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资源开发路径探索——以咸宁市嘉鱼县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04
/ 2

城镇化进程中乡村资源开发路径探索——以咸宁市嘉鱼县为例

程冠玲

武汉汤姆生建筑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湖北武汉430000

摘要:在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新时代下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咸宁市嘉鱼县田园小镇规划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的规划手段,探索乡村振兴路径。通过研究城镇化进程与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内在逻辑,剖析中国特色城镇化发展的方向,以及新常态下乡村发展的内涵和诉求,综合判断,田园综合体发展面临的现实机遇。同时,针对咸宁市嘉鱼县田园小镇项目,从项目基本情况出发,探寻乡村发展的现实机遇,结合项目自身发展需求,通过一系列规划措施打造土生土长的田园小镇,并从中摸索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城镇化,田园综合体,田园小镇,嘉鱼县

1引言

在中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未来乡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趋势仍然会持续下去,不过转移的具体形式将发生变化,由以前的向大城市,转变为在本地小城市的就地转移。城镇化将引领城乡关系的协调,促进乡村振兴,大批小城镇和新城将会崛起,乡村将会吸纳城市外溢的资本和人口。我国乡村地带广阔,非农产业分散,发展效率不高,因此,为了更有效的利用乡村资源,就需要对其中有发展前景的用地进行整合利用。从1988年设立国家土地开发建设基金,统筹农业开发以来,直到2012年我国才出现了第一个田园综合体。2016年中央农办领导考察指导了该田园综合体项目,并对这样的模式给予了莫大的认同,次年“田园综合体”一词正式写入中央一号文件,至此,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才得以迅速展开。

2城镇化进程与田园综合体的内在逻辑

2.1城镇化的发展历程及主要目的

中国城镇化进程波澜壮阔,经历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由乡村向城镇、由农民向市民的大转移,这种转移的速度和规模非常惊人。从1978年到2018年期间,中国城镇化率从17.92%上升到59.58%,城镇人口从1.7亿增加到8.3亿,此外,建设用地规模增长了5.2倍。这样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在历史上是空前的。从十九大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出,探索和实现以良好的人居生活、地方文化、社会正义与市民权利为核心的新城镇化道路,实现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是城镇化发展的最终目标。

2.2新常态下乡村发展的内涵与诉求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时代下针对乡村振兴发展的顶层设计,覆盖面广、周期跨度长。现代化的农业产业要构建成为一、二、三产相融合的农业体系,通过互联网+、田园文旅等新产业、新业态让乡村迸发新活力。

2.3田园综合体发展的现实机遇

今天我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一、中央城乡统筹、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二、大都市区资源外溢,向周边小城镇和农村辐射,推动乡村振兴。同时,在中国社会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趋势下,必定会引来一定的离退休人群向周边小城镇和乡村转移,并兴起“第二居所”;三、新时代的影响下传统城乡的定位在逐渐改变,激发部分年轻人返乡创业,为自己的家乡注入新活力。

3田园综合体模式探索: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的“田园小镇”规划

3.1“田园小镇”项目概况

嘉鱼县位于咸宁市北部、武汉市南侧,紧邻武汉江夏区,距离武汉市中心约50公里,是武汉产业外溢承接地。本田园小镇项目位于嘉鱼县最北端,距离嘉鱼县城约30公里,距离咸宁市中心约35公里,是嘉鱼与武汉对接的桥头堡,咸嘉协同发展的新增长极。项目地块现状用地以自然村落、农田和水域为主,农林用地较多,北部村庄呈蝴蝶型布局,南部村庄呈一字型布局,内部基本形成“两纵一横”的路网结构,场地中部规划有一条高速路连接线,直接对接武深高速。

3.2乡村发展的现实机遇

根据《嘉鱼产业新城概念规划》本片区为新城门户区,定义为依托“农田自然基底+休闲文化产业”为主要特色塑造田园风情的城市会客厅,其主要功能为新农产业、农业体验旅游、现代农业、展示贸易以及生活配套。根据产业规划,本片区主要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推动农业产品升级、推广农机应用,打造农业旅游产品,实现一二三产联动,打造六次产业。

嘉鱼县拥有“湖北省绿化模范县”称号,同时,依托其紧邻武汉的重要区位交通优势,近年来一直是湖北省新城和特色小镇的投资热土。因此,我们希望依托自然田园,以现代农业为特色产业,以彰显产业新城形象为目标,打造嘉鱼门户田园小镇,让这里成为嘉鱼文化展示的窗口、菁英艺术创作的天堂、居民乐享生活的港湾。

3.3“田园小镇”的规划措施

3.3.1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

延续乡村传统小街区、紧凑、密集的路网和建筑布局形式,保留乡村特有的空间韵律和独特且宜人的居住氛围,创造多层次的空间体验,满足不同人群对空间的不同需求。因此,采用中式内向型庭院格局组成居住单元,利用现代设计手法改良乡村住宅,打造更适宜中国居住理念的住宅形式,创造舒适宜人的空间尺度。

3.3.2丰富多样的公共空间

项目内拥有丰富的水体资源——河、塘、渠,成为场地的一大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保留和利用水体资源,并打造成为项目公共空间的一大亮点。延续现状水系蓝网交织的布局形式,结合规划将局部的水塘进行整合,作为景观节点打造。同时,对于自然田园资源,根据相关规范和规划,保留不可侵犯的农田用地,对可建设的用地进行整体规划,打造具有乡村特色的绿化景观,如主干路旁种植各式果树,创造全民参与的“可以吃的”小镇,并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层次化、网络化的绿廊空间体系,构建遍地果蔬、满眼皆绿的小镇形象,以及蓝绿交织的田园生态公共空间。

3.3.3步行友善的交通体系

项目处于嘉鱼县产业新城核心区,基于其特殊区位,规划应创造更加便利、舒适、安全、活动丰富、适宜步行的街区路网,促进绿色交通,通过稳静化交通控制车速,注重人行空间,提倡公共交通及慢行系统。公共交通系统,建立基地与咸宁市中心及周边的公共联系,并在地块内部依托合理的500米站点间距布置公交站点,接驳地块内的公共出行。步行系统,构建两大步行网络——商业街区构成的步行廊道和水系构筑的连续步行网络。商业街区构成的步行廊道主要结合商业街区、空间节点的分布,创造活力舒适的商业步行区域。水系构筑的连续步行网络利用规划水系,创造连续滨水休闲步道。自行车系统,结合县域内居住区、大型公共建筑、重要公共节点等分布,布局公共自行车租赁点。整体打造动静相宜、步行友善的交通体系。

3.3.4完善合理的功能布局

以“居住+商业展示+休憩+配套”为核心打造配套齐全的功能业态,以及服务半径合理的配套设施。塑造田园小镇精神地标,完善社区服务和公共文化空间。

4结语

在城镇化发展趋于稳定的今天,城市的发展吸收了工业文明带来的胜利果实,而乡村却不得不承载更多的发展成本。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下,以及逆城市化的影响下,如何发展乡村,使其重新焕发活力,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理念给予我们一条新的发展思路。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Z].2018年1月2日

[2]孙璐崔家荣,生态文明建设视角下乡村复兴路径探索--浙江省玉环县龙溪镇山里村的实证[J],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年

[3]陈鹏,城镇化的转向与乡村振兴的机遇[J],深圳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4]刘晓宇,乡村振兴背景下苏州特色田园乡村规划策略研究[D],苏州科技学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