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对比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对比分析

曹晓娟1刘志敏2

衡阳市中心血站湖南衡阳421001

[摘要]目的:研究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对比。方法:取衡阳市中心医院临床受血者样本12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凝聚胺法组与微柱凝胶法组各600例,比较两组操作耗时与交叉配血阳性结果。结果:与微柱凝胶法比较,凝聚胺法操作时长短;微柱凝胶法检出主侧阳性134例,次侧阳性412例,假阳性54例,凝聚胺法检出主侧阳性132例,次侧阳性390例,假阳性78例,微柱凝胶法较凝聚胺法具有较高的阳性标本检出率,P<0.05(具统计学差异)。结论:微柱凝胶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操作时间较长不适用至急诊配血流程,给予凝聚胺法操作易发生漏诊,在急诊配血流程较适用,值得借鉴。

关键词: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结果

临床治疗血液系统疾病的主要手段是输血,其自临床诊疗中发挥着至关重要作用,应用至抢救流程能有效改善机体健康状态,交叉配血能为反复多次输血提供可靠性保障,其主要检查受血者与供血者间血液的不配合联系,为后续安全输血提供参考依据,临床常见配合方式是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有效挽救患者生命,具时效性。为分析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对比,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取2018年1月-2019年2月衡阳市中心医院临床受血者样本1200例为研究对象,凝聚胺法组(n=600):男354例,女246例,年龄11-85岁,平均年龄(50.49±30.12)岁;微柱凝胶法组男369例,女231例,年龄12-89岁,平均年龄(50.62±30.03)岁。各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可比。

1.2方法

研究对象均参考《输血技术学》[1]中的说明书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实施操作,其中凝聚胺法所用试剂与仪器提供企业是长春博迅生物技术公司,微柱凝胶法试剂与仪器提供企业是瑞士达亚美公司,维持1%的红细胞悬液浓度,配血期间发现阳性结果标本则采取另项配血措施,具体操作如下:

①凝聚胺法:取受血者血浆与献血者红细胞悬液溶解至主侧管,取1滴红细胞悬液与2滴献血者血清溶解至次侧管,上述两管内分别加入低离子介质液4滴,混合均匀后放置在室温状态下保持1min,取凝聚胺液溶解至主、次侧管各1滴,混合均匀后实施离心处理,维持每分钟3500转的速度离心10秒时间,将上清液取出后遗弃,再次摇晃试管,若并未发生凝聚情况则重复以上步骤,滴入2滴悬液,凝聚发生清散情况则说明配血相合[2]。

②微柱凝胶法:在主侧管内加入献血者红细胞悬液(50uL)2滴与受血者血浆(25uL)1滴,次侧管内则溶入1%浓度的红细胞悬液2滴与血浆25uL,将主、次侧管放置在恒温孵育器内保存15min,按照每分钟3000转的速率采取离心处理10min,红细胞全部留置凝胶上层、凝胶背景明显则表示4+,反之红细胞大部分沉积至微柱底部、少量红细胞滞留凝胶介质下层则表示1。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操作耗时与交叉配血阳性结果。

1.4统计学方法

取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操作耗时)(),t检验。计数资料(交叉配血阳性结果)[n/(%)],检验。P<0.05,具统计学差异。

2结果

凝聚胺法(n=600)操作时长12.14±2.18min,微柱凝胶法(n=600)操作时长是32.17±2.24min,t=156.9673,p=0.0000,与微柱凝胶法比较,凝聚胺法操作时长短;微柱凝胶法检出主侧阳性134例,所占比例是22.33%;次侧阳性412例,所占比例是68.66%;假阳性54例,所占比例是9.00%;凝聚胺法检出主侧阳性132例,所占比例是22.00%;次侧阳性390例,所占比例是65.00%;假阳性78例,所占比例是13.00%,x2=4.9030,p=0.0000,与凝聚胺法比较,微柱凝胶法具有较高的阳性标本检出率,P<0.05(具统计学差异)。

3结论

随着现代医疗事业发展,输血技术在临床被广泛应用,其主要被适用至抢救或改善身体状况,输血前根据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切实采取交叉配血试验能避免机体发生输血不良反应,对受血者与供血者之间的血液联系进行检查,为安全输血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临床常见试验方法是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前者作用机制是与红细胞或IgG结合缩短红细胞距离,与红细胞抗原与血清中的抗体结合能达到非特异性质凝聚作用,散开附加的假凝聚清除液后会出现特异性凝聚,所用试剂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具有操作简便且易充分等优势,无需增加特殊性设备,往往在急诊配血中被广泛应用;后者是以凝胶过滤技术与抗原抗体反应为基点合理调节凝胶间隙大小,达到分离RBC的目的,利用孵育器发挥辅助作用后30min能得出结果,取少量标本能长期保存最终结果,主要在批量标本配血中适用,减少人为差错,具有较显著的应用价值。

经调查研究显示,对血液标本采取凝聚胺法或微柱凝胶法均会发生假阳性,微柱凝胶法发生原因是红细胞悬液浓度与血浆比例不合引起的,因此实际检查期间需严格控制红细胞浓度,确保其用量达血浆量2倍以上;凝聚胺法产生原因是大量血小板聚集引起的,因此发生上述情况改正血清配血,将离心时间适度延长,同时采集期间标本抗凝效果欠佳或白细胞计数较多也会对最终检查结果产生影响,室内温度过高、异常学清蛋白与患者长期服用肝素或止血敏药物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采取对症处理是很重要的。

在本次研究中,与微柱凝胶法比较,凝聚胺法操作时长短;微柱凝胶法检出主侧阳性134例,次侧阳性412例,假阳性54例;凝聚胺法检出主侧阳性132例;次侧阳性390例,假阳性78例,微柱凝胶法较凝聚胺法具有较高的阳性标本检出率,P<0.05(具统计学差异),由此说明本研究与胡江,方乐等[3]文献报道具相似性,微柱凝胶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但操作时间较长不适用至急诊配血流程,给予凝聚胺法操作极易发生漏诊,在急诊配血流程较适用,值得借鉴。

参考文献:

[1]马庆宗.采用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检测不规则抗体的应用比较[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8,36(04):619-621.

[2]刘潘.凝聚胺法与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结果分析[J].临床血液学杂志,2017,30(04):631-633.

[3]胡江,方乐.盐水介质法、凝聚胺法及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输血安全中的应用价值对比[J].中国医药导刊,2015,17(09):895-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