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公德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 3

加强公德意识构建和谐社会

廖新文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我国战略机遇期执政党建设的主旋律,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发展的社会,而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普遍公认的维护正常生活秩序、公众利益、保持社会和谐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只有强化全体公民的社会公德意识,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公民公德意识和谐社会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的问题和矛盾逐渐凸现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环境之间差距越来越明显。集中表现在公民的道德修养亟待提高,大众伦理精神自觉性有待进一步加强。加强社会公德建设,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只有通过加强社会公德建设来规范和引导人们的道德行为,才能真正建立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

一、加强公德意识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而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须共同遵守的准则,是社会普遍公认的最基本的行为规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大力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对于培养公民的高尚品质,树立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创造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加强社会公德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社会公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社会秩序、社会风气、社会凝聚力,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党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并成为公民个人道德修养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现。”实践证明,抓好社会公德建设有利于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净化不良的社会风气,提高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此,要加强全民的社会公德意识,广泛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促进公民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

二、全面了解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

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基础环节。《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社会公德是我们每个公民在社会生活中最简单、最起码、最普通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其主要内容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因此,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每个公民应有的品德操守。

1、文明礼貌

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社会公德的一个基本规范,是社会交往的必然产物,是调整和规范人际关系的行为准则,是沟通人与人之间情感的道德桥梁,是公共生活的自然法则。文明礼貌反映了个人的道德修养,体现着民族的整体素质。在现实生活中,不讲文明礼貌的表现,必须认真克服。倡导和普及文明礼貌,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高人们道德素质的迫切需要;是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新型人际关系的迫切需要,也是树立国人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

2、助人为乐

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倡导助人为乐精神,是社会主义道德核心和原则在公共生活领域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基本要求。助人为乐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时,大家乐于相助,把别人的困难当作自己的困难,给予热情和真诚的帮助与关怀,这就是助人为乐。在现实社会中,每个人都在一定的人际交往中生活,每个社会成员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会遇到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都需要别人的关心、爱护,更需要别人的支持、帮助。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能主动关心、帮助他人,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使助人为乐在社会上蔚然成风,那么,你就能随时随地得到他人的帮助,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3、爱护公物

爱护公共财物是社会公德的基本要求。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公共财产不可侵犯”,“公民必须爱护和保卫公共财产”。爱护公共财物是每个公民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它既显示出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也是整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公共财物包括一切公共场所的设施,它们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种服务和便利的物质保证。珍惜、爱护公物,能使全社会的公共财物物尽其用,用有所值。相反,如果社会公共财物遭到破坏,社会全体人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害。所以,每个有责任心的公民,应当像珍惜与爱护自己的心爱之物一样,精心保护公共财物。

4、保护环境

热爱自然、保护环境是当今时代社会公德的重要内容。环境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黄河的长时间断流,沙尘暴的频频发生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所带来的危害,使人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能不能有效地保护环境,关系到每个公民的生活质量和切身利益,关系到人们的安居乐业,关系到我们的子孙后代能否持续发展。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每个公民要牢固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自己做起。

5、遵纪守法

遵纪守法是社会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遵纪守法的实践是提高人们社会公德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一个公民来说,是否自觉维护公共场所秩序,纪律观念、法制意识强不强,体现着他的精神道德风貌。遵纪守法同时也是保护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在社会生活中,每个社会成员既要遵守国家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也要遵守特定公共场所和单位的有关纪律规定。每个公民应当牢固树立法制观念,“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

三、欠缺公德意识是当前构建和谐社会的一大障碍

社会公德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标志,而我国的社会公德意识如何呢?毋庸讳言,欠缺!日常生活当中不文明现象随处可见:随地吐痰、破坏公物、公路口车争人挤乱闯红灯;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满口脏话,随意及烟;垃圾乱丢,宠物乱放,噪声扰民,车辆乱停乱放,只顾自己不管他人的现象随处可见。以及黑心棉、注水肉、奶粉中毒等事件的发生,都是公德意识欠缺导致的后果。此外,因缺乏公德意识,使国人把“脸”都丢到国外去了。“中国人,便后请冲水”,“请安静”,“请不要随地吐痰”……这种仅以简体中文标出的警示牌,标志着“中国人”成了不文明、粗鲁的代名词。不要只看到这些国家歧视中国人,而确实是我们自己的行为所致。我们应该深刻反省自己行为,重视这些警示牌,不断加强自身的公德意识。众所周知,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与社会基础。然而我们人与人、与物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恰恰是弱项。当前我国公民因公德缺失导致社会生活圈中熟人越来越多而朋友越来越少。人们在相互不信任,难沟通的环境中生活,官场勾心斗角,商场尔虞我诈,学界文人相轻,人人互不相让。就连孩子们都因公德意识匮乏,情感教育的缺失而导致多数以自我为中心,孤僻自闭,感情极端,焦躁易怒,长此下去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和谐社会不单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也包括人与动植物和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然而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和谐也被我们无情地破坏着!浪费宝贵的水资源现象,破坏植被现象,毁林开荒现象,偷伐盗猎现象比比皆是。缺乏社会公德的公民,为了赚钱把良心与国法统统抛在一边,藏羚羊、蟒蛇、穿山甲被偷猎;熊掌、黄羊、鳄鱼、麻雀等保护动物上餐桌,使我国动、植物种类在逐渐减少。人与自然之间,因工业发展造成的空气、土地、江河湖泊的污染,致使地球气候变暖,人类遗传基因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因欠缺公德意识使人与自然的不和谐而造成的后果。长此下去我们拥有十几亿人口的中国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

四、加强公德意识构建和谐社会要从规范言行做起

社会公德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是一个合格的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言行标准。构建和谐的社会,人们必须维持正常的生活秩序,总是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遵守一些最简单、最起码的公共秩序,这就是作为和谐基础的社会公德。因此,加强公德意识构建社会和谐就应当从规范人们的公共言行作起。

公共行为是人类社会的特征,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调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问题而展开的。

首先,调节人与人之间在行为上的和谐,应从举止文明、待人接物礼貌大方、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可以营造一种人际和谐的氛围;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帮助他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助人为乐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直接体现,任何人都是社会的人,都不能脱离他人的帮助而存在,也不能脱离他人的关心而生活,人与人之间需要相互依存、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人都去关心、爱护和帮助他人,可以促进造就社会和谐。

其次,调节在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和谐。爱护公物、遵守公共秩序的自觉行为是构建和谐的主要内容。爱护公物要求公民关心、爱护和保护国家财产,同一切破坏和浪费公共财物的行为作斗争。爱护公物是对社会共同劳动成果的珍惜和爱护的一种行为,是每个公民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随着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会的公用设施得到妥善保护并保持良好的状态,是实现公共生活和谐有序进行的基本保证;遵守公共秩序意味着个体对纪律、规章、法规等社会公约的敬畏和遵守,意味着个体自我约束、严以律己、一丝不苟的奉献精神,意味着个体与社会的合作态度;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公共秩序对我们每个人、对我们的国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愿望,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是公德意识的体现。大家都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遵守公共秩序,我们才能有一个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谐社会环境,我们的生活才能正常进行。

第三,调节在人与自然行为上的和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系统安全,与自然共生共存、协同发展,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我们生活的整个社会环境。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不仅仅是指讲究公共卫生、美化个人生活环境等,还包括节约一滴水、一粒米,爱护动植物和增强环保意识等行为,从而达到降低环境污染,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目的。由于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社会环境复杂,人均资源十分有限。因此,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对于可持续发展,维护子孙万代的根本利益,推动生态和谐,实现长治久安的社会和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明和谐与我们公民的公德意识、人文素养离不开,这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加强公德意识,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见贤思齐,模范遵守,从而达到弘扬美德、传承文明的效果。为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深刻认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人民日报》2005年02月20日第一版

2、王伟《道德、公德和职业道德》1985年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

3、王伟社会公德建设三题《求是》2006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