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挖掘作品内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6-16
/ 2

论美术欣赏课中如何挖掘作品内涵

公超

公超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桃墟镇中心小学276223

美术欣赏是引导儿童进入艺术殿堂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审美文化素养的重要手段。面对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一幅作品该如何欣赏?如何从作品的表面来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内心情感?从大量的听课中发现:不少欣赏课,教师讲授过于专业,课堂过于枯燥无味,这样的课,不单教师讲得累,学生学得更累,这些通病在课堂中一般有以下体现:

一、分析过于专业

有些教师在分析美术作品时,往往从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专业角度来分析。一讲构图就是“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必分析“环境色、光源色”,这种课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忽视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说得难听点就是“对牛弹琴”。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必然会大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学生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分析作品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教学只是让学生走近了作品,而并没有进行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多媒体的误导

有些教师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方面可以用事无巨细来形容:本来写在黑板上的板书都已事先刻录在内;一些要提问的问题也被精心设置在内,并配上回应学生回答的音响效果;映在银幕上的文字也以各种方式变换着自己的形状与颜色……于是,教师只要鼠标轻点,教学过程便在银幕上演。许多教师认为制作一个课件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但在华丽的银幕背后,教师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现象——一个不变的课件是并不适合不同班级同样使用的。因为学生特点、教学情景是不同的。教师如果忽视具体情况,整堂课其实是被多媒体牵着鼻子走,教学活动其实也就成了为多媒体的存在而存在,从而偏离了教学目的。

这些问题值得思考,“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认识,正确地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纵观以上几点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好美术欣赏课,充分挖掘作品内涵,教师要不断调整课堂教学模式。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课前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预习,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收集与欣赏内容有关的资料,让学生有备而“赏”,从而缩短与欣赏内容的距离,产生欣赏的兴趣。上课时,教师出示欣赏作品后,教师不要立即讲解,可以让学生读画几分钟,再请他们说说自己对作品的第一印象。然后出一些思考题,例如欣赏《着衣母婴卧像》时候,提问学生这幅作品的创作题材是什么?他为什么能创作这样的作品?里面的人物都在干什么?等等,有了问题学生就会往他自己喜欢的角度去思考去寻找,这都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观感觉、胜于教师的讲解。这样也改变了那种以教师唱独角戏为师生共同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

2.利用媒体创设情景。合理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室等教学设备进行情景创设,从中品味艺术魅力。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在美术欣赏课中有机地把音乐和图片放映结合起来,将能达到图音并茂、声色俱全的表现主题的教学目的,并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例如当我们上到毕加索的绘画作品《格尔尼卡》时。其作品取材于真实的历史事件一个小镇悲剧。而我们熟知的《南京大屠杀》电影也是取材于真实的历史悲剧,我们可以播放一段南京大屠杀电影,当忧伤的旋律,悲惨的画面出现时…这时学生就开始自觉地体验画面凄惨的氛围,产生审美同情。直接以宏大直观的灾难场景形象去激发学生的同情感受。这时的欣赏主体受到灾难电影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接受其审美思想的启示,展开想象,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使自身的情感融入画面。这时学生积极认同的心理活动本身就由理性参与了欣赏活动而推向深化,从而获得艺术作品内层意蕴的领悟和随之而来的审美愉悦,审美想象,逐步进入物我两忘的审美境界。

3.师生合作,合理引导。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时,教师的启发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要进行“对话式”欣赏教学,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欣赏教学应该是互动的,是师生之间的一次审美合作,是平等的参与和交流的过程。对于学生在欣赏时的表现,教师不能像法官一样给予是与否的判定。同时为了增加欣赏内容的趣味性,充实课堂内容,对于搜集到的美术作品一定要选好题材内容。因为每件美术作品最突出的美点所处的部位不同,所以备课、授课的侧重也应不同。如:有的作品最突出美点分析须侧重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故事;有的应侧重于艺术家奇特而巧妙的构思;有的应侧重于造型的寓意和联想等等。所以,老师应该要有能力找出每件作品的所有美点,而且能准确抓住作品中诸多美点之中一两个最为突出的美点,以此设计教学。

让我们勇于发掘孩子的创新潜能,弘扬主体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努力培养创新型人才而尽自己之力。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用心去体验美术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地去认识作品,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以达到和谐的教学效果,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素质而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