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自拟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

邓倩

邓倩

广东省医学院附属中山市陈星海医院广东中山528400

【摘要】

目的:观察运用自拟中药汤剂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治疗IGR(糖调节受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糖调节受损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0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患者在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糖尿病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联合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025mg/次,3次/日;治疗组患者在生活方式、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脾瘅消(由苍术、佩兰、红参、山药、黄芩、麦冬、五味子、升麻、焦三仙、泽泻等组成)口服,3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体重(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等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中药汤剂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更加显著(P<005)。结论:自拟中药汤剂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治疗IGR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体重、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等,且副作用少,有良好的优势及前景,值得临床深入开发研究。

【关键词】糖调节受损;脾瘅消;运动;饮食;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587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12008001

糖调节受损(impairedglucoseregulations,IGR),又被称为糖尿病前期,是正常人向糖尿病病人过度的一种状态,临床常见患者空腹血糖升高或耐糖量减低等,属于中医“脾瘅”的范畴。近年来,糖尿病的前期预防越来越为全世界所重视,在糖调节受损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治疗和控制相关危险因素,从而改善其进展、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减少治疗费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另外,心理干预作为一种非常有效的辅助调理手段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疾病的诊治过程中。因此,笔者选用自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就诊的糖调节受损患者40例,在系统梳理古人治疗该病用药经验的基础上,运用自拟中药汤剂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进行治疗,疗效显著,现详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糖调节受损患者40例,随机分配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20例,年龄4571岁,平均(492+31)岁;治疗组患者20例,年龄4775岁,平均(513+27)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之间经SPSS统计学处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之间具有可比性。

12病例入选标准:

所有患者均参照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制定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中关于糖调节受损的诊断标准确诊(见表2)。

表2静脉血浆葡糖糖(mmol/L)

糖代谢分类空腹血糖(FPG)糖负荷后2h血糖(2hPG)

正常血糖<61<78

空腹血糖受损(IFG)61~<70<78

糖耐量减低(IGT)<7078~<111

糖尿病≥70≥111

IFG和IGT统称为糖调节受损(IGR,即糖尿病前期)

排除治疗期间未遵医嘱坚持治疗或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的IGR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合并心、肝、肺等重要器官并发症患者;有心肌梗死等其他心脑血管疾病者;精神病患者。

13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健康知识普及教育的基础上给予糖尿病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联合二甲双胍肠溶片治疗,二甲双胍给予025mg/次,3次/日,30天为一个疗程。

治疗组患者在生活方式、心理干预的基础上给予自拟中药汤剂脾瘅消治疗:苍术15g,佩兰10g,红参15g,麦冬20g,五味子10g,山药15g,黄芩15g,升麻10g,泽泻15g,焦三仙各30g,炙甘草6g。将以上药物浸泡30min后用水煎,去渣取汁250ml,1日1付,1付分早晚两次于饭后半小时服下,连续用药30天为1个疗程。

饮食和运动干预方法依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2]中2型糖尿病的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治疗进行。主要体现在:糖调节受损患者饮食营养要均衡,以清淡低脂为主,多食蔬菜,戒烟戒酒,增进粗纤维食物的摄入,少食动物内脏,控制体重。运动以有氧运动为主,运动量依机体情况适度调整,如快走、慢跑、登山、太极拳等,每天坚持。

心理干预方法:详细了解患者的就诊资料及就诊情况,依据患者情况对其提供全面的心理和情感支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积极向患者介绍一定量糖调节受损的相关知识、治疗方式、饮食调理、临床护理、运动调理、疾病转归及预后等,使患者对糖调节受损有正确的认识,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树立积极治疗、护理、预防的良好心态。②积极与患者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诉求及内心想法,强化患者的心理疏导力度,积极化解患者内心的疑虑,密切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增强患者积极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③医护人员及家属要把握好与患者交流的技巧,为患者提供和谐的医患氛围,使患者拥有良好的情绪状态,一起积极配合患者的药物、饮食、运动、心理调理工作。每周3次,每次20~30min,连续干预30天为1个疗程。

14观察指标:

患者经过30天的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变化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等变化。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则表示两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胰岛素水平(FINS)比较结果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经生活方式、心理、药物干预后各项指标比较(x)

组别例数FPG(mmol/L)2Hbg(mmol/L)HbA1c(%)FINS(uIU/mL)

对照组20治疗前603±041837±029579±0241285±237

治疗后574±021762±015557±0091219±142

治疗组20治疗前601±023831±032581±0311273±215

治疗后548±015753±006554±0031137±107

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所降低,治疗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更加显著(P<005)。可见,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中药汤剂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

3讨论

糖调节受损属于中医“脾瘅”范畴,主要表现为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减低,是糖尿病的前期状态。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分会全国委员、糖尿病诊治专家康学东说:“最近一次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提示:我国有148亿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之所以有这么多的糖尿病‘后备军’,主要是因为近些年糖尿病患病率迅速增长,与经济快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西方化、久坐少运动、压力过大、精神紧张、老龄人增多等因素均有关。”大量的研究表明,糖尿病前期已经存在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因此如果在这个时期进行有效干预,则可预防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可见糖尿病的早期干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临床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受损患者进行饮食、运动、药物干预,其发生糖尿病的危险可下降30%50%,且恢复为正常血糖的几率极高。

中医对脾瘅的认识历史悠久,《素问·奇病论》中曰:“此五气之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于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清气,液在脾,令人口甘,此肥羹之所致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又曰:“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肥甘之过,令人内热而中满,则阳气盛矣,故单阳为瘅,其证口甘,久而弗治,转为消渴,以热气上溢故也。”[3]此言道出脾瘅多因过食肥甘厚腻之品导致脾失健运,生湿热而中满。《类经》提出脾瘅的病机为:“风热入脾,病名脾瘅。”[4]可见,外感风热亦是脾瘅的病机之一。总结起来,脾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脾虚为本,风、湿、热、痰为标。

在系统梳理古人治疗该病用药经验的基础上,本研究选用自拟中药汤剂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对糖调节受损患者进行治疗。方中苍术、佩兰芳香化湿、健脾和胃;红参、麦冬、五味子合为生脉散健脾益气,滋养胃阴;山药、焦三仙健脾益气,开胃消食;黄芩清热燥湿;泽泻泄热解毒、渗湿利水;升麻升清阳之气;炙甘草健脾益气,调和诸药,多药配伍共奏健脾益气、芳香化浊、清热祛湿之功。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拟中药汤剂脾瘅消口服联合运动饮食和心理干预治疗IGR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可明显降低患者的体重、空腹及餐后2h血糖水平等,且副作用少,有良好的优势及前景,值得临床深入开发研究。

参考文献

[1]杜凯.糖调节受损是2型糖尿病的后备军[N].兰州晨报,2013428

[2]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S].中国糖尿病杂志,2012,1(20):S4.

[3](上古)太古真人著.陈富元译.黄帝内经(上)·素问[M].西宁市: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133134

[4](明)张介宾编著.郭洪耀,吴少祯校注.类经[M].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217

[5](清)叶天士撰.黄英志主编.叶天士医学全书[M].北京市: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