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皮肤护理对动态心电图伪差及皮肤不适反应的影响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强化皮肤护理对动态心电图伪差及皮肤不适反应的影响

李静

李静

河南省军区直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摘要:目的:探究强化皮肤护理对动态心电图伪差及皮肤不适反应的影响。方法:将508例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次25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知识宣传,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强化皮肤护理,两组分别在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之后观察皮肤异常情况和伪差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皮肤异常情况发生率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伪差发生率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强化皮肤护理能有效减少动态心电图伪差和降低皮肤异常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皮肤护理;动态心电图;伪差;皮肤不适

动态心电图因具有便于随身携带,使用方便、灵活、无创等特点,在临床上被广泛使用,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实用、安全、高效、准确、可重复性强等特点,为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外界干扰会导致动态心电图的伪差,患者因素,操作不当等因素干扰可能导致诊断失误[1]。为减少动态心电图伪差和皮肤不适的发生,提高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我院对254例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效果显著,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3-9月于我院接受动态心电图检查的508例患者,其中男285例,女223例,均为各类型心律失常。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54例。观察组患者中,男144例,女110例,平均年龄(43.22±5.77)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41例,女113例,平均年龄(44.15±6.01)岁。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动态心电图检测24个小时,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1)操作的基本步骤:两组患者均在我院心电图室,采用北京比顿DMS-4型动态心电图仪,由医护人员在患者胸前常规位置黏贴10枚电极片进行检查。(2)医护人员的培训:针对临床医护人员对动态心电图检查知识的匮乏,对相关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统一的知识和技能培训。(3)两组相同的干预措施:在做动态心电图检查的前一晚,对患者进行局部的皮肤准备。在黏贴电极片前用95%酒精对局部皮肤进行擦拭。在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前对患者进行相关知识的宣导工作,并让患者家属阅读注意事项教育处方。检查后的皮肤护理:移除动态心电图仪之后观察并询问患者局部皮肤是否有发红,瘙痒等症状。采用炉甘石洗剂或者爽身粉对局部皮肤发红患者进行涂抹和擦拭[2];如有水疱,用硼酸软膏涂擦;如有破裂,局部采用百多邦软膏涂抹。避免患者搔抓和使用刺激性药物进行局部的擦拭。(4)观察组干预措施:患者在做动态心电图检查前一天需洗澡,去除皮肤上多余的油脂,以利于电极片与皮肤更好的贴合[3]。患者在做动态心电图检查期间需穿较为宽松的棉质衣物,避免紧身化纤衣物引起的出汗和静,从而影响电极片与局部皮肤的贴合以及静电导致的干扰。剃毛和局部皮肤粗糙患者,采用消毒过的细砂纸片多方向擦拭皮肤数次,或使用带小磨砂片的电极片轻擦局部皮肤,减少皮肤的阻抗,使电极片与局部皮肤更好的贴合[4]。

1.3观察指标对动态心电图伪差的5大表现和局部皮肤发红、红疹等情况进项临床观察和分析。动态心电图伪差的5大表现为:基线漂移、肌电干扰、伪心率失常、伪ST-T和记录中断。当患者局部皮肤出现发红的同时也发生红疹,则记录为红疹。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经动态心电图检查后,对两组患者皮肤异常情况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观察组的总发生率为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总发生率1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强化皮肤护理可有效减少动态心电图对皮肤造成不适的发生。见表1。

3讨论

动态心电图检查是临床诊断心血管疾病常用方法之一,相关医护人员以及科室缺乏反对动态心电图检查的重视,只对患者进行相关的知识教育,或只是发单知识宣教单进行教育。由于动态心电图检查的人数的日益增加,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发生率也随之上升,尤其在做动态心电图期间,患者需要持续佩戴电极片24个小时,局部皮肤问题也随之发生。

由表1和表2可见:进行强化皮肤干预后,观察组皮肤异常情况的总发生率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动态心电图伪差总发生率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本次研究采用对局部皮肤进行强化护理的干预措施,通过沐浴以及细砂纸片或是带磨砂纸片的电极片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去除多余油脂,降低局部皮肤的粗糙度,从而使电极片与皮肤更好的贴合,有效减少皮肤异常的发生情况,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发生。此外,相关的知识教育对于减少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发生也有显著效果。在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之前,对相关医护人员进行专业统一的知识培训,使之对该检查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在检查前对患者进行更细致的宣导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更好的注意日常生活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从而有效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的发生率以及减少因检查导致的局部皮肤不适等问题[5]。

经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皮肤异常情况发生率8.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动态心电图伪差发生率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6.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与周艳萍等人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6]。

综上所述,强化皮肤护理能有效减少动态心电图伪差,同时能有效降低皮肤异常情况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红.动态心电图窦性心律震荡在冠心病高危患者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2):207-209.

[2]朝艳玲,曾辉,王宏川,等.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的护理干预[J]全科护理,2013,11(19):1739.

[3]余剑敏.动态心电图检查中电极致皮肤不适的探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62-63.

[4]蔡林,尤明丽.动态心电图的伪差、误判与防范措施[J]中国保健营养,2013,23(1):134.

[5]郑敏.动态心电图检查中个体化健康指导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3,26(12):113.

[6]周艳萍,吴丽萍,郑名芳.强化皮肤护理在降低动态心电图伪差和皮肤不适反应中的作用[J]护理学报,2012,19(08):68-69.

作者简介:李静,性别:女,出生日期:1982.12.5,民族:汉,学历:专科,籍贯:河南郑州,研究方向:心电图,职称:主管护师,工作单位:河南省军区直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