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客运地铁站应急救援措施对策研究何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3

立体客运地铁站应急救援措施对策研究何丹

何丹

(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广州510000)

摘要:在大中型城市中,地铁能够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能够有效的加强城市经济发展,使城市能够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总体来说,地铁的运行对城市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因为地铁属于地下工程,与此同时,也与地铁安全管理的复杂性,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容易发生一些火灾事故。对于地铁火灾现象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具体针对立体客运地铁站应急救援措施相关对策进行研究,以期提高立体客运地铁站的应急能力,最大程度的避免相关事故发生,提高旅客的安全。

关键词:客运地铁站;应急救援;对策

地铁相对来说是一种比较快捷,同时使用起来比较高效,比较经济的一种交通工具。对于大中型的城市来说,地铁能够有效的解决人们的出行,能够有效的促进城市的发展。但是由于地铁属于地下工程,再加上地铁安全管理有着一定的复杂性,在具体运行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的风险,非常容易导致发生火灾现象。对于地铁系统来说,它的空间系统相对来说比较小,但是人流量却比较大,极易发生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一旦这些安全隐患发生的话,那么就会给乘客带来不可估计的人身以及财产安全的损失。所以立体客运地铁站就应该针对相关的问题,制定完善的应急救援措施,以及保障能够将安全事故给乘客带来的一些伤害降到最低。

一、地铁灭火救援工作中存在着问题

1.1灭火进攻困难

地铁站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局限性,因为地铁站建于地下,通向地面的安全出口有一定的限制,没有设置专门的消防通道。一旦地铁站发生火灾时,燃烧出来的浓烟就会在通道中迅速扩散,随后会布满整个隧道,对于整个站台来说,能见度会急剧下降,那就会直接影响乘客的生命安全。消防员在进行救助灭火时,会采取内攻灭火救援的方式,这样就会与地铁站内部向外疏散以及逃跑的人员相撞,所以会直接影响整个救援的进度以及效果。因为立体地铁客运站内部空间比较小,当火灾发生之后,狭小的空间就会充满热气流以及浓烟,安全出口也会被浓烟覆盖笼罩,即便是消防员带着专业的空气呼吸器,也很难进入地铁站内部进行救援,所以这也会直接影响救援的进度。

1.2地下排烟比较困难

当地铁站内部发生火灾时,产生的大量浓烟流动速度非常快,这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地下车站以及隧道比较封闭的空间,排烟能力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火灾产生的浓烟就会迅速的蔓延在整个空间内。即便是乘客已经逃离了站台,但是也会面临着生命危险,因为站台通往地面的通道比较漫长,在疏散途中,也会遇到大量的浓烟,所以会使乘客窒息或者是昏迷。所以在地铁发生火灾时,应当将排烟工作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注意排烟工作的重要性,保证能够顺利的救出乘客。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地铁站发生火灾给乘客带来的重要危险,那么就一定要认识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排烟问题。

1.3通信联络比较困难

因为地铁一般位于地下十米以上,同时地铁的转折比较多,所以在地铁站内,无线电通信不能够正常的使用,只能利用一些比较简单的通信方式,但其效果也比较差,消息不能够及时的传达,所以有效的解决第一天内部通信联络比较困难这一问题,是目前有关单位应该着重注视的。有效的解决通信联络困难问题,能够及时的处理地铁灾害事故现象。保证良好的消防通信,能够及时并且快速的进行灭火救援工作,能够起到良好的救援效果。

二、地铁灭火救援基本对策

2.1提前制定救人策略,并实施训练

有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地铁站应急救援措施的重要性,提前制定好相关的应急措施。要做好这项工作,就必须结合当地地铁站站台、通道、客流量、消防设施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效的研究。与此同时,还应该结合地铁实际运行情况,进行有效的预测,应该结合多种影响因素进行恰当的分析当地铁站发生火灾时会出现的几种情况,并且根据相关的情况制定出专业的应对策略,要合理地部署救援兵力。同时也要针对相关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训练,在此要注意,要开展一些与实际情况相似的训练,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救援人员的抢险能力,提高救援人员的应变能力,加强救援的效果。

2.2采用多种救援方式

在针对于地铁安全事故现场时,有关部门的指挥员一定要明确“救人第一”的思想,并以此思想来指导实践,灵活的运用多种可行的救援方式。同时还应该有效的结合被困人员的详细位置、伤亡情况、具体状况,制定将为科学的抢救方法,有效的应用各种救援器材以及装备,对被困人员实施正确的引导以及疏散。比如说可以具体在地铁地下铺设一些荧光救生绳,对于没有受伤的被困人员,或者是伤势比较轻的被困人员来说,有助于引导他们逃生。对于一些昏迷的被困人员来说,救援人员就应该将其抬到危险较轻的地带。对于伤势比较重的人员来说,就应该突破烟火区,将这些人员送到地面,实施及时的抢救及治疗。

2.3采取科学的排烟方法

救援人员在到达火灾发生地区时,一定要合理的利用地铁内部的排烟系统,与此同时,还要有效的结合移动式的排烟机,从而实施科学有效的排烟。如果车头部发生了火灾,那么就应该及时的将乘客向列车的尾部进行疏散,同时,送风方向应朝向列车前进的方向,从而保证浓烟远离乘客。如果是列车的中部发生了着火现象,那么则应该及时的将乘客向两端疏散,同时送风方向也应该朝向列车前进的方向,从而确保尾部的乘客安全。因为处在前端的乘客与前方站比较接近,所以,烟雾伤害对乘客来说较小。

2.4采取多种方式进行照明

地铁站内部应该设置一些专用的应急照明设施,同时也应该在明显的位置设置疏散标志,使乘客能够明确出口方向,这样就会保证在火灾发生时,能够快速地对乘客进行疏散,当然也有利于救援的效果以及速度。当地铁站内部发生火灾时,也应该及时的在现场多设置一些照明设施,使照明的面积能够涉及整个地铁站内部。比如说消防人员可以利用移动照明灯,救生照明灯等等各种设备,解决因照明问题而带来的一系列救援困难。

三、有效加强立体客运站地铁应急救援措施的对策

3.1加强地铁消防设计规范

3.1.1严格把控审批工作

对于地铁站内部以及地下商场的数量以及大小来说,一定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从而减少火灾蔓延的方向。比如说设置有效的间隔区域,将地铁站与地下商场有效的分离,就能够有效的延长火势蔓延的时间。对于一些乘客流动量比较大的地铁大厅、地铁通道等位置来说,或者是对于不利于安装防火门以及防火墙的地方来说,可以采用防火帘代替,有效避免火灾发生,延长火势蔓延的时间,为救援工作争取一些时间。

3.1.2提升地铁隧道应急能力

要想有效的提升地铁隧道救援应急能力,那么就应该合理的设置一些基础设施。比如说可以在恰当的地方设置消防救援站,在救援站内部放置一些必要的灭火设备。当地铁站内部发生火灾时,能够及时的提供一些灭火设备以及装置,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因灭火装备运输问题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重大事故发生。

3.1.3加强自动报警系统建设

立体客运地铁站还应该有效的加强自动报警系统的建设,同时也应该不断完善该系统,必须安装功能比较齐全的探测器,比如说至少安装可以探测两种以上环境参数的探测器,其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有效的避免误报现象发生。与此同时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对自动报警系统的参数进行设定,当控制器软件对各种参数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析之后,才能够发出准确及时的报警信号。

3.2加强培训工作

3.2.1对员工进行培训

对地铁站内部的员工进行相关知识以及技能的培训至关重要,开展适当的培训活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提高工作人员的救援能力,要使工作人员能够明确火灾发生的初始阶段、蔓延阶段、猛烈以及熄灭等等各个阶段实际的特点。确保地铁站内部一旦发生火灾时,相关人员就能够实施相应的操作,首先应该及时的报警,其次,可以有效正确的利用各种灭火器来进行灭火扑救,确保能够及时的控制火势,减轻消防人员救援的压力,为消防人员实施救援争取一定的时间。与此同时,还能够弥补警力不足带来的缺陷,工作人员应该配合消防人员,及时的疏散群众乘客,避免乘客发生意外事故。

3.2.2建立地铁站专职消防队

当地铁站发生火灾,相关消防队没有到达现场这一期间,火灾处于初始阶段,地铁站内部的能见度相对来说比较好,而且烟雾也比较少,这一时段是疏散乘客,并且及时控制火灾的最佳时刻。所以地铁站应该设置专职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应该有效的利用好火灾初始阶段,采取相应的措施,将乘客进行疏散,并且也应该有效的控制火势的蔓延情况,在消防队到来之前,可以有效的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害。在日常工作中,地铁专职消防队也应该做好日常的巡查工作,从而避免火灾发生的隐患。

3.3提高安全管理质量及水平

地铁站相关部门也应该加强安全管理的质量以及水平,要确保相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标准化,要有效的落实消防安全工作。对于现阶段的安全管理工作来看,还缺乏着统一的标准,相关部门一定要认识到这一问题。要加强防火墙的建设,要将各单位的消防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与此同时,还应该加强各个单位的安全管理网络建设,不断规范相关的检查工作以及程序。有效的完善防火检查、巡查等各项工作。地铁站内部相关的消防设施也应该不断的完善,实施标准化的建设,比如说建设统一的消防控制室、专业的消防水泵房、加强防火卷帘以及防火门的设置,重视安全标志、标语的分布位置。要合理利用多种方式,加强消防宣传。对于地铁站内部的管理以及工作人员来说,加强消防知识及技能的培训,确保每个工作人员都能够持岗上证,对于新来的工作人员,也应该进行岗前培训,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都能够具备专业的知识,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突发事故,能够明确火灾发生时,应该针对性地做好哪些工作,以期最大程度的控制火势的蔓延情况,能够及时疏散群众,保障群众的生命安全。其次,可以利用各个媒体进行相关知识的宣传,确保每一个工作人员、每一位乘客都能够了解当火灾发生时应该怎样做,如何逃生。当然也可以利用地铁站内部设置的广告灯箱,从而用来宣传有关的消防知识,加强乘客的安全意识,不断提升地铁工作人员的处理能力。要结合地铁运营总公司的实际指导,不定期的开展逃生演练,使职员能够对地铁内部的环境做到熟悉,一旦发生火灾时,使职员能够冷静面对,及时采取相关措施。

3.4不断完善相关的救援机制

首先,一定要重视地铁内部通讯畅通,这就需要地铁相关部门与消防部门不断完善相关的通讯保障制度,加强地铁内部的信号,一旦发生火灾事故,能够及时的将救援信号传达到消防部队,同时还要注意地铁隧道内的指挥盲区。其次,还应该根据地铁内部的实际分布情况制定更加详细的疏散预案,这主要是因为,每一个站点的进站方式都不一样,所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计特殊的疏散方案,尤其针对一些大型的换乘站。另外,还应该与不同地铁站的具体负责人签订具体的消防安全书,这样能够有效的明确责任机制,使每位负责人都能够明确自身职责,认真工作,及时有效的排查安全隐患。

3.5加强消防安全装备

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不断发展,先进的设备也在不断的更新,消防技术设备也给地铁的发展带来了更广阔的前景。所以地铁相关部门也应该积极的引进一些先进的技术设备,比如说可以利用红外导向的细水雾水带铺设器材,当地铁站内部发生火灾时,便可以自动的寻找火灾源头,自动的铺设水带,并且实施相关措施进行排烟。或者可以用专业的机器人来进行火灾源头的勘查,与此同时,还能够实现照明、通信,机器人还可以完成消防人员不能够完成的工作,比如说在高热、高温的场合下,便可以利用机器人实施救援工作。实施救援的工作人员也可以穿上专业的防护服,防护服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来调节相关的安全防护功能,从而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因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所以有关部门也应该着手研制各种先进的仪器设备,加强救援的效果,为地铁安全运行提供最基本的保障。

结束语

地铁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地铁在一个城市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解决人们的出行,能够带动城市的发展,地铁是否能够安全的运行对人们的出行安全,以及人身财产安全有着直接的作用。所以一定要加强地铁站的应急救援措施,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制定并且不断完善救援制度,结合实际情况,严格的控制相关的设计防范工作,加强地铁工作人员的相关培训,从各方面提高消防安全管理的水平,不断完善救援机制,采取各种先进的救援装置以及设备,最大程度的加强应急救援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建桦.广深港客运专线隧道下穿地铁施工安全分析[J].铁道标准设计,2017,61(10):133-136+140.

[2]蔡东奕.地铁车站客运组织的管理与控制[J].江西建材,2017(14):129.

[3]顾鉴超.地铁网络化运营下换乘车站客运组织分析[A].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轨道交通学组、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城科数(北京)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第四届全国智慧城市与轨道交通学术会议暨轨道交通学组年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数字城市专业委员会轨道交通学组、天津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中城科数(北京)智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中心:,2017:5.

[4]黎笑锋.浅谈地铁客运组织安全及控制管理研究[J].科技视界,2017(04):242+235.

[5]尤冬梅,韩冰,胡娟娟.长途客运、旅游包车运输驾驶员行车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04):9-14.

[6]徐昊.论地铁车站客运组织的管理与控制[J].住宅与房地产,2016(30):195.

[7]李亚.地铁客运组织方式及安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28):63-64.

[8]杨启明.客运地铁站消防应急救援措施对策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19):176-177.

[9]焦轩.城市轨道交通突发客流传播特性及客流控制措施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6.

[10]罗兵.立体客运地铁站消防应急救援措施对策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6(02):95.

[11]杨琳.株洲西高铁客运站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A].《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决策论坛——政用产学研一体化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决策与信息》杂志社、北京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5:1.

[12]李哲.地铁车站大客流组织客运安全探讨[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08):177+179.

[13]马兴富,王政锦.立体客运地铁站应急救援措施对策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34(22):96-98.

[14]陈畅.特种设备安全风险控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5.

[15]郭筱桢.客运安全风险点及控制措施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5):277.

[16]朱晓进,李玮.语言变革对中国现代文学形式发展的深度影响[J].中国社会科学,2015(01):138-16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