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2

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

于东游

于东游河南省滑县人民医院儿科(456400)

[摘要]目的总结和探讨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查找分析感染的原因,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儿科院内感染的疾病特点与院内感染发生率相关的因素。结果9682例住院患儿中发生院内感染306例,感染率平均为3.16%。其中上呼吸道感染198例占64.71%,下呼吸道感染38例占12.42%,消化道感染70例占22.88%。院内感染患儿平均住院天数明显增多,且以婴幼儿多见。结论有针对性分类收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改善环境卫生,做好健康卫生宣传及医务人员的管理对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

院内感染,指病人在住院期间获得的感染。在住院期间获得,出院后才发病者也应列入。目前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医院中突出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医疗界的重视和关注。能否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是衡量医疗质量的重要指标。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控制基层医院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了解儿科病房发生院内感染的规律,笔者对我院儿科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儿科出院病人发生的院内感染病例,采取整体回顾性调查的方法,总结和探讨医院内感染的发病相关因素,查找分析感染的原因,以便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达到降低院内感染发病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9682例儿科住院患儿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其中306例患儿发生院内感染。诊断标准:按照2001年版卫生部制定的《院内感染诊断标准》(试行)为诊断依据。

1.2方法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由主管医生对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进行登记作回顾性研究,按易感因素的内容进行填报,分析并探讨更有效的防治措施。

2结果

2.1院内感染的发生率:2008年1月1日至2010年1月1日两年度儿科病房院内感染率分别为3.88%、2.71%,未超过8%,符合卫生部2006年《院内感染管理办法》对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发生院内感染的要求。9682例住院患儿不同年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见表1

表19682例住院患儿不同年龄组院内感染发生率

2.2院内感染部位本组306感染者中,上呼吸道感染198例,下呼吸道感染38例,消化道感染70例。见表2。

表22008年1月1日——2010年1月1日患儿院内感染情况

2.3住院天数院内感染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10.25±1.01天,无院内感染患儿平均住院天数为4.38±1.36天,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

3讨论

我院儿科近两年来医院内感染率平均为3.16%,与国内儿科报道(3.05%~5.13%)[1]大致相同。婴幼儿院内感染发病率最高,这与婴幼儿时期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低下相关。虽然国内报道新生儿时期院内感染亦高达7.6%[2],但我院新生儿发生率平均仅为2.06%,较平均感染率低。主要是我科设单独新生儿室,谢绝陪护及直接探视,医护人员诊治患儿时均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从而大大降低新生儿院内感染率。

院内感染部位最多见于呼吸道感染,主要由于儿科病房陪护、探视多,空气污染严重,通气及空气消毒不足所致。其次是消化道感染,除家人护理不当等因素外,医护人员在检查及治疗患儿过程中,不能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不注意洗手,就容易通过污染的双手而传染给别的患儿。

儿科患儿住院时间短,周转快,出入院多,儿童抵抗力低下,易发生感染[3]。基层医院收治的大多为农村患儿,其中部分为留守儿童,陪护人员文化水平低,对个人卫生条件要求低,没有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也没有干涉患儿吸吮手指或玩具等不良习惯的意识,且玩具不能及时清洗,或相互交换玩具等。儿童相对成人好奇又好动,在病房里到处活动。这些都增加院内感染率。

针对以上原因,我们将采取相对措施。首先,合理安置病房:尽量将同病种患儿安置在同一病房治疗,缩短住院时间;注意基础病治疗,如营养不良、佝偻病、先天性心脏病等患儿,可适当应用免疫增强剂,提高自身抵抗力,减低院内感染率。其次,防止二次感染:消毒物体表面和地面:病房的病床、桌椅、床头柜、门把手、墙壁,地面用250~500mg/l含氯消毒剂擦抹、拖洗,每天一次;常规使用的非一次性医疗器械和设备,一人一用一消毒,消毒剂可以用快速消毒剂。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必要时紫外线每天消毒一次,消毒时做好患儿防护。第三,健康卫生知识宣教:做好患儿及陪护的卫生宣教是减少医院交叉感染的重要手段。因此在病区要求家属不要带患儿串病房,拒绝玩具交换玩耍,教会他们勤洗手,保证患儿及陪护人员的个人卫生,干预患儿不良的卫生习惯,如吸吮手指及玩具,拒绝随地大小便,患儿的玩具及其他个人用品应及时清洗消毒,防止接触感染性疾病的传播,完善探视制度。第四,加强医务人员的管理:据报道,医务人员的手带菌率高达70%[3]。医务人员在医疗护理中,手的微生物污染严重,革兰氏阴性杆菌携带率为20~30%,并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接触污染物后未洗手时带菌率达100%[4]。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发生院内感染占30%[5],是院内交叉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因此医护人员、进修实习生必须遵照《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采取规范的七步洗手方法,诊疗和护理每一位患儿后认真洗手,对于不方便及时洗手的,如查病房时、集体注射时,可用快速消毒剂进行手卫生处理。

总之,有针对性分类收治患儿,避免交叉感染,改善环境卫生,做好健康卫生宣传及医务人员的管理,对减少儿科院内感染的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邹宝兰,何通杰,石瑛.广州儿童医院1993~2000年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5):357-358.

[2]丁田,丁江,梁德玲.小儿科综合病房院内感染的临床分析[J].贵州医学,2002,26(2):182-183.

[3]汪洪.呼吸机相关肺炎研究现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07,4(1):84.

[4]李六亿.APIC简介[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3):297.

[5]牛秀成,张素德,周素琴,等.医务人员洗手技术与手再污染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1998,8(2):88.

作者简介:于东游儿科副主任医师儿科主任联系电话:手机:13937271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