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责任制护理在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中的应用

丁永勇叶章胆董燕

(昆明市中医医院(云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内分泌病科云南昆明650011)

【摘要】目的:探讨责任制小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采取随机实验法,以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6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讨论,将600例住院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功能排班制护理模式,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结果:经过一段时间后,实施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的实验组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果具有明显差异。结论:在临床上对心血管内科收治的住院患者实施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对自己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同时医生及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关键词】责任制小组护理;心血管内科;护理管理;医护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7)03-0239-02

当今,人们的精神生活在不断地丰富,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而改变,各种各样的因素都有可能造成人类死亡[1]。有关资料表明,影响我们国家任命生命健康质量和安全的主要疾病中,心血管疾病占有较大比重,同时严重的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2]。为了降低疾病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增加患者配合治疗的依从性,就必须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管理措施。本文对我院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实施责任制护理模式,临床效果显著,具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心血管内科2016年1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600例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采取随机实验法,将600例患者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功能排班制护理模式,对实验组患者实施责任制护理管理模式,患者的年龄在30~89岁之间,患者的平均年龄为49.5岁,经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比如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结果没有出现明显差异,在临床上具有可比性。

1.2责任制小组护理管理方法

(1)医护一体化小组建立,医生和护士形成比较固定的诊疗护理小组,为患者提供治疗、护理、康复一体化的责任制整体医疗服务。

(2)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医护一体化的认识,强化医护人员的服务服务理念,领悟医护一体化的核心思想,使医护人员了解学习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的目的、意义、具体要求。针对性的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教会医护人员如何将基础护理和专科诊疗护理紧密结合,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3)细化护理工作内容。对于分级护理和基础护理进行细化,公示基本要求和具体内容;制作方便护理人员查看的卡片,使护理人员充分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工作内容、工作流程、质量标准等,降低工作疏漏出现的可能性。

(4)科学实施层级管理。总责任护士由综合素质较高的高年资护士担任,负责本组重症患者及技术难度较大的护理工作,并对本组各项护理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管与质控把关;责任护士对所管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总责任护士与责任护士实行8h在岗,24h负责,互为辅助,谁当班谁负责,医生与护理人员协同进行患者诊疗护理路径及方案,共同交接班信息资源共享。

(5)配备充足人力资源,合理调整排班方式,实行弹性排班,科主任、护士长根据病区患者的动态病情需要,同时兼顾医生护士意愿,随时调整班次,做到月有计划,周有安排,日有调度,新老搭配,中午、夜间实行双人双岗,实行患者分配到人、人人管床、责任到人的排班原则,保证术后患者、临终前患者、特殊患者有医护人员陪伴在身旁,满足患者需求,使基础护理与专科诊疗护理得到保证,确保医疗护理质量。

(6)组内统筹全科医疗护理措施学习,采取学科互动,增加多学科的培训交流与学习,做好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转变以前的分散学习模式为集中学习方式,改变零散,效率低的传统学习缺点。同时做到培训人员普及,增加全员的能力,而非单一部分人群的能力。

(7)建立完善有效考评机制,对医生护士以服务质量、工作数量、患者满意度为核心的综合考评机制。

(8)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将分级护理要点及基础护理服务项目内容向患者及社会公示,设立监督电话、满意度投票箱,引人患者知情监督机制,第三方调查考评机制,修订护理质量检查标准,增加基础护理所占权重,护理部,科护士长、护士长定期或不定期监督检查基础护理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情况,责任小组组长全程参与基础护理工作并对所在责任组的护理工作完成情况进行把关。

1.3评估标准

经过一段时间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患者进行调查,使用规格一样的表格来判定责任制小组护理实施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护理质量合格率以及护理人员对工作的满意度由病区护士长采用统一表格进行评,满分均为100分。

1.4数据处理

对实验结果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结果

自从开展责任制护理小组管理模式以来,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患者的临床满意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与此同时,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明显的提高了,结果具有明显差异(P<0.05),在临床上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内容如表。

表调查分析(%)

3.讨论

目前,现代化医院的质量管理水平的优劣是通过患者的满意度来体现的,同时患者的满意度也是衡量医疗护理质量和促进医疗护理工作质量提高的一个标准,患者的满意度也体现了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关系是否融洽,医院应深入贯彻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以患者为中心来开展医疗护理工作,针对患者的具体表现来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责任制小组护理措施。责任制小组护理有利于患者、医生、护士三方满意度,不仅打破原有医患、护患两条平行线,而且重建医生、护士、患者三者为一体的工作模式,医生和护士共同讨论患者的治疗护理方案,共同对患者进行病情观察及讨论,在为患者提供责任制整体护理的基础上提供了整体医疗服务,这次实验表明,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能够充分的调动医护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监督医护人员完成自己分内的工作并提供护理工作的质量,有利于医护人员对职业有着更准确的认识,综上所述,在临床上对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实施责任制小组护理模式,医护一体化护理管理模式,不仅促进医护患之间的沟通和协作,还有利于提高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升护理人员的自身职业价值感,激发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医生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在临床上具有广泛的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敏,周婧固定小组护理融合责任制护理模式在ICU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17(9):1093-1094.

[2]高丽珠,黄英.责任护士负责制对提高晨间护理质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3,16(4):453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