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专业《平面作品设计制作实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2

教育技术学专业《平面作品设计制作实训》课程设计与教学实践

吕琼

[摘要]图像处理技能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多媒体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基础,本文从专业培养目标,整合相关课程知识体系,根据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经验,从课程简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程特色这五个方面论述了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提出了一些教学思路。

[关键词]课程设计教学实践平面作品设计制作实训教育技术学专业

近年来的研究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已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归纳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科研与创新实践能力。[1]而图像处理技能是教育技术学专业在多媒体技术能力培养方面的基础,笔者根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要求,结合我校实际,针对《平面作品设计制作实训》课程,从课程简介、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设计、课程特色这五个方面论述了本课程的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简介

(一)课程说明

我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方案中,把计算机技能方面的课程,划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理论和基础教学部分,《图形图像处理》课程作为基础课程,计划课时为72课时,包含色彩理论、平面构图等理论知识,以及Phototshop(位图处理工具)应用软件的基础操作和应用技能。继而是实践技能训练,称之为实训课程。课程名称为《平面作品设计制作实训》,计划课时设置为18,是作为上一阶段的延续、扩展和应用的后期实践课程。学生学习和研究的时间主要是利用课余时间,计划课时只是教师检查进度和提供指导的计划工作量,学院在资金、场地和仪器设备方面提供了必要的保障。最后是专项实践任务训练,这一阶段针对在这一领域比较优秀的学生,主要任务是完成本学院有关平面设计制作方面的工作,如展板、海报设计等,另外还选拔出优秀作品参加各类比赛。

(二)课程体系

图1课程体系

二、教材分析

(一)课题内容

实训的项目有四个,分别是:个人简历设计、图像合成处理、海报设计、平面广告设计,项目的内容和顺序遵循简单到复杂的原理。每个实训任务计划课时4课时,总周期为2周,整个实训课程为9周。

(二)教学目标

按照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2]第一知识与技能目标,要求熟练掌握图像处理软件的使用,了解平面设计的分类、构成要素及设计流程;第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自主、协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沟通、交流和协作能力;第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经过实训的完整训练,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使学生养成严谨细致的实践态度,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强化他们的审美意识。通过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包括平面设计分类、构成要素、构图方法、设计流程、软件操作技巧等方面,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掌握在实际问题中达到艺术和技术结合的能力,并有自己的设计思想。[3]

三、教学方法

(一)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教育技术学专业二年级的学生,他们处于18-24岁这个年龄阶段,心智成熟,学习能力较强,已完成计算机文化基础、美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具备了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应用软件的能力。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内容非常感兴趣,但存在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另外,学习过程中存在只是简单模仿,没有对软件操作功能进行思考理解的情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利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励学生勇于思考、敢于尝试,使其最大限度的理解理论知识,掌握操作技能。

(二)教法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的教法有问题诱导法、演示法、讲授法、任务驱动法。[4]首先展示直观的效果图,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这个大的问题分解为和以前知识结构相联系的可以逐步解决的小问题,让学生回顾、思考、操作,再进行讲解和示范,最后布置任务激励学生去实现以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采用的学法有实践法、自主学习法、协作学习法、教师指导辅助法。学生在具有浓厚的兴趣和解决问题方法的情况下,会勇于实践,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学生可以自主研究解决,或是相互协作解决,或是请求教师指导辅助解决。

(三)教程选择

由于是实训课程,是基础课程的扩展、升华,接近实际的应用,课程选取以高级实例为主要内容的图书作为教材,选取了徐春红主编,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PhotoshopCS3平面设计技能进行手册》这本书。另外还提供辅助教程,是教师自己制作的教程和学习资料。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过程说明

每个实训项目遵循如下过程。

图2过程说明

(二)案例说明——“会泽大海草山”海报设计

1、设计理念

图3“会泽大海草山”海报设计效果图

大海草山,位于曲靖会泽县大海乡东南部,属乌蒙山系主峰段。作品中蓝色的天空中飘渺着轻纱般洁白的云,草山广袤无垠,悠闲的肥羊信步在绵软如毯的草地之上,增添了些许诗意,整个画面展现了一幅具有当代视觉冲击力的风景旅游招贴设计作品,令人心驰神往。

2、设计方法

使用多幅素材叠加及融合,如草地上的羊群、白云、山、天空等,并通过蒙版、“可选颜色”“曲线”等做修改和处理,制作出绚丽又有远近层次的效果。另外,用一段文字简要的说明了设计理念,并对标题文字使用了特殊字体。

3、教学设计

表1实训项目三——“海报设计”教学过程设计

五、课程特色

本门课程是技术实践类课程,学以致用是课程学习的基本目的,关键是“用”的标准。如果仅是简单的应付考试,那只是低层次的要求,更高层次的要求是能适应社会的需求。那么如何达到“用”的更高层次呢?各种活动、竞赛和实际应用就是最好的平台,目前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

本门课程于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完成了一次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并顺利结题。在项目的驱动下,制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学生从中收益颇多。

(二)本学院的各种展板和海报的设计

所指导的学生为本学院设计制作了多项展板、海报和宣传资料,另外还帮助本学院老师完成平面设计方面的工作,如光盘封面、课件设计、资料封面设计等等。以前的展板和海报都是承包给广告商,后来自行设计制作以后,发现不仅锻炼了学生,还降低了成本,实现了一举两得的效果。

(三)参加“全国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比赛

全国普通高校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etworkOriginalityCompetition,简称高校NOC)是在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关怀指导下开展的,有一定的权威性。

所指导的学生,于2011年首次参加了第三届高校NOC竞赛。并在数字艺术类“平面设计”分类获三等奖1名,“漫画创作”分类三等奖1名,入围奖1名。2012年,经过一年的实践准备,在“漫画创作”分类有8项作品入围,其中3项获二等奖,3项获三等奖。参赛作品的质量和数量较2011年都有所提高。

注:

[1]李红美.教育技术学专业本科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11,01.

[2]李亦菲,朱小蔓.新课程三维目标整合的KAPO模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0,01.

[3]谢洁.浅谈平面设计中视觉审美元素的构建[J].现代装饰(理论),2012,04.

[4]周世兵.任务驱动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中的研究与实践[D].重庆师范大学,2011.

作者单位:云南曲靖师范学院

邮编:655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