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胸腔积液的临床分析

王书祥

王书祥

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人民医院2237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胸腔积液的病因以及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96例胸腔积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8例结核患者治疗后,其中36例患者在实施后,患者病症明显改善,胸液减少;20例确诊恶性患者实施治疗后,8例患者胸液明显减少。对15例肝硬化、心功能不全以及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后,患者胸液基本完全吸收。结论:导致胸腔出现积液的主要原因为肿瘤和结核,在临床治疗中,首先应准确鉴别这两者,而后针对不同病症,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以及预后。

【关键词】胸腔积液;临床分析

胸膜壁层和脏层之间存在一胸膜腔,正常情况下,于胸膜腔内所含的微量润滑液体,其存在可起到一定的动态平衡性。当存在病理原因而导致其不断减少和增加时,可能会导致胸腔积液的出现。胸腔积液主要包括渗出液和漏出液两类。笔者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96例胸腔积液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其进行辅助检查,对其病因、诊断以及鉴别诊断以及具体治疗情况进行分析,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96例胸腔积液患者,男52例,女44例,年龄为13-79岁,平均年龄为46±1.2岁。

1.2病因分布

其中96例患者中,良性胸液67例,患者均接受相关临床检查、影像学检查、胸膜活检以及临床治疗后患者病症明显改善,对患者进行为期1-3个月,患者病症确诊;其中2例外伤,1例肾病综合征,3例脓胸,4例尿毒症,5例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结缔组织病,6例肝硬化,8例心功能不全,38例结核性病症。恶性胸液29例,其中20例患者经过手术标本、淋巴结活检、纤维支气管镜活检以及胸液脱落细胞学获得病理学依据而对患者病症进行确诊,其余9例患者未找到明确的细胞学依据,但根据其影像学以及临床表现,患者具有高可疑恶性病症。

1.3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透视以及平片首次可见79例(82.3%),胸部CT首次发现13例(13.5%),B超首次发现3例(3.1%)。所选取的96例患者中,其中左侧积液34例,右侧积液49例,双侧积液13例。其中大量积液15例,中等量55例,少量26例.。

1.4治疗

38例结核性患者接受四联抗痨治疗,入院后每周抽取1-2次胸液同时结合激素对患者实施治疗,20例恶性恶性患者在接受放化疗治疗后,同时给予患者高聚金葡素、博莱霉素、顺铂、丝裂霉素等药物治疗,将其注射于胸膜腔内;15例肝硬化、心功能不全以及肾病综合征患者,给予患者纠正低蛋白血症、抗心衰等对症。

2结果

治疗结核患者后,其中36例患者在实施后,患者病症明显改善,胸液减少;恶性患者实施治疗后,8例患者胸液明显减少。对15例肝硬化、心功能不全以及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后,患者胸液基本完全吸收。

3讨论

从本次临床研究资料可以看出,肿瘤与结核病症是主要导致患者出现胸腔积液原因,因结缔组织疾病、低蛋白血症以及循环系统功能障碍等所导致患者病症较少,与国内外临床研究结果相符[1]。致渗出性胸液的常见原因为肿瘤以及结核,临床对该病症的治疗,首先应对该病症进行明确的诊断,才能做好预后以及治疗[2]。通过相关实验报道,可以看出,采用胸液见皮细胞含量以及CEA水平差异等指标对胸腔积液患者病症进行检测,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针对患者的具体病因,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放化疗、低蛋白血症、纠正心衰、抗炎以及抗结核等病症对恶性病变实施有效治疗,治疗结缔组织病主要采用免疫抑制以及抗风湿方法,治疗大多数患者胸腔积液病症治疗效果显著[3]。

从本次研究可以看出,治疗结核患者后,其中36例患者在实施后,患者病症明显改善,胸液减少;恶性患者实施治疗后,8例患者胸液明显减少。对15例肝硬化、心功能不全以及肾病综合征患者实施治疗后,患者胸液基本完全吸收。由此可见,在导致患者胸腔出现积液的影响因素中,主要两大原因为肿瘤和结核,可针对患者的具体病症实施有针对性治疗。如胸腔积液难以有效吸收,可采用胸腔分流装置对顽固性积液进行有效治疗,于胸腔置入输入管,该泵容积为1.5ml,一次可将1.5ml将胸液压入腹腔内,可有效清除胸液。但该装置的临床实用性,仍待进一步研究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洪峰,张云霞,汤晓燕.胸腔积液分格及包裹与无分格及包裹的患者胸腔积液中间皮细胞数差异的研究[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12,64(8):554-556.

[2]李铁纯,汪子明,张寒琦.胸腔积液中低分子量蛋白质的提取[J].分析化学,2009,42(z1):612-613.

[3]李海英,李月川.胸腔积液胆固醇对胸腔积液性质的判定价值[J].天津医药,2012,67(8):622-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