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结扎性指端缺血个案护理体会

/ 1

新生儿结扎性指端缺血个案护理体会

卢玉珍韦芳

卢玉珍韦芳(东莞东坑医院52345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9-0262-01

【关键词】新生儿指端缺血护理

本科1例新生儿由于家属护理不当致左手食指端缺血约达8小时,经过妥善的处理,5d后完全康复,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患儿,男,4d,足月顺产儿,因皮肤黄染2d于2012年6月25日入住本院,诊断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值班护士予护理体检摘除家属为防患儿抓伤皮肤套在手上的袜子时发现患儿左手食指第二指关节被袜子内丝线缠绕勒紧,即予剪断、松解丝线,查体:患指第二指关节有环形勒痕,指端色泽紫暗,患指发凉,张力高,毛细血管充盈时间8s,手指不能主动屈伸,未见骨折征象。1小时后患指Ⅰ°-Ⅱ°水肿,Q4h予喜辽妥软膏外涂患指3次后患指毛细血管充盈度明显改善,Ⅰ°水肿,患指可握持,毛细血管充盈时间4s,改为Q6h予喜辽妥软膏外涂患指轻柔按摩2-3分钟4次后患指背侧皮肤颜色接近正常肤色,毛细血管充盈度正常,水肿消退,患指掌侧呈深红色,改为Q12h予喜辽妥软膏外涂按摩4次后患指完全康复。

2护理措施

2.1严密观察

加强巡视,每15~30min观察一次,观察“4P”征(即疼痛、苍白、无脉、感觉异常)[1],使用新生儿疼痛评估量表(NIPS),通过观察患儿面部表情、哭闹、呼吸方式、上肢动作、下肢动作、觉醒状态,评估疼痛情况,最低分0分,最高分7分。

2.2患指皮肤温度、颜色的观察

用健、患指相对部位皮温、颜色、感觉比较法观察,使用皮肤温度计准确测出相对部位的皮温进行比较。在排除外界因素影响后,如患侧较健侧皮温高出1~2℃或低1~2℃,属正常现象;如皮温差大幅度升降,提示血运障碍。

2.3毛细血管充盈度的比较观察

轻压健、患指甲床,比较、观察毛细血管充盈度、时间。毛细血管充盈时间正常小于2s,延迟大于2s。

2.4患指水肿情况的观察

Ⅰ°水肿:皮肤皱纹变平;Ⅱ°水肿:皮肤皱纹消失;Ⅲ°水肿:皮肤出现水泡。

2.5患指位置

患指水肿期抬高患指肢体30°,使患指高于心脏水平,有利静脉回流,减轻水肿。

2.6功能锻炼

患指水肿消退后每次予喜辽妥软膏外涂按摩时予以伸、屈交替进行指关节被动锻炼,每次5~10min,恢复其功能。

2.7温度和环境

肢体保暖是防止血管痉挛和血栓形成的重要措施,低温易使周围小血管收缩。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影响,置患儿31.5温箱保暖,湿度为55%,Q1h监测体温,维持体温在37-37.4℃。

2.8提高疼痛阈值

各项操作集中进行,动作轻柔。使用“鸟巢”或取俯卧位,研究表明,采取俯卧位时新生儿的腹部、四肢紧贴在床上,如母亲怀抱时使他们有安全感。通过记录早产儿在刺激状态每分钟的睡眠姿势显示,俯卧位的安静睡眠增加71%[2]。只有让患儿处于舒适状态,睡眠充足,才能保持稳定的情绪,提高疼痛阈值。

2.9心理护理

及时与患儿家属沟通,增强其治疗信心。因早期患指水肿,患儿疾病原因需进行蓝光治疗,在蓝光下患指肤色呈紫暗色,患儿烦躁、哭闹,家属焦虑、怀疑治疗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及时、耐心解释,取得家属理解与支持。

3讨论

通过及时处理、专业观察、细心护理,使患儿食指得救。这种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却实实在在地发生了,此纯属家属新生儿护理知识缺乏所致,同时提醒我们护理人员在护理新生儿过程中更需细心。若护理工作中因这种疏漏引致严重后果,当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1]牟淑玲,戚海英,柏春玲.(日照市人民医院,276800).四肢血管损伤的观察和护理.齐鲁护理杂志3卷6期1997,11,30.

[2]MyersMM,FiferWP,Schaefferl,etal.Effectofsleepingpositionandtimeafterfeedingontheorganizationofsleep/wakestetesinprema-turelyborninfants[J].Sleep,1998,21(4):343-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