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数学课堂不可忽视的三点做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高效数学课堂不可忽视的三点做法

邹春美

山东海阳市朱吴镇第一初级中学邹春美

构建“和谐高效、思维对话”型课堂作为一种教学思想,一种先进的课堂形态,要求教师切实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变为自己的教学行为。传统的数学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与内容的传授,教学成为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教师始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忽视了学生的独立品质和个性,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教师的教学越来越费力,学生也越来越不爱学、越来越不会学,学习成为学生最大的一种负担。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就成为势在必行的事情了。当前,教学过程正由“教控制学”向“教学互动”转变。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亲身参与学习和创造课程的生动过程,是学生充分经历整个学习过程从而对知识逐步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是我们的必要任务,也就是说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

那么,怎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根据当前的教育形势,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想以下三个方面是我们必须要做到的:

一、创设科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意识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新思维的源泉。好奇心、求知欲与创新思维是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创新思维的起点。好奇心可以唤起创新的意识,激发创新的动机,推动人们进行创新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打破学生的认知平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好奇中主动探究、质疑,从而充分发挥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创新潜能,培养创新能力。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自身的情感、修养品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良好的情绪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多种多样的情境导入,比如:可以利用新旧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也可以利用学生在生活中熟知的、常见的实际问题来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还可以借助多媒体中的图片等来增加学生的感性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把“问题情境”生活化。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让学生亲自体验问题中的情景问题,增加学生的直接体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在教学“轴对称性图形”时,我让学生观察身边有关轴对称的实物,并画出平面图形。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教学“平面直角坐标系”时我给学生读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发现者——笛卡尔的故事这一文化素材,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求知欲望得到了激发,学习自信心得到得到了增强,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最佳发挥。

二、采取多种交流互动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现代教学理论提倡数学课堂要把自主权交给学生,目的在于让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去完成知识的自我认知、自我建构的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应是消极被动的受教育者,而应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实验表明:处在初中阶段的学生有一个心理特点不容忽视,他们的注意力还不能持之以恒,具有间断性的特点。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及水平状况,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发表见解,创设符合学生学习的多种教学手段。

课堂内,教师不能总是剥夺学生思考的权利,包揽教与学的全过程。学生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就要应该放手让他们去试一试。尽管有时候他们会显得很幼稚,会走过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道,但是他们却收获了刻骨铭心的记忆,从而学到了扎扎实实的知识;教师甚至还可以在课堂中有意识地“笨拙”一点,让学生亲身经历一番磨难之后才找到真经,让学生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这样,学生获得的才会是真正完美的知识。小组合作、探究交流为主的自主学习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非常乐于接受,因而会大大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地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发挥学生的整体合力,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比如:运用“抢答”来增强学生的竞争精神、“将点兵”的方式增强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兵教兵”的方式来感受成功的喜悦,“抓阄”的方式体现人人参与的公平性原则。多种艺术性的师生交流手段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始终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使学生在高昂的情绪中主动获取知识,出色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更加愉悦,同时也会唤起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更强烈的求知欲,让学生主动地精神饱满地参与到学习探究活动中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的热情,对人的信任,形象点说是爱抚、是温存的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现在的学生在家里越来越被娇宠,自然而然就养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那种循规蹈矩、俯首帖耳的学生已不多见。因此教师就必须调整自身,提高自身素养,从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以科学的管理方法去面对学生,在课堂上要自然、大方、诙谐、幽默,和学生建立平等互信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学习。“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教学成功的源泉。学生喜欢教师,也自然而然地会对这位教师所任的学科感兴趣,进而也会在该学科有所突破。

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师是组织者、引领者、合作者,课后则应该是学生的慈母、良师、益友。跟学生拉拉家常,谈谈理想,说说克服困难的方法。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和学生是同喜同乐的,与学生是无话不谈的,零距离的。良好的师生关系,轻松、愉快的、和谐的学习情境,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

其次,要相信学生,因为学生的能力是在自我活动和实践中得到不断锻炼和发展的。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高明的教师都是无法替代的。因此,我们要以学生为中心,用心研究学生的学情,精心设计学生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一堂成功的数学课堂中,学生是在好奇、充满探究欲望的情境中进入学习领域,在轻松、愉快的主体探究活动中获得知识的。他们是教师精心引导下的学习主体参与者、研究者、实践者,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中逐步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与基本能力,提升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课堂才会真正成为高效、和谐而有活力的育人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