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4-14
/ 2

浅谈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张新伟

张新伟

(解放军第三〇二医院100039)【摘要】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其目的是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甚至完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近年来,传染病呈现难预防、难控制和易复发的特点,许多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而旧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本文介绍了一些传染病的特点,以及防治与控制方法,以期对相关研究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染病;流行特点;预防与控制【中图分类号】R18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80-02

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感染人体后产生的具有传染性,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造成流行的疾病。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其目的是降低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甚至完全控制和消灭传染病。近年来,传染病呈现难预防、难控制和易复发的特点,许多新的传染病不断出现,而旧的传染病又死灰复燃。有报道显示,我国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人数达一亿之多,约占世界感染人数的1/3[1];结核菌的感染人数更是多达4亿;截止到2010年我国艾滋病患者达上千万。可见,多年来一直困扰着人类健康的传染病呈现难预防、难控制的态势。另外,一些新的传染病又不断出现,如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疯牛病等。这些新传染病的出现向我们提出新的挑战,同时也预示着我们需要对传染病进行重新审视,只有对传染病的病原、影响病原传播的因素以及如何预防和控制传播等有更深入的认识,才能使传染病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控制。

1传染病的特点和流行病学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复发性和突发性等特点。某些传染病不仅发生在人和人之间,还存在于人和动物之间,称为人畜共患病。此类传染病通常呈现不易预测、传染性强和突发性的特点,因此较一般性传染病难以控制和预防。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包括呼吸道传播、接触传播、肠道传播、虫媒、体液和血液传播。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和传播范围广是目前传染病的新特点。另外,病原体的多样性以及变异毒株的出现为传染病的早期预防和诊断带来困难。目前已知的病原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衣原体,不同的病原存在不同的传播特点,通常以病毒性传染病居多,且毒株的变异特点较为突出。

2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

2.1生物因素:病原微生物为了适应新的生态和生存环境而发生变异。生态环境和气候的改变使病原微生物发生变异,导致病原微生物的毒性和致病特点改变。另外,某些传染病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共同感染的特点,对不同病原微生物之间存在易感性。

2.2自然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的变化和农业生态的改变。气候的变化通常会影响传染病的流行[2]。气候环境的改变使病原微生物适应更加恶劣的外界环境,使得病原微生物的生存能力增强,助长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另外,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如植被和森林的退减使洪涝灾害等频发,为病原微生物的大范围传播创造条件。

2.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抗生素的滥用、人口数量和流动的增加、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抗生素的滥用导致耐药菌株增加,使流行性增强;人口的增长和流动的加快增加了人群对病原的易感性和传播速度;输血、吸毒等社会行为助长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3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3.1传染病的预防

3.1.1加强卫生健康教育,提高公民防护意识:通过开展传染病的健康知识讲座,加大公民对传染病的认识和宣传,提高群众的自我保健和防护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使公民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和应对传染病所应采取的措施。

3.1.2消除传染源和阻断传播媒介:对于一些存在传染病流行隐患的场所或地区,应加强卫生管理。如保证交通、娱乐场所的消毒、灭虫等工作的定期开展;搞好食品和环境卫生;对农田、河流等传染源的消除。控制和消灭传播传染病的动物以及病媒生物,对传染病的早期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3.1.3加强和完善疾病预防和控制体系建设:强化疫情监测力度,确保监测信息的及时、准确和完整。建设生物监测试验室,扩大监测范围和提高监测水平。增加疫情监测设备的投入,保证监测的快速和有效。不断发展基层卫生事业,健全免疫接种机制,消除易发人群抵抗传染病的薄弱因素。

3.2传染病的控制

3.2.1对传染源实行严格管理: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要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和早治疗,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环节,可以控制传染源向外界扩散病原体,降低传染病的危害。对于与传染病人或传染原密切接触者要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做应急接种、药物预防、医学观察和检验。防止其成为传染源[3]。

3.2.2切断传播途径:为控制传染病的大范围流行,应及时有效的切断其传播途径。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对于公共娱乐、交通等场所实行严格管理,限制人群密度和流动;②对疫区的食品、水源和相关物品实行封存,必要情况下进行销毁;③是人畜共患传染病的,要对一定范围内的畜禽进行扑杀或销毁。只有采取综合、快速、有效的手段来切断传播途径,才能使传染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3.2.3保护易感人群:易感人群应注重饮食卫生和加强身体锻炼,从根本上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对防护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十分重要。当传染病疫情爆发以后,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疫情扩大和蔓延的有效措施,人体接种疫苗、菌苗或类毒素之后,可提高易感人群的主动或被动特异性免疫力[4],使机体抵抗特异性病原的能力提高。

总之,传染病是一种易突发、难预防、难控制的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和社会的稳定及公共安全。在新时期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疫病的严重程度不断增加,给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带来严峻的挑战。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防止新发传染病的输入与输出也是防疫的重要工作。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使人类发现和确认传染病及其病原体的能力大大提高。特别是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许多依靠传统微生物学技术不能发现和确认的病原体成为可能。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公民自我防护意识,提高医疗科研水平是与疫病长期斗争的原则。只有在疫情发生后采取快速、有效的防疫措施才能控制和消灭传染病,使危害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杨成旺.2007预防医学新进展[M].呼和浩特:内蒙古自治区继续医学教育委员会,2007:114.

[2]张速成,孙良.影响传染病流行的因素探讨[J].医药产业资讯.2006,3(15):111-112.

[3]王铁战.论传染病的预防及控制[J].医学动物防治.2006,22(7):488-489.

[4]陈秀娟.浅谈传染病的预防[J].中国医疗前沿.2009,1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