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8-18
/ 2

让语文课堂走向开放

马春

——语文教学例谈

马春陕西省宝鸡市烽火中学721006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共同发展是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对于学生,课堂上要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意识;对于教师,要把角色定位于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让语文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对话交流、砥砺思想、切磋学问的平台。而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构建民主、和谐、平等、开放的语文课堂,让孩子们在自主开放的学习环境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现代教学理念要求我们构建开放的语文课堂,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创造性思维教学过程的显著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尊重学生的愿望和需求,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坚持因材施教,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努力使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发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成为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获取新信息、新知识、新方法、新规律的过程;成为发展语言文字能力,培养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创新思维习惯和实践操作能力的过程。”这一教学过程所体现的特点,与新课改所倡导的理念是一致的。而实现这一教学过程,就必须要构建民主开放的语文课堂。

开放的语文课堂,有它自己的特点,即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解放教师的思想,最大限度地放开学生的手脚,开放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做到语文与生活联系,课内外并重,学科间融合,校内外沟通,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在对待学生上,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可亲的笑容、赞赏的目光和充满鼓励的语言带进课堂,营造一个和谐、宽松、愉悦的教学氛围;在教学方法上,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帮助引导结合起来,把时间交与学生,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问题不再是由教师提出让学生回答,而是让学生经过充分思考提出,然后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交流,再集中群体的智慧来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在开发教学资源上,教师要敢于把时代的新思维带上语文课堂,把适合学生阅读的时代读物引进课堂,用好课文这个“例子”,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图书馆、工厂、公园、街道及网络世界来上课,把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开放的课堂。

在开放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方面,我做了有益的探讨。下面结合《桃花源记》这一教学课例,就如何开放语文课堂、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谈谈自己的看法。

在教学设计上,这堂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课前预习,查询资料;诵读课文,把握文意;质疑释难,积累文言词汇;合作设计探究问题,理解文章主题;拓展延伸,深层体味。传统的文言教学,老师放不开手脚,既要重视诵读教学,培养文言语感;又要重视疏通文意,整体理解课文;同时,还肩负着积累文言词汇,传承祖国文化的重任,等等。真是哪一方面都不能丢,哪一环节都要落到实处,老师不敢有丝毫大意,学生也搞得很紧张,怕学文言文。在这堂课上,我没有这重重顾虑,也没有让学生背这层层包袱,而是让学生放开手脚学习。课前我让学生查询资料,做好预习,初步理解课文。课堂上我没有把预设的问题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诵读、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去自主学习。没有繁琐的串讲翻译,更没有步步紧逼的层层追问,而是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就自己不懂的问题质疑释难,在有疑难释的期待中合作探究。由于文言的时代距离,学生在字、词、句方面有较多疑难。我让学生充分质疑,并且把阐释疑难的权利仍留给学生,一方面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积极思维的品质,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信任和激励。在这一过程中,我只是在组织,在引导,在点拨。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需要准备。开放性的课堂对老师的要求更高:不仅要熟透课文,富有教学机智,随时能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而且还应该有新的思维方式,有紧跟时代的教育理念,才能成功地驾驭课堂,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

在合作探究这一环节中,我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采用发现性阅读与探究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己设计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课堂一下子充满了张力,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通过对课文的把握,提出了一个个问题:如桃源人与外人隔绝,为何衣着却“悉如外人”?渔人出桃源时“处处志之”,为何再次拜访时却会“迷”而“国不复得路”?作者为何把刘子骥这样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写入这个虚构的故事中?桃源如此好,为何桃源人却说“不足为外人道也”?等等。而对于学生自己设计的这些问题,我并不急于解答,而是热情地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不必拘于一格。就衣着问题,有的同学认为是作者借此寄托情感,有的认为这是一种巧合,也有的认为这是社会发展慢、变化不大所致,更有甚者说是桃源人从入口处出来过等等。就复寻不复得路的问题,在多种探究答案中,有位同学竟认为是桃源人跟踪渔人,破坏了标记,等等。同学们的见解多么新奇,多么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在这里,平等对话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必然。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会心的交流中,顺利完成了教学目标。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我把知识的生成过程留给学生去完成,达到了预设目标,尤其重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这一点,从同学们对种种问题的探究交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层次上提高了,认识上加深了,实现了一种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