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7-17
/ 3

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区协调发展模式探讨

皮燕

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

进人21世纪,面对着现代旅游业的经济升温与冲击,城缘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保护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如何协调这种矛盾,建设既与城市总体环境相融,又充分满足游人需求的高质量城缘风景名胜区,是长期以来各方面专家、学者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主要探讨的问题。例如鼎湖山景区,在北回归线附近三分之二的陆地为沙漠或半沙漠的情况下,鼎湖山却为湿润的森林地带,被誉为“北回归线附近的绿色明珠”、“回归荒漠上的绿洲”,为我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MAB生物圈网络。随着生态旅游的发展,对于鼎湖山生态旅游的合理开发规划已经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重要性;保护区建设;现状及分析

一、鼎湖山景区概述

1.1地理位置

鼎湖山景区位于肇庆市鼎湖区,南临西江,地处北回归线附近,东距广州市约80公里。与相距18公里的七星岩景区,取七星岩之“星”与鼎湖山之“湖”,合称为星湖风景名胜区。面积约11.33平方公里。

1.2鼎湖山景区对星湖风景区的重要性

鼎湖山景区是我国早期建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长着高等植物2500余种,约占广东省植物总数的四分之一。鼎湖山有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活的自然博物馆”之称。1980年鼎湖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并设立国际森林生态定位研究站。鼎湖山景区是星湖风景名胜区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鼎湖山景区对城市的重要性

鼎湖山景区是城市结构中的重要地位和城市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

鼎湖山景区自建立一日起,就成为肇庆乃至广东、广西的重要风景名胜区,受到了各界的一致好评。成为肇庆市旅游的支柱景区,也是市民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佳地。

风景区座落在城市中心区,是市内“山、湖、城、江”并存的自然基础,是传统城市(端州)和新城(鼎湖区)山水人文景观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市民最为重要的休闲场所,登山已成为肇庆市民喜爱的健身运动。

二、鼎湖山景区保护与开发的现状及分析

2.1鼎湖山资源保护现状及分析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保护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珍惜动植物为保护核心。鼎湖山景区实行分区保护,保护区化分四级。详细如下表

主要保护措施:特级保护区(核心区)除经批准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外,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严禁开发任何游览项目;一级保护区严格保护其自然和历史风貌除开辟建设供游览、观赏、休息及安全所需的步行道、建筑物及维护设施外,不得增加任何建筑物;二级保护区提供游览或开发的区域,可修建园林建筑和服务设施,但必须经技术审查;三级保护区因地制宜力求绿化隐蔽,不得破坏生态,污染环境,绿化好进山道路组织好旅游交通。

由于管理部门制定了着实有效的保护措施,加以地方政府,社会各界,当地居民,及游览游客对保护工作的大力支持,使得鼎湖山自然保护区自建立40多年来,生态系统,各类珍贵动植物资源仍保存完好,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的程度。目前,鼎湖山景区的保护手段较单一死板,以减少开发旅游面积严禁游人进入为主,达不到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双赢的效果。

2.2鼎湖山旅游开发现状及分析

目前鼎湖山旅游开发面积较小,开发力度不强。较为成熟的游览线路是鼎湖山牌坊入口到宝鼎园,主要景点有天溪谷、庆云寺、森林氧吧、宝鼎园等,发展森林观光旅游,宗教旅游活动。“森林氧吧:开发以空气负离子为主的森林环境资源,推出以休闲保健、疗养康体为内容的“品氧谷”养生保健生态旅游产品。它是旅游产品绿色开发成功案例,利用原有的旅游资源,赋予不同的心理感受,既有利于健康,又有利于唤起人们的环境意识。“宝鼎园”开展文化旅游知识性强、品味高的,“庆云寺”开展宗教旅游。鼎湖山景区旅游商品极具特色,既增加了旅游收入,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地方性、纪念性、实用性,但艺术性方面仍可加强。

总体来说鼎湖山景区旅游开发形成了”山幽、林绿、水碧、气清、景美”五大特色,成为广东颇有影响的旅游地,吸引了大量珠三角、港澳游客。旅游开发坚持资源特色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以发展生态旅游为核心,突出教育功能和保健功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些方面鼎湖山景区很成功,但景区内旅游项目设置偏重游览观光,缺乏体验参与式项目,而且少数旅游项目缺乏科学论证,如上山公路的开发。

三、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功能、及异同

3.1风景名胜区的定义、功能

3.1.1风景名胜区的定义:是指具有观赏、文化或者科学价值,自然景观、人文景观比较集中,环境优美,可供人们游览或者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区域

3.1.2风景名胜区的功能:

①保护风景名胜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

②供人游览,开展娱乐活动。

③发挥美学价值,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④供人们特别是科技工作者开展科学研究活动。

⑤提供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良好园地。

-------来源与《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

3.2自然保护区的定义、功能

3.2.1自然保护区的定义: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3.2.2自然保护区的功能:

①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

②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

③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

④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

⑤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

⑥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来源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

3.3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的异同

3.3.1两者共同点

两者都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为前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同时满足人们游赏、休憩、科教等需求,从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2两者差异性

①监管部门:风景名胜区属于建设部管;自然保护区属于环保总局管。

②旅游开发:风景名胜区是人文的与自然的都有的区域,在保护人文与自然的前提条件下,旅游产品布局是遍地开发、因地制宜;自然保护区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开展资源的利用,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且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旅游产品的空间布局严格遵循“同心圆”的布局模式,严格来说,不介入核心区,分布在试验区和外围区域

③功能侧重点:风景名胜区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人文景区,满足人们游览、休息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等需求;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生物遗传资源和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主,另外还具备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生态旅游的功能。

四、风景名胜区与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方向

风景名胜区——永续利用、走向保护

自然保护区——立足保护、适度开发

两者的建设方向都是以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为特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负面影响为直接目的,最终目标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是对生态资源的保护,强调环境的美化与优化,协调人地关系与人际关系;在保护和开发关系处理上,坚持保护是开发的根本前提,保护与开发融为一体。

五、案例分析——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四川王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绵阳?平武县境内,总面积322.97平方公里。它是全国建立最早的四个以保护大熊猫等珍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为主的自然保护区之一,保持了完整的自然生态系统,其原始性、多样性、稀有性、代表性名扬中外。

王朗作为我国自然保护区中较早开始生态旅游探索的成功典型。王朗的“小众”生态旅游模式以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保护区保护与发展的资源。它符合生态脆弱的自然保护区的特点,也符合以保护为首要目的的自然保护区的战略目标,是一种值得其他自然保护区借鉴的可持续旅游模式。

5.1“保护至上”的旅游定位

王朗自然保护区把他们的生态旅游定位为“小规模、负责任的旅游,它促进周边社区、游客、公司与企业、政府与非政府部门参与大熊猫栖息地保护机制的建立。”在王朗的案例中,保护区没有把生态旅游的经济目标凌驾于其他目标之上,而是成功地让它成为推动保护区总体目标实现的一个工具。

自然保护区的首要目标是保护。但是保护区的保护、科研、监测、巡护、环境教育都需要经费。经费不足严重制约着我国自然保护区的发展,也成为众多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强劲动力。

5.2“小众”的生态旅游模式

王朗最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模式“小众”旅游,它以科研工作者、国际生态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学生、驴友等八类市场为其主要服务对象。保护区提供的专业性、知识性极强的旅游产品如讲座、科考、专业解说等也正是适应了这一类消费者的需求。而旅游接待中保护区员工与旅游者个人接触广泛,人性化的服务模式也十分契合这些目标消费者的心理。这几类游客的数量只占王朗入区游客总数的25%,但其消费占保护区旅游总收入的70%。王朗自然保护区以其鲜明的“小众”特点,在保护区的生态旅游中独树一帜。

自然保护区的旅游开发和经营应当区别于其他风景区,严格控制旅游容量,坚持小规模、精品化、控制式发展的“小众”旅游模式。我们认为,自然保护区——尤其是那些资源观赏价值高、旅游吸引力强的保护区——应当拒绝大众游客,更不宜为了经济目的而盲目迎合市场需求。保护区的生态旅游应当严格服从保护区的首要目标,寻找与保护区职能协调的主导旅游模式,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游客管理和环境教育,担负起引导和培育旅游者的任务,而这本来就是保护区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六、鼎湖山景区的保护、建设与开发构想

鼎湖山景区应主要依托保护区的自然资源来发展旅游,生态环境保护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旅游也将失去依托。生态环境保护与旅游开发两者有矛盾,但更多的是统一,鼎湖山景区如何才能走“保护与开发”双赢之路呢?建议如下:

6.1健全旅游环保的法律制度和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环境保护法》、《森林法》、《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条例》和地方性法规,拟定出符合鼎湖山景区的管理条例。

6.2提高环保意识、实现主客参与管理

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让当地居民理解资源保护、旅游开发与自身经济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第一,持续发展”的原则。自然保护区形成管理者完善环境监测,当地居民维护并保护资源,游客主动参与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

6.3注重当地居民利益,促进环境保护

充分发挥民众效应,旅游开发要顺应民心,适应当地的生产生活实情。使当地民众成为旅游开发的参与者,环境保护的主力军。

6.4建立部门协调和监督机制

鼎湖山景区可根据实际情况建立中央直属协调监管部门,主要职责是确定保护区旅游开发理念和思路;协调保护区、地方政府、旅游开发商、当地居民等各方面的矛盾。促使自然保护区长足发展。

6.5优化经费机制,合理分配旅游收入

鼎湖山景区可通过除政府投资、社会捐赠、接受国际不定期经费和投资以及开展生态旅游等创收形式之外,还可通过发行生态彩票这个独特而有效的手段,筹集社会闲散资金,投入保护区建设和维护事业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和改善保护区经费投入不足的局面。

鼎湖山景区根据所得经费收入和管理目标要求,合理编制经费预算表,明确经费用途。应当将大部分经费用于基础能力和管护能力建设,部分用于保护区资源调查、保护区人员培训、日常管护、资源监测和巡护执法。

6.6明确保护区界线及土地管理权

政府可通过土地收购政策、征收补贴政策等措施明晰保护区的保护管理范围,但短期内难以实现,“限制土地利用政策”符合鼎湖山景区的实际情况。但自然保护区土地权属管理的重点是对目前的限制土地利用政策加以改进,引进生态补偿、推广“旅游扶贫”技能等方式,促进当地经济,提高居民收入,利于保护区管理。

6.7部分线路实行“小众”旅游模式,使旅游走向精品化、高端化、个性化

把目标人群锁定在少数先锋性,优质旅游者,这类游客文化素质较高,环保意识高,且消费能力强。游人容量小于生态容量,使生态系统得以恢复,资源永续利用。

6.8优化并新增游览线路,形成各具特色的旅游新品

①生态养生游

鼎湖山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可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利用,进而开发设计出丰富的森林旅游主题产品。

②山林探险游

鼎湖山森林茂密,地势复杂,沟谷纵横,奇峰耸立。可开辟丛林溪道探险、攀崖、涉水等线路,组织探险寻宝、寻古探幽,丛林野战、穿越原始森林等活动。

③自然科普游

鼎湖山具有保存完整的生态系统、丰富的物种、生物群落及赖以生存的环境,有华南生物种类的“基因储存库”、“活的自然博物馆”之称,是进行各种有关生态学研究、珍稀物种研究的良好基地。因此,可与各大研究所、高校、中学等科研、教育单位建立联系,开展科学考察、参观、学习旅游

七、结语

综上所述,鼎湖山景区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该以“保护”为立足点,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生态旅游的蓬勃发展。借鉴国内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与开发的成功案例,探讨适合鼎湖山景区自身的方法和策略,开辟“保护与开发”双赢之路。

参考文献

[1]陈忠晓王仰麟:《生态旅游刍议》,[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17.11

[2]朱同林:《生态旅游:概念与功能》,[J],《丹东师专学报》,2016.12

[3]伍鹏:《试论文物保护与重庆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专学报》,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