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的作用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心理护理干预对ICU机械通气清醒患者的作用效果分析

唐慧娟

唐慧娟

(安徽省宿州市立医院急诊ICU234000)

【摘要】目的:研究关于清醒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心理护理干预的作用及效果的分析。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清醒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分析并研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干预,对此二组患者焦虑评分和抑郁评分做比较。结果:实验组的患者焦虑和抑郁评分全部显著减小并优于对照组,比较后发现具备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清醒机械通气的ICU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焦虑以及抑郁程度,且患者的配合能力有所提高,患者满意度提高,康复效果增加。

【关键词】心理干预ICU机械通气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7-0300-02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临床资料:选择我院收治的84例清醒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分析并研究,其中48例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年龄在42~76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4.35±4.13岁。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的患者进行心理的护理干预,比较此二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等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具备临床可比意义。

1.2方法:对于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干预,对于实验组患者采取心理的护理干预,具体如下:

1.2.1语言沟通障碍的护理:气管插管改变了患者的气管结构和功能,丧失了和人沟通的最有效、简单的能力,患者对自身感受的不及时表达而影响医务人员对病情的判断而感到担心,又怕语言障碍会影响以后正常生活[1],所以护士应对患者耐心解释,告知其气管插管在拔管之后对以后生活不造成影响,对患者所有行为与面部表情进行密切观察,并配以摇铃、屈指、击掌或者手势等来表达患者感受,对患者的需求尽快理解并满足来减少患者痛苦。对能写字的病人可给笔和纸板让其书写,与此同时制作一些形象卡片反映身体的不适与需要,比如腹胀、腹痛、饥饿等,让患者指出卡片上所对应的自身感受,护理工作者即可针对性满足患者需求。当患者表现烦躁时,针对患者的个性与疾病特点,护理人员提出针对性方案,让患者表示是或不是。另外,护理人员应常主动的对患者现阶段生理问题进行解释,并对疾病发展进行概括,减少患者负面心理,提高治疗的信心。

1.2.2健康指导:通过采用暗示、诱导、列举治疗成功患者经验等方式,全面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对撤机的信心增加,做好患者的心理准备,对撤机积极的配合,自觉的完成呼吸训练,并保证睡眠的充足,白天则可顺利进行撤机[2]。撤机时护理人员应在患者床边守护,对患者紧张的情绪进行缓解甚至消除,同时把检测过程中正常参数值反馈给患者。充分肯定患者的努力,并经常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对患者进行鼓励,使患者信心增加。

1.2.3不安全感的护理:日常的工作当中,应防止使患者看到抢救以及死亡的场景,降低刺激患者概率。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正确调节呼吸机的参数,保证呼吸机工作性能的良好,并完善报警装置。护理人员应对工作高度负责,对患者病情密切观察并加强巡视,对机械通气过程中各种问题及时处理。以吸痰指数为依据按需吸痰,并熟知正确吸痰措施,有效安全的将痰液吸出,降低患者不适感。小心谨慎避免意外的发生,如堵管、脱管、机器故障、气源电源停止。将复苏器放置于呼吸机旁,使患者安心进行治疗。

1.2.4烦躁紧张抑郁的心理干预:心理护理的干预贯穿于患者治疗的全过程中,交流能够降低患者负面心理的产生,保持患者良好心理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因环境的特殊性,患者和家属交流的时间显著下降,同时有沟通障碍的出现,长期进行机械通气的患者容易产生抑郁孤独的情绪感。护理人员时常在患者旁边守护,并多进行沟通,解释相关病情的知识,使患者对病情的发展以及恢复存在清晰的认识,增加治愈的信心。

1.3观察指标:应用国内外最普遍的抑郁自评量表(SDS)与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评价[3]。

1.4统计学分析: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来表示实验的结果。

2结果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抑郁焦虑状态,即SAS与SDS的评分均显著下降,实验组的患者评分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比较后发现具备明显差异(P<0.05),具有统计意义。如下表所示:

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

组别SASSDS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对照组56.38±3.2745.84±5.1456.34±4.7844.39±6.10

实验组49.36±3.2136.91±3.9750.47±5.1933.16±4.36

p>0.05<0.05>0.05<0.05

3讨论

清醒机械通气的ICU患者在心理上以及生理上的痛苦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且治疗的过程往往痛苦而漫长,和外界几乎隔绝,特别容易产生心理的障碍,因此在机械通气与抗感染治疗前提下,护理工作者在对清醒机械通气ICU患者采取疾病护理工作的同时,在患者情绪调理与健康教育中也要发挥重要作用,对患者采取支持性的心理干预。这样不但对患者的不适感有所减轻,对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所增加,而且还可促进患者的康复,大大提高患者疾病治愈率,减小死亡率。

参考文献

[1]王春英心理护理在ICU的实施体会[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14)

[2]徐琼英不同护理模式对1CU病房患者心理状况的护理效果对比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04(03)

[3]安丽慧重症监护病房颅脑外伤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调查与护理对策[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