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周围性面瘫的中医护理体会

张训练

张训练(四川省彭州市中医医院四川彭州611930)

【中图分类号】R248.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0335-02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护理(情志护理、生活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康复指导等)对周围性面瘫患者护理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我2010-2011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37例,在常规治疗下合理运用中医护理,回顾性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3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3天,痊愈15例,显效120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11%,总有效率100%。结论正确运用中医护理对提高周围性面瘫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中医护理体会

周围性面瘫是指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又称贝耳麻痹,是指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任何年龄均可发病,男性略多。通常急性起病,于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眼裂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周围性面瘫属于我科常见病种,本文就中医护理在周围性面瘫的治疗过程中有重要作用作出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0年~2011年我科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137例,其中男性77例,女性60例,平均年龄为41岁,病程2-35天。诊断标准参考《针灸治疗学》[1]中面瘫和《临床神经病学》[2]面神经炎的有关内容制定。①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一侧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皱眉、蹙额,眼睑闭合不全或闭合无力,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另一侧,进食时食物停留在齿颊间;②或有流泪不适、耳部及乳突部疼痛、舌前部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外耳道或鼓膜疱疹、泪液分泌减少和面部出汗障碍等;③排除格林-巴利综合症、肿瘤、外伤、腮腺炎、颌后化脓性淋巴腺炎、颅底脑膜炎等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1.2临床中医护理

1.2.1情志护理患者大多突然起病,难免会有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不仅容貌形象改变而羞于见人,同时饮食、语言障碍,导致患者心情紧张,担心难以治愈及留后遗症。因此,应根据患者不同的情志特征,耐心细致地给患者做好解释和安慰疏导工作,让患者讲出心中的疑虑或(和)恐惧,使其情志舒畅,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接受治疗和护理。护士要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关爱患者,对面瘫患者认真负责,做到反复解释、反复疏导,及时帮助患者解决问题,与患者建立一种和谐互信的护患关系,使其能正确对待疾病,坚强面对人生。

1.2.2生活起居护理嘱患者多休息、减少外出,勿用冷水洗脸,并注意患侧面部及耳周的保暖,避免受凉吹风及感冒,外出戴口罩。不能闭眼者使用眼罩、眼膏或眼药水。

1.2.3饮食护理患者面神经麻痹致咀嚼不便,进食量减少,可造成患者潜在的营养失调,故应加强饮食调护,从少量食物开始,让患者逐渐掌握进食的步骤。指导患者将食物放在健侧舌后方,细嚼慢咽,少量多餐,以满足机体需要,根据患者的体质,合理调配饮食,根据病情给予半流质或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多食高热量、高蛋白、富含维生素、易消化饮食,禁烟、酒,忌辛辣,滋腻及粗糙食物。进食后做好口腔护理,如漱口,清洁口腔,防止口腔溃疡的发生。

根据疾病的辩证分型给予病人辩证施膳,风寒外袭型饮食可选用辛温解表、祛风散寒、活血通络的食物,如防风粥、川芎白芷鱼头;风热侵袭型饮食可选用疏风清热、辛凉解表的食物,如茅根竹蔗水,或取薄荷粉30克、白糖火炼稠服用;痰瘀阻络型饮食以清热化痰食物为主,如荸荠、罗汉果、白萝卜炖水饮服;气虚血瘀型饮食可选用补益气血的食物,如糯米、甲鱼、牛肉、羊肉、党参黄芪煲瘦肉、大枣粥等。

1.2.4用药护理护士应指导患者正确服药,中药汤剂一般每日一剂,除补益类药物于饭前空腹服用,其余则进食后半小时服用。注意服药的温度,寒证和补益药宜热服,其余可温服。服药后注意观察效果及反应。

1.2.5针灸周围性面神经炎的针灸选穴主要以局部取穴、循经取穴和辩证取穴为特点,选取手、足阳明经经穴和手太阴肺经经穴为主。

根据建国以来针灸治疗面瘫现代临床研究文献的评价,得出使用频率最高的穴位,排名前七位的依次为:地仓、颊车、合谷、阳白、下关、四白、翳风。首先在局部取地仓、颊车、阳白、下关、太阳、颧髎、翳风穴,以更好的调整经筋。再取合谷为四总穴之一,善治口面之疾,能祛除阳明、太阳经络之邪气。在恢复期,由于病邪的深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故在治疗过程中,补虚一直贯穿始终,故针刺双侧足三里,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可补益气血,濡养经筋。配穴是据“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的取穴原则局部取穴,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口禾髎,抬眉困难加攒竹,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1.2.6灸法灸法能达到温通筋脉、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灸法治疗时以患侧(鱼腰、阳白、四白、迎香、颊车、下关)穴位为主,以皮肤潮红为度。再灸红双侧耳后部(翳风、风池穴),用雀啄法,以皮肤潮红为度,若能出现耳后部的热气往面部传导,面部感觉发热则疗效更佳。灸疗操作时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容易烫伤患者的面部,因此灸疗时护理人员应注意:①施灸时要注意思想集中,不能分散精力,以免艾条移动,不在穴位上;②体位在舒适、自然、穴位要准确,每个穴位灸5min;③施灸过程中要随时询问病人对温度的感受,以病人感觉舒适局部皮肤轻微红晕为度,对于皮肤感觉迟钝者和小儿,艾条距离穴位要稍远一些,做到既不烫伤皮肤,又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施灸时要及时除艾灰,避免艾灰脱落烫伤患者。施灸完毕30min内,避免外出或迎风受寒而加重病情。

1.2.7康复指导指导患者进行自我按摩:急性期在颊车、地仓、颧髎、阳白、太阳、翳风、瞳子髎、承浆、完骨处揉按;用手搓额部、眼部、面颊。2次/日,每次15分钟。恢复期同法进行自我按摩2次/日,每次20分钟。一般以患侧为主,健侧为辅,先患侧,后健侧。每天咀嚼口香糖3~5次,每次15~30min,避免咀嚼过度导致咀嚼肌疲劳。教会患者对镜子做皱眉、闭眼、露齿、鼓腮、吹口哨等面肌功能锻炼。

2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痊愈:面瘫症状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肌肉功能基本恢复;有效:症状和体征有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未恢复;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

3结果与体会

本组137例患者,平均住院日13天,痊愈15例,显效120例,有效2例,无效0例,治愈率11%,总有效率100%。周围性面瘫患者因病变发生在面部,与其它疾病相比具有特殊性,不只需要常规的护理,还需有中医护理措施。及时正确的中医护理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重要措施,面瘫患者病程长,恢复慢,易致心理负担重,通过反复疏导患者,使其建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在治疗期间注重起居及饮食调护,进行康复指导,配合传统的中医技术针刺和灸法,对提高治愈率和减少后遗症有重要意义。我科采用上述护理措施有效的加速局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促进周围性面瘫的康复,缩短了患者的住院日,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参考文献

[1]王启才主编.针灸治疗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69.

[2]黄如训,梁秀林,刘焯霖.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