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有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1

读新版《初中数学课程标准》有感

赵海荣

赵海荣河北省唐山市第九中学063500

摘要:《新课程标准》要求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本文就如何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教师又该怎么解决这种“不同发展”阐述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差异发展层次布置主体地位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课程的基本定位是: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那么应该怎么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发展”呢?教师又应该怎么解决这种不同发展呢?

数学课堂教学中,把面向全体学生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立足点,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精神出发,数学练习的设计必须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满足差异发展,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个性得到张扬,不同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展示,让不同层次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功。

下面,我列举几个范例。

一、绝对值概念的引入

课本中并没有直接给出绝对值的定义,而是给了生活中的实例,我稍加改动:一只蚂蚁在数轴上爬行,它分别在点A、B、C、D、E、F处找到了食物,请你在数轴上标明这几个点的位置,并说明这几个点到原点的距离各是多少个单位长度。

A、6B、-6C、1.5D、-8E、0F、2

让学生们分小组去完成,结果学生们都挺有兴趣,小学底子挺薄的张浩博最先标完,虽然标错了一个。我想这节课他肯定听得很认真。后来我让他读出绝对值的定义。

二、反比例函数图象性质的探寻

给出已知点(2,y1)(1,y2)(-1,y3)(-2,y4)都在反比例函数的图象y=上,比较y1、y2、y3、y4的大小。我还让学生分组讨论:一组的讨论分别求出这几个y的值,从而得出它们的大小关系y3<y4<y1<y2(让学生记得最基本的方法);二组的讨论利用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来比较:y随着x的增大而减小,又2>1>-1>-2,所以y1<y2<y3<y4(这种方法太武断)。由于两种方法结果不同,学生陷入迷茫,找不出问题的症结。教师顺势提醒学生函数的图象就是研究函数的工具,咱们怎么能忘了它呢?学生争着抢着去画函数y=的草图,原来这四个点并没有在图像的同一分支上,反比例函数图象是两支曲线,是不连续的,而反比例函数的增减性是说同一象限内的变化特点。所以研究增减性时,一定要画图象,先看所给点是否在同一象限内,然后再比较函数值的大小(这是巧法,提高能力的方法)。

以上两个例子是授课中不同层次的调动,这样的设计给各层次学生学习新知的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使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学习兴趣。另外,还有课下练习的分层布置。

传统的数学练习设计为了讲究答案的唯一性造成了形式的单一性,虽然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批改,但同时这样的练习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对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没有帮助。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程式化,解决问题单一化,没有半点创新意识。因此,课堂练习一定要注重练习形式的分层布置。

例如: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时,方程组的两种解法——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基础好的同学留难度大点的方程组,另外加上课后的“综合运用”和“拓展探究”题。而基础差的同学留简单点的方程组。还有学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时,设计一张小卷子,其中精选一两道不等式性质的客观题,两道解不等式(1)10+4(x-4)≤2(x-1);(2),再分别精选一道不等式应用题和一道不等式组应用题,这样就可以把一章知识都复习了。有时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也要反复温习学过的知识,把一个学期中每章难点分散,通过反复练习来巩固。如在学习七年级下册时,学生刚开始接触几何说理题,很难掌握,所以在每天的作业中可以设计一道几何说理题,让学生在平时点滴的学习中去突破重难点。学习统计时,可以布置生活型的作业,让学生们回家收集一周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再统一整理;对一部分练习进行分层设计,可以设置适度的障碍,或将练习进一步深化、拓展,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并给予学生意志与情感的鼓励,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品尝成功的喜悦,激发出潜在的意志力量,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和进一步追求成功的信心。

在考评时,我给每个学生制定了自己的标准,根据学生的学习数学的能力,每人达标的分数不一样,有95分达标的,有90分的,有80分……还有40分达标的,单元测验时只要达到了自己的标准后,就有奖。我们班还有同学自己申请把自己的标准提高的,这样,只要努努力,都可以拿到奖了。学生不但没有怨言,反而乐在其中,以自己的达标分高而自豪。

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希望达到的目标是每个学生都达到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