。

三、项目特点及工程管理意义分析

2016年5月,跳水池、跳水台及训练馆按照既定工期和项目建设要求,交付国家跳水队训练使用。尽管项目工程施工作业各个阶段都遇到了不同困难及问题,但最终都顺利解决。工程总体不算大,但是施工地段十分具有特点,地处公园内部,人员流动较大,场地作业面积受限、地势高差起伏、建设内容涵盖较广等,遭遇一些其他工程没有的困难。施工中缺乏历史图纸和及岩土勘察资料有偏差缺漏等都是较大的困扰,在有限的工期内完成,使得工程总体具有相当的挑战性。不过,同时这也体现出了工程管理的价值和意义所在。正因为工程建设中实施了科学、合理的工程管理方案,及时调整工程施工管理策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没有造成工程延期。充分体现出建筑工程管理对于实现工程作业的协调和控制能力的积极作用,能有效提高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建筑水平的不断提升。

此外,从项目管理的目标也应从传统三大目标转化为:在满足利害关系者要求与期望的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实现以下三大目标,最终圆满完成工程任务。

结语

建筑设施的改、扩建工程中,项目管理和工期控制至关重要,同时它们又相辅相成,互相影响,共同决定着整个工程的施工水平和质量。因而我们要明确管理的核心,本着“管理无定式”的心态,灵活制定策略,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没有最好的管理方案,只有最适合工程建设的管理方法。我们要学会认识项目管理中的不足,根据实际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这样不仅解决了工期控制问题,也保证整个施工作业稳定高质进行,促进建筑事业整体向更高水平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杜玉民.建筑工程施工进度的控制与管理[J].当代经济.2012年9月(下)

[2]王利军.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策略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