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浅析城市广场规划设计

李秀梅

黑龙江省明水县城乡规划管理局黑龙江绥化151700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进程逐渐加快,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市广场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但是广场建设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尺度过大,私密性不强;缺乏文化内涵,对人心理、行为研究欠缺;政治性广场居多,市民休闲广场偏少等。城市广场是为市民服务的,只有能满足老百姓心理和物质需求,设计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设计,广场才算得上是合格的广场。“规划和设计的目的不是创造一个有形的工艺品,而是创造一个满足人类行为的环境”,因此也就引发了对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与规划设计要点的探讨。

关键词:广场;规划;设计;方案

1引言:

城市广场作为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形态,不仅是一个人流聚集的地方,而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得空间。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不仅明显改善了城市建筑合理布局,增加了生活空间,提升了市民生活环境质量,同时对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的吸引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作者分析了城市广场的设计、建设中的思想,展开了论述,并认为在进行城市广场的规划、建设时应转变观念。

2城市广场建设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要求

有关专家认为,城市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呼唤城市广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城市,特别是内地的一些城市建筑物大都缺乏新意,沿街、沿巷砌得满满当当,给人以一种千城一面、单调沉闷的压抑感,人在街上走,仿佛井中蛙。过去的建筑总是沿着建筑红线、边线垒墙造屋,自己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建筑是绝对主体,它给外界展示的只是其高度、线条、颜色,给人以一种无名的压抑感。进入20世纪90年代,城市经济发展驶入了“快车道”。

在物质财富日趋丰富的同时,人们对生活空间和居住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期待着在琳琅满目的高楼旁多出一点空间,在车水马龙的道路边增添一份绿色,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感悟历史长河的真谛,在城市的现代节奏与人性空间中找到一个最佳的结合点。而城市广场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有主体广场,有绿树、草坪、小品,有喷泉、水池、花草,有绿篱、低矮灌木或点缀一些常绿针叶林,树形整齐,四季常青,在冬季也有较好的绿化效果;同时设置喷泉、雕塑等精细小品;它们交相辉映,和谐雅观,商业、酒店、会所等在广场建筑的总体环境中虽然仍是主角,但它仅仅为其一部分。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城市广场能为市民献上一分宁静与闲适;在拥挤的都市水泥森林中,城市广场能为市民守住一片绿洲与舒朗,正是从市民的这一愿望出发,各城市兴起了建设城市广场的热潮,并进行周边环境整治,为市民创造一个舒适的城市空间,为城市抹上一笔亮丽的色彩。

3城市广场规划设计原则

在我国城市建设高速发展的今天,迅速增多的城市广场引起人们的关注。城市广场正在成为城市居民生活的一部分,它的出现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为我们的生活空间提供了更多的物质线索。城市广场作为一种城市艺术建设类型,它既承袭传统和历史,也传递着美的韵律和节奏,它是一种公共艺术形态,也是一种城市构成的重要元素。在日益走向开放、多元、现代的今天,城市广场这一载体所蕴涵的诸多信息,成为一个规划设计深入研究的课题。

3.1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聚居地是否适宜,主要是指公共空间和当时的城市肌理是否与其居民的行为习惯相符,城市广场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设计应以人为本。生活在现代城市的人们,其工作、生活、娱乐、休息等活动直接对城市广场提出了要求,人的活动范围日益扩大,新的生活方式引发了人们对户外活动的迫切需求。户外的公共环境与室内环境不同,它属于大众的活动空间,人们各种行为方式的差异,促使城市广场也应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功能与特性。如老人、儿童、青年、残疾人有着不同的行为方式与心理状态,必须对他们的活动特性加以研究调查后,才能在设施的物质性功能中给予充分满足,以体现“人性化”的设计。所以,城市广场的设计应注重对人的关注,加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包括对人们行为方式的尊重。如果设计者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设计理念中去,无疑会为环境的保护与有序的治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2整体协调原则

城市是一个大系统,而特殊地段的广场是一个小系统,如果不作全面的把握,如果没有总体性的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广场很难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景观。设计中应使广场与城市原有的肌理、道路相吻合,地铁、公交、高架线路、隧道线路、设备用房、给排水电气管道等都应预先予以规划和设计,以免引起冲突和浪费。城市广场的环境应与所在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周边的环境、街道、建筑物等相互协调,共同构成城市的活动中心。组织广场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其周围的建筑,结合广场规划性质,保护历史建筑,运用合理适当的处理方法,将周围建筑很好的融入广场环境中,达到城市广场设计与周围整体环境,在空间、比例上的统一与协调,一般广场的比例设计是根据广场的性质、规模来决定的,广场给人的印象应为开敞性的,否则,难以吸引人们停留,所以和谐的比例与尺度设计不仅可以给人带来美感,也可以增添人们在其中活动的舒适度。

3.3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当前的广场建设越来越多的呈现出向地域性、文化性发展的趋势,如何结合当地历史文脉和城市特色,深刻理解基地的场所特性,提炼精华,进行构思立意,个性塑造是非常重要的。千人一面、一哄而上是当前广场建设的最大弊端。一些建设者只是照搬外地建设成功的广场的表面形式,而没有结合本地方的实际情况,对地方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挖掘明显不够,广场建设缺乏文化理念设计素材和根据,缺乏理性地去追求一些图案化的表面及所谓“后现代”化的造型,使得广场失去了地方特色。广场的主题和个性塑造非常重要,它或以丰厚的历史沉积为依托,使人在闲暇徜徉中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如南京的汉中门广场);或以特定的民俗活动充实之,加强人们的参与性(如意大利锡耶纳广场举行的赛马节)。这时候广场的地域文化内涵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在广场设计阶段应因地制宜、强化地方独有特色,如同天安门是北京的标志,布达拉宫是拉萨的标志一样。顺应地方文脉,反映地方特色,以形成“来此必游”的社会效益。

4城市广场管理与维护的重要性

有些广场在设计时及建成后,均达到了较高的标准,但后期管理及维护水平却没有与之相匹配,广场中部分景观及设施的损坏没有及时得到修复,以至造成广场整体景观的破坏。更有甚者,有的广场几乎已经沦为乱放车辆的停车场。广场在建成后应立即建立一个完善的物业管理机构,时刻监控着广场内的各项设施及景点,发现损坏应及时修复,保障广场的服务功能及整体景观。对于在广场中随意停放车辆的现象,应严加限制。所有城市广场的建设项目应由规划主管部门独立归档,以便定期跟踪检查,对于违规行为应立即予以处罚。

城市广场的管理和维护过程应充分体现公众参与。城市广场的规范设计审批,应组织专家论证,并须对公众意见进行全面审议和合理反馈,城市广场的使用应确保其公共性,政府要站在督导的立场,监督实施,加强宣传,让市民协助政府共同进行管理和保护。

5结语:

城市广场是供人们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重要场所,它的规划应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体现广场空间对公众的人文关怀,只有把广场与使用者的需求真实地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真正有生命力的广场。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反映出城市的环境质量和景观特色,而且也展示出人们的生活状态,成为一种城市生活文化的载体。同时,广场空间环境由于人们的参与被赋予了更深的内涵,人与广场的相互作用,达到了完美的结合。

参考文献:

[1]张骏.现代城市广场设计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1.

[2]郭恩章.对城市广场设计中几个问题的思考[J].学会年会论文选登.2002,2:60-63.

[3]杨任骋.城市广场设计及功能[D].山西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