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对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的临床效果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对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的临床效果观察

张瑜

伊春市第一医院153000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对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患者36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均采用亚洲常规治疗联合正畸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以及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年以及治疗后3年的牙周袋深度、前牙覆殆、前牙牙槽骨高度以及探诊出血率。结果本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年以及治疗后3年牙周袋深度、前牙覆殆以及探诊出血率均明显降低,前牙牙槽骨高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对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牙周常规治疗;正畸治疗;临床效果

牙周炎是临床上常见的口腔疾病,是一种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累及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及牙骨质四种牙周支持组织,可以造成牙周支持组织的炎性破坏。微生物及其产物是引发慢性牙周炎的始动因子,环境、精神压力及不良的生活习惯也是引发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牙周炎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尤其是3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加,在50-60岁达到高峰,发病后患者有牙龈出血牙周袋形成及牙齿松动等表现,严重时甚至需要拔除牙齿或牙齿自行脱落[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整体形象。本文对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36例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患者采用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进行了治疗,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5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患者36例作为本次的观察对象,所选患者均有牙松动、移位、倾斜、牙间隙增快及牙槽骨吸收的临床表现,无精神障碍和全身性疾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7.2±6.7)岁。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分别对所选患者进行牙周检查,检查并记录患者的牙周袋深度、牙龈出血情况及牙齿松动程度,拍摄分析患者整体牙和个别牙情况,清楚把握患者牙槽骨损害和治疗前后的情况。

1.2.2治疗方法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患者进行循序渐进的治疗,首先进行基础治疗,即保持口腔洁净,龈上洁治,龈下刮治,对根面进行整平治疗,冲洗牙周袋,药物治疗局部组织,去除致病因子,消除炎症。在治疗过程中向患者灌输口腔卫生对于前牙扇形移位治疗的重要性,促使患者形成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治疗。牙周治疗结束后对患者进行正畸治疗,注意正畸治疗需要在完全控制牙周炎症、牙齿松动减轻、X线检查中牙槽骨吸收呈静止状态后进行,注意维持口腔卫生,并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选择恰当的正畸方法,本次治疗中均选择治疗效果较好的方丝弓矫治器,对后牙松动患者进行托槽连续结扎,保持牙体的整体性与稳定性。先用镍钛圆丝初步排齐,用不锈钢丝压低伸长的前牙后用链状橡皮圈内收,关闭散在间隙,4周左右复诊1次,如患者牙齿松动严重可适当加力调整,保持口腔卫

生,随时进行牙周护理,定期检查牙槽骨重建情况,正畸治疗持续8个月左右,牙周正畸联合治疗1年左右。牙周正畸治疗结束后为保持牙体整齐,拆除矫治器后保持舌侧保持器维持治疗,定期检查。

1.3观察指标观察本组患者治疗前后以下指标:①牙周袋探查深度。采用手持牙周探针探查自牙周袋底部至龈缘的距离。②探诊后出血阳性率。使用探针探查后,牙龈沟内有出血,即可判断为探诊后出血阳性。③前牙覆殆。测量并记录患者每个前牙覆殆的距离。④前牙牙槽骨高度。患者在釆用同一姿势下所拍摄的全口曲面断层片中所显示的从牙釉质和牙骨质界限茧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如表1所示,本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年以及治疗后3年牙周袋深度、前牙覆殆以及探诊出血率均明显降低,前牙牙槽骨高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本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x±s,n=36)

3讨论

牙周炎引起的前牙扇形移位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随着炎症的加重,牙齿有松落现象出现,牙槽骨大部分吸收,牙周组织的支持力量大为减弱,对患者的生活及整体形象都造成了不良影响,临床上常用的固定矫治器装置复杂,无法保持牙周及口腔的清洁,对于治疗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对此该院对所选患者进行了牙周正畸联合治疗,在改善牙周组织健康后进行正畸治疗,提高了治疗有效率[2]。由于患者病情不同,矫正器的力度要适当,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不断调整力度和咬合关系,防止牙齿移位或松动,治疗结束后必须进行一定时间的维持治疗,有利于提高牙齿修复效果及患者的整体形象[3]。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1年以及治疗后3年牙周袋深度、前牙覆殆以及探诊出血率均明显降低,前牙牙槽骨高度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所述,牙周常规治疗联合正畸对慢性牙周炎上前牙唇向移位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夏世迪,尚汉涛,徐艳勤.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上前牙病理性移位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疗装备,2014,11(12):101-102.

[2]兰倩,卢钰,韩璐.牙周正畸联合治疗上前牙病理性移位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19):62-64.

[3]张文玲,黄永丽,李新青.牙周正畸联合治疗牙周炎所致前牙扇形移位分析[J].中外医疗,2014,1(c):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