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6-16
/ 2

浅谈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王鹤

吉林江城中学王鹤

【摘要】在数学课堂中要想有效的实施课堂教育教学,就需要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创造性思维又是重要的数学思维品质,因此在数学教学中,不但要重视知识的建构过程,促成情感体验,而且要通过对问题的精心设计,创设一定的思维情感,巧设悬念,使学生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以此来启迪学生的创造思维,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发现结论,并及时地进行反思性的思考,进而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目的。

【关键词】数学创造性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182.2【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6-0064-01

创造性思维在数学中应用广泛,初中学生正好处于这种最富创造力思维的阶段,新的知识对于他们而言都存在很大的内在潜因,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教学中,发展思维能力是培养能力的核心。”随着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的重要。为此,我做了一些粗线的探索,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如下几个方面阐述对这一理念的理解。

一、数学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数学创造性思维从属于创造性思维,它既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又是数学中发散与收敛思维的辩证统一,它是创造性思维于数学中的体现;数学创造性思维也直接从属于数学思维,它是人脑和数学对象相互作用并按一般思维规律认识数学规律的过程,是数学思维中最积极、最有价值的一中形式,数学创造性思维不同于一般的数学思维之处在于它发挥了人脑的整体工作特点和下意识活动能力,发挥了数学中形象思维,灵魂思维,审美的作用,因而能按最优化的数学方法和思路,不拘泥于原有理论的限制和具体内容的细节,完整的把握数与形有关知识的联系,实现认识过程的飞跃,从而达到数学创造的完成。

二、数学创造思维的基本特征

1、数学的发明是在形式,结构上的为数学美所控制的选择。

在数学的领域中,发现或发明都是以新的组合方式进行的,发明创造就是发现各种形式的组合,并且选择那些有用的组合加以保留利用,排除那些无目的组合。所以,发明就是选择,而选择是被科学的美感所控制的。

2、数学的创造是思维自由想象基础上的构造。

数学创造性思维需要想象,想象提供理想化的方法,理想化的思想方法使研究对象极大的简化和纯化。数学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思维的自由穿凿物与想象物,它以逻辑上无矛盾为必要条件。因此,没有一种心理技能比想象更加自我深化,更能深入对象内在的本质。想象能使人开拓新的思路,开创新的探索方向和研究领域,提出新的假设和理论。想象与构造是基于深刻逻辑分析基础上的高度综合。想象推动创造,创造得益于想象。

3、数学的发现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综合。

数学规律的发现既要靠直觉思维,想象思维,也要靠逻辑思维。既要靠发散思维也要靠收敛思维。数学推理既有归纳推理,也有演绎推理。一般由合情推理得猜想,靠逻辑推理来证明。

三、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途径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创造力既是新课标对教学过程提出的要求,也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数学学习不仅意味若掌握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而且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的一中“再创造”过程。如何在数额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巧设悬念,提高学习兴趣。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时代对我们教育提出的要求,数学教学中所研究的创造思维,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新颖独到的一种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事物,提示新规律,创造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等思维过程。尽管这种思维结果通常并不是首次发现或前所未有的,但一定是思维主体自身的首次发现或超常规的思考。

2、运用变式,拓展发散思维。

“一题多变,变中有序。一方面可以从变中创设争论的气氛,激发辨析的情境,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活化状态,让他们兴趣满怀地参与数学实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把学过的分散,单一的知识导向结构化,系统化和规律化发展。”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题目的条件或结论的适当改变得出新题目,在题目的演变中使学生时刻处于一种愉快的探索知识的状态中,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拓展思维的深广度。

3、讲究解题策略,培养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数学解题策略作为一种策略性数学知识信息,其在解题者认知结构中的储备状况,事实上不仅决定着数学问题能否被解决,同时也是影响数学问题能否被创造性解决的重要因素。这是因为,尽管对于一个具体数学问题采用不同的解题策略可能均能获解,但往往由于体现出的智慧程度不同,从而反映了解题者不同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4、抽象问题趣味化,激发数学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乏趣味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认真思考,使数学的抽象定义,枯燥的公式变为生动有趣的问题,通过趣味化抽象的数学问题,激发数学创造性思维。

总之,数学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的最佳途径,作为教师应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努力把握知识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结合点,积极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主动发展他们的创造性素质,面对新课程的挑战,我们要努力营造和谐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给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知识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落实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具体环节中,从而达到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参考文献】

1、陆书环、傅海伦,数学教学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28-130

2、何克抗,创造性思维论——DC模型的建构与论证,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7-20

3、张晓斌,创设问题情境唤起学生的创新思维【J】数学通报20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