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循环缺血60例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3-13
/ 2

后循环缺血60例临床分析

王俊华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人民医院云南曲靖655000)

【摘要】目的:探讨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及预后。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60患者进行头颅MRI、MRA、血压、血脂、血糖等多项检查,分析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以及预后等情况。结果: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49例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41例患者有后循环范围内大小不同的梗死病灶,19例患者仅表现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其中6例有后循环系统阵发性发作TIA表现,未发现影像学异常病灶;在这些患者中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眩晕、肢体轻瘫、麻木、行走不稳、轻度构音障碍及吞咽困难等情况,危险因素多表现为年龄较大、高脂血症、颈动脉不同程度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等。结论:后循环缺血患者要及时通过头颅MRI、MRA、颈动脉B超等方法进行检测确诊,并采取有效措施及早治疗,争取最佳治疗时机。

【关键词】后循环缺血;危险因素;临床表现

【中图分类号】R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176-02

后循环缺血作为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后循环缺血约占缺血性脑卒中的10%~20%,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因此,全面细致的掌握后循环缺血的临床表现,对于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作用。现通过对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的临床观察,就后循环缺血的危险因素、临床表现、血管病特点及预后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共收治1242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我国后循环缺血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选择60例首次发生后循环缺血的患者,根据其病历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32例,女28例,年龄在33~82岁之间,平均(62.5±7.8)岁。

1.2研究方法

安排60例患者进行血压、血糖、血脂检查,对其血压、血糖、血脂情况进行诊断。高血压诊断标准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非同一天测量血压,连续两次测量的平均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并且正在服用降压药,即可诊断为高血压。糖尿病诊断按照《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目前正在服用降糖药物治疗,同时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h血浆葡萄糖(2hPG)≥11.1mmol/L,或空腹血糖FPG≥7.0mmol/L,即可确诊为糖尿病。血脂异常参照《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进行诊断,主要标准有总胆固醇≥5.18mmol/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37mmol/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1.04mmol/L,甘油三酯≥1.70mmol/L,在以上范围内即可确诊为血脂异常。鉴于颈动脉彩超只能完成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起始部的检查,不能对椎基底动脉进行有效探查,故针对后循环系统采用西门子1.5T磁共振平扫+弥散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重建血管MRA功能成像,结合颈动脉B超检查颈内动脉、颈外动脉观察血管病变情况,主要的标准有血管狭窄率=(1-病变部位最窄直径/狭窄远端政策动脉管径)×100%,椎动脉管径≤2.0mm。

2.结果

在6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中,通过磁共振扫描MRA血管成像、颈动脉B超检查发现,49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血管狭窄,其中椎动脉狭窄26例,基地动脉狭窄12例,大脑后动脉狭窄11例,通过头颅MRI检查,其中41例患者大小不一梗死病灶。其中有基础血压偏低、心房纤颤3例;入院后,根据患者的病情采取针对性的规范治疗,入院7d后对患者进行NIHSS残障及mRS预后评估,其中严重残疾7例,死亡2例,预后良好32例,预后不良28例。

2.1危险因素

通过对患者基本情况的调查了解,发现年龄、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情况与后循环缺血具有相关性,而性别与后循环缺血无相关性,具体如表1所示。

2.2临床症状

在60例患者中,全部患者出现头晕、眩晕、恶心的症状,其中有38例患者出现肢体或者出现头面部麻木、肢体无力等症状;42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或不同类型眼球震颤,肢体偏瘫12例,步态不稳或者肢体共济失调36例;跌倒发作10例,轻-中度构音或者吞咽障碍26例,不同程度复视、视物模糊、视野缺损、偏盲16例等等,极少数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视幻觉改变,这些都是后循环缺血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在所有例患者中,单区血管病变患者的预后较好,多区损伤则预后不良。

3.结果

后循环缺血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生命健康。在临床中,后循环缺血患者多表现为眩晕、头晕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常见的临床特点包括眼球运动障碍、肢体瘫痪、感觉异常、步态或肢体共济失调、构音或吞咽障碍、跌倒发作、偏盲等。因后循环缺血患者的肢体症状不像前循环缺血明显,常被患者及家属忽视,耽误治疗时机,引发严重后果。

本研究通过头颅MRI、MRA对6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发现,颅外血管以及椎动脉及颈内动脉起始段是病变多发部位。而且通过对60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分析研究,其中头颅MRI、MRA快速、便捷、无创伤的检查,能够直接清楚的观察大动脉血管的狭窄、闭塞、扭曲情况,能够为介入治疗提供临床资料和参考。通过检查尽早的发现责任血管病变,则能够提前采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后循环缺血的致残率和致死率。

在治疗方式上,针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目前国内临床上一般采用药物治疗、血管内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式。药物治疗一般采用减少危险因素、控制基础疾病,扩容、抗血小板集聚、调脂、稳定斑块、选择性扩血管、护脑、适度镇静及对症、支持治疗溶栓的药物,通过药物溶解血栓因子,演出凝血时间,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环,达到疏通血管的目的。血管内治疗一般是对症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支架置入术或者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这种治疗方法都是扩张血管,改变动脉狭窄状况;手术治疗则是针对脑卒中或者后循环血流动力严重不足的患者进行的,一般药物治疗和血管内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可选择手术治疗;本病例研究;均采取药物治疗及部分病例在控制病情、症状平稳后转专科医院进一步介入诊疗;结合相关诊疗均由较好临床转归及疗效。

综上所述,针对后循环缺血患者出现相应症状就要在控制危险因素、控制基础疾病及合并症的基础上、注重预防并及早检查,并根据病情有针对性的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诊疗效率。

【参考文献】

[1]张文杰.44例急性期轻中度后循环缺血的临床分析[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3,25(3):289-291.

[2]刘涛,陈冬梅,叶秋燕等.高压氧疗法对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5,21(12):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