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制本科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五年制本科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讨

萍萍高燕

萍萍高燕(桂林医学院护理学院广西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6-0181-03

【摘要】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新课题,作者分析当前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实践教学薄弱、实习安排单一等问题,对涉外护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定位、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模式改革及护理师资的培养上探讨改革措施。

【关键词】涉外护理人才培养

随着护理人才逐渐国际化,我国各医学院校纷纷开设涉外护理专业,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护理教育的新课题。我院五年制本科涉外护理专业于2003年开办,属于新办专业,在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很大程度受临床医学的影响,包括课程体制的设置,具体教学环节的安排,实习的安排等,不仅影响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和专业素质的发展,而且也不利于学生专业思想的稳定.如何脱离临床医学的影响,培养具有涉外护理专业特色、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涉外护理人才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院多次进行考察、调研和探讨,改革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国际护理市场需求。

1我院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1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19所院校中18所院校的课程设置模式主要为建筑式课程设置模式[1],我院护理专业的课程基本上属于临床医学的压缩和翻版,医学知识比重大,护理知识零散,不符合护理人员所需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需求;授课顺序为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在课程设置上不能突出护理专业的课程特色,未体现护理教育的宗旨和理念,因此学生对本专业理解有偏差,不能形成深刻的印象,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对专业发展趋势的适应。

1.2试验教学薄弱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过硬的技术操作水平是每个学生将来从护理工作的基本条件,实验教学是整个教学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主要途径。美国护理本科生的理论与实践课比为1:0.70[1],而我院目前比例为1:0.35,由于实践学课时不足,影响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一些用人单位反馈结果也表明本科生动手能力相对较弱,客观反映了高等护理教学实验教学的不足。

1.3实习安排单一实习是一个将理论知识转化到临床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绝大部分的院校都安排实习,但实习时间多集中在最后一年,而国外的护理实习都是分散在每个学期每护理单元学习之后,这样的时间安排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利于学生学习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实习地点都安排在医院,较少安排社区护理、护理管理、中医护理和五官科、皮肤科的实习,从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护理学生的知识面。

1.4专业英语和双语教学衔接不当目前我院专业英语与公共英语设置比例为偏重公共英语的学习,且专业英语课开设晚且课时数不足;部分专业基础双语课的开设,先于专业英语的学习,不利于双语教学效果。

2改革和发展趋势

2.1明确培养目标,确立人才培养方案涉外护理专业是培养面向国外医疗卫生机构、国内涉外医疗卫生机构和其他层次较高的普通医院,其培养目标要体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护理本科特色[2]。为此,我院从成立伊始,不断探索,明确培养目标,即针对国际护理人才需求的庞大市场,培养掌握护理学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护理管理、社区护理、护理教育等护理领域工作,适应国际医疗护理事业需求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级护理人才。同时确立了人才培养模式为凭借国际旅游城市的地理优势,通过加强对外联系,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加强实习指导等措施,培养出语言交流能力强、护理专业知识牢、临床实践能力高,能参与国际护理市场竞争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

2.2调整课程体系,突出涉外护理专业特色护理课程设置必须反映知识的增长、医学模式的转变、技术的进步以及社会需求的变化,现代护理要求强调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不仅关注疾病,更要关注不同文化下背景下患病的人的差异,注重病人的心理需要和人格尊严的完整,尊重病人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习惯,这就要求护士不仅具有良好的医学基础知识和护理学知识,还需要有稳定的心态和足够的人文社会知识。故我院在调整课程体系上,强调专业知识与英语学习相结合,护理教育与多元文化交流相融合,从而体现涉外护理专业的特点。

在课程体系中贯穿英语的学习和专业的渗透,摸索涉外护理专业的公共课、医学基础课、专业课之间的适当比例;注意英语课程中公共英语课与专业英语课的比例,增加专业英语课学时,并注重与其护理专业课的相互衔接及相互渗透的合理性。在教学形式上,尽量采用双语教学,逐渐过渡到全英语教学。同时增加人文学科的比重,如开设或增加跨文化交流、国外护理动态、护理英语文献阅读和写作、人际关系、生涯规划、护理社会学等与国际护理方向相接轨的新课程,以增强知识的贯通联系,有利于构建涉外护理专业的理论体系。

2.3改革教学模式,强调临床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护理教学模式的改革上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临床综合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将护理专业课程前移,让学生早接触专业,早了解专业。在大一时开始导入专业课程学习,如进行护理相关专业知识讲座、护理专业的现状与发展、国际护理发展趋势等,使护士形成对专业的基本认识;大二时定期安排学生去医院或社区见习,让学生早了解临床,早接触病人,早认识护理工作的性质,同时学习如何与病人的沟通;大三、大四时加大见习时间。强化技能操作训练,加大护理学基础理论与实践课的比例,使其达到1:1.2以上,课余时间开放实验室增加学生动手能力,通过课堂教学,实验室练习、课余练习和临床实践,提高技能操作水平。此外,寻求涉外医院和外资医院建立实习基地,将去涉外医院或外资医院见习、实习的安排纳入教学计划,教学医院要求对涉外护理专业学生每月进行英语查房,实习结束时需完成书一份英文病例的书写。

2.4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护理双语师资人才的匮乏是制约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须结合学院实际,依托医院力量建立了一支既能从事英语教学又能从事护理教学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同时引进护理人才,改善学科梯队。在对外交流方面为涉外护理专业学生积极营造良好的环境,创造条件与国外医院、学院建立合作关系,我院曾先后邀请法国、美国、英国、泰国和印度等多个国家的护理代表团及护理专家来院讲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国际交流意识与能力。

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是目前护理教育的新热点,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难免受到历史、政策、管理理念、师资等因素的制约[3]。虽然我院在涉外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上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但仍存在问题,需要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勇于探索,不断进行教学改革,才能培养出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高级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张玉芳,李继平,刘素珍等.中美部分护理院校本科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5.

[2]张少华,梁琼芳,杨晨等.涉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6):45.

[3]蒋基昌,周琪范.中医药院校本科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7,10(2):101.

本文是桂林医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课题A类课题(重点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