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昭苏县苦尔萨依铜矿地质特征浅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新疆昭苏县苦尔萨依铜矿地质特征浅析

马克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有色地质勘查局七○三队

[摘要]详细描述昭苏县苦尔萨依铜矿床地质特征,该矿床为沉积成岩-改造成因的层控矿床,从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物质成分、矿体的赋存地层、侵入岩岩体性质等方面探讨矿床成因,矿石类型属氧化矿。

[关键字]昭苏县;地质特征;矿床成因;结论

1区域地质

普查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伊犁亚板块的伊什基里克山晚古生代裂谷带的南部。伊什基里克晚古生代裂谷带是在早古生代褶皱基底上发展起来的火山—沉积盆地,呈东西走向的狭长条带状,以产金、铜、铅锌、铁多金属矿为主,是西天山地区重要的多金属成矿带。

1.1地层

区域地层主要出露有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和阿克沙克组、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下二叠统铁木里克组、下-中侏罗统水西沟群、新近系及第四系。

1.2构造

区内构造以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构造为主,次为褶皱构造。

1.3区域地球物理特征和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1.3.1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在区域重力场上,该区位于西天山异常区中的伊宁异常区南部的重力高带中。

1.3.2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根据有色地勘局物探队1:10万化探分散流扫面成果,区域上分布三个综合异常:切特木斯一带AS-31、红那海一带AS-30、昭苏煤矿北一带的AS-28。

1.4区域矿产

区内铜、金、铅锌、铁等多金属矿化普遍,矿点众多,并具分段集中的特点。

2矿区地质

2.1地层

矿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和第四系。

2.1.1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

分布较广,组成矿区的主体地层,为一套中酸性火山岩建造,属多韵律火山喷发产物。

2.1.2第四系

分布于矿区北部,主要为黄土、砾石层、腐植土等

2.2构造

矿区断裂构造发育,主要为北东向、北北西向及北西向断裂,在断裂带中岩石均较破碎。

2.3岩浆岩

矿区范围内大面积出露华力西中期侵入岩体,呈不规则的岩株状侵位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及阿克沙克组地层中,岩体受东西向基底深大断裂控制,总体形态呈近东西向展布,岩体与围岩接触面南东倾,倾角大于45°,岩性为肉红色黑云母花岗斑岩、花岗闪长岩、闪长岩、石英闪长岩。

2.4变质作用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和侵入岩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成果,表明岩浆演化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范围内分布的花岗斑岩属正常系列;北矿带与成矿有关的热液蚀变发育强烈,主要有钾化、绢云母化、矽卡岩化、大理岩化、褐铁矿化等。

3矿体地质

3.1矿体特征

通过地质测量、槽探工程及剥土工程揭露,在北矿带地表圈定了6条矿体(Cu含量≥0.2×10-2)即Ⅰ-1、Ⅰ-2、Ⅰ-3、Ⅰ-4、Ⅱ-1和Ⅲ号铜矿体;5条矿化体(0.1×10-2≤Cu含量<0.2×10-2)即Ⅰ-5、Ⅱ-2、Ⅳ-1、Ⅳ-2、Ⅳ-3。

3.2矿石质量

北矿带矿石中主要金属矿物为黄铜矿、黄铁矿等;氧化矿物主要为褐铁矿、孔雀石等,且氧化程度较深;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长石。

3.2.1矿物组成

根据新疆有色金属研究院的光、薄片测试及宏观观察资料,原生矿石中有自然元素、氧化物、金属硫酸盐、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硅酸盐等6类44种矿物组成。

3.2.2矿石结构

矿石结构中,磁铁矿、黄铁矿多呈自形—半自形晶结构,黄铜矿、自然金等一般为他形晶结构;黄铜矿、黄铁矿沿磁铁矿颗粒隙间充填,形成填隙结构;黄铜矿被斑铜矿交代,形成反应边,为反应边结构;赤铁矿交代磁铁矿的晶体呈等轴状磁铁矿假象,磁铁矿赤铁矿交代石榴石和辉石,呈石榴石和辉石假象,为假象结构;绿泥石交代石榴石呈交代残留结构。

3.3矿石类型

普查工作中由于深部工程偏少,对各类矿石也未作物相分析,因此对矿床氧化程度、矿石工业类型的确定无定量依据。

3.4矿体围岩和夹石

赋矿围岩主要为黑云母花岗斑岩和石英(细网脉),一般矿体与围岩并

4矿石加工技术性能

苦尔萨依铜矿区地质勘查工作尚处于普查阶段,采集的大多数样品是用于矿(化)体圈定的基本化学分析样品,还有一部分是岩矿鉴定样品。

5矿床开采技术条件

5.1水文地质

普查区属中高山区,海拔高度在2100~2500米之间,地形切割深度100米左右,山势北高南低,靠近分水岭地形较平缓。

5.2工程地质

5.2.1矿区工程地质类型

矿区地层为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安山岩、灰岩、矿体直接围岩是矽卡岩及花岗岩,块状构造,岩石强度大,无层间软弱面和软弱夹层。

5.2.2矿区工程地质特征

在矿区一带分布在山坡坡脚及沟谷中,谷底有洪积、冲积砂砾石、卵石、漂石等,其上多被植被覆盖。矿山主体岩层为花岗岩、灰岩,岩石裂隙不发育,未见软弱夹层和层间错动,不充水。

5.2.3工程地质评价

矿区主体地层和岩体比较致密,裂隙不发育,工程稳定性较好,一般来说不至于出现较大的工程地质问题。基岩风化裂隙带,不仅节理裂隙发育,应考虑施工活动的影响。

5.3环境地质

5.3.1地震

矿区本身地震活动不强烈。矿区所在位置,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0g,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区。

5.3.2区域稳定性

矿区所在区域,无深大断裂,地壳较完整。

6结论

6.1勘查程度、成果质量

6.1.1矿床控制程度

本次地质普查工作,投入的工作方法有很多,对矿体进行了初步控制,对矿床成因、控矿因素、矿体赋存规律方面进行了探讨。总体来说,矿床控制程度不高。

6.1.2成果质量

通过最终室内综合整理,提交了《新疆昭苏县苦尔萨依铜矿普查报告》。报告对2012、2013年度实施的各项地质工作(以本项目下达的任务书为准)按照DZ/T0033—2002《固体矿产地质勘查报告编写提纲》进行了详细叙述

6.2矿床远景评价

普查工作区位于伊什基里克铜、金、铅、锌多金属成矿带的西部,具备有利的构造、岩浆岩等成矿地质条件。通过地质工作,南矿带地表圈定8条铁矿体,通过深部ZK101钻探工程的施工,证实矿体往深部有一定的延伸

6.3普查工作存在的问题

矿体的地表特征和深部工程验证,矿体的厚度,品位变化很小,说明矿体沿倾向延伸比较稳定,而且通过对铁矿ZK001号钻孔,深部可能有隐伏的钼等多金属矿体存在,但缺乏更多深部的工程控制;矿区的其它矿体只有地表探槽工程控制,深部矿体特征不清。因昭苏县城正逐步向旅游业发展,加强对昭苏县周围山区的植被保护,工作区是昭苏县一级草场,70-80%都是植被覆盖,所以影响了地表填图质量及蚀变带、相变等的划分。

6.4今后地质工作意见、建议

6.4.1在北矿区西侧破碎带中极化率异常发育处,根据激点测深成果,施工100米左右的钻孔对异常进行查证。

6.4.2围绕北矿带东部发现的孔雀石矿化带利用物探、槽探、钻探等工程进行全方位立体式验证。

6.4.3针对南矿带矽卡岩型矿体以锌铁为主要矿种开展工作。选择地表矿体品位较高、厚度较大处进行钻探施工,探索矿体往深部的品位、厚度变化情况。

6.4.4在所发现物探异常的主要区域布置大比例尺的物探详查,比例尺1:2000,测网密度20×10米,以详细圈定异常。

6.4.5鉴于以上我们提出DZ-1号电阻率异常所对应的地质体为硅化体,进而提出了关于控矿机制的推断意见。

6.4.6对分布在DZ-1号电阻率异常周边的JH-1、JH-2、JH-3、JH-4、JH-5等激电异常进行加密详查后安排查证,对异常的地质属性进行研究、总结。

6.4.7开拓找矿思路,在矿区注意寻找盲矿体;在外围开展斑岩型铜钼矿的找矿工作,同时注意研究区内矿种在区域上、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加强综合找矿。

6.4.8建议对所有的矿致综合异常结合地质、物探、化探成果布置适量的探槽等山地工程揭

7参考文献

[1]周平,陈胜礼,朱丽丽.几种金属矿地下物探方法评述[J].地质通报,2009,28(2-3).

[2]蔡柏林.钻孔地球物理勘探[M].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