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教育牵手“游戏”——让幼儿教育趋向完美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4-14
/ 1

“幼小衔接”教育牵手“游戏”——让幼儿教育趋向完美

陈静

陈静山东省临沂市苍山县尚岩镇中心幼儿园277712

不论是杨万里笔下的“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还是高鼎诗中的“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副充满童趣的美好画面,表现出了幼儿爱玩好动的天性。幼儿教育也理应尊重幼儿的这种天性,开展好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使幼儿的童年生活充满阳光。然而,现实中,相当一部分幼儿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总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中学到一些简单的数学,汉字等。这种现象尤其在“幼小衔接”的大班最为显著。当这个问题不可避免时,如何做既不违背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又能满足家长对学前教育的需求这一矛盾呢,本人做了以下探索:

一、做好游戏与学前教育的结合文章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也指出: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实践教学中,我们都有这样一个发现:要求幼儿端端正正的坐几分钟,他们都不容易办到,但是只要播放他们喜爱的动画片,例如《喜洋洋与灰太狼》、《金刚葫芦娃》、《大耳朵图图》等他们就能在小凳子上坐很长时间。由此可见,只要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他们不仅不会厌烦,还会产生耐心。鉴于此,我们如果能在游戏中,设计并穿插好学习的内容,寓教于乐,必然也让幼儿会产生兴趣。

以教给幼儿学习简单的汉字为例子:只要为幼儿设计多种多样的识字游戏,用游戏来诱导他们,使他们感到识字能获得欢乐,把识字当作每天必不可少的游戏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脱盲”。

1.给动物园的小动物找伙伴——主要用于对动物名称的认识

动物园的小动物还没有伙伴,让幼儿根据他们的特点给她们找伙伴。老师在教室里面准备一块识字场地,场地的周围贴着小鸡、小鸭,小猫、小狗,小鱼、小虾等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等各种各类的动物名称字卡。

玩法:幼儿在场地两端站好。一边小朋友拿着动物图像,另一边小朋友拿着字卡,老师说:“开始。”幼儿立即边跑边学小动物的动作向对应的字卡跑去,同时唱着“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与此同时,找伙伴找不对的,小朋友可以学一个小动物的叫声或唱一首儿歌。

2.捉迷藏

玩法:学完生字后,老师把所学的字张贴在黑板上,让幼儿注视几秒钟后闭上眼睛,迅速拿掉其中一字,让幼儿猜一猜是哪一个“字宝宝”藏了起来,幼儿观察一下谁不见了,并说出其名字,然后老师亮出该字,加深记忆。

3.合作比赛

玩法:以小组为单位,把全班小朋友分成男女两大组,然后将“大小、高低、长短、胖瘦、黑白、冷热,粗细”等常用常见的反义词,分成单字作成字卡。男孩与女孩分别拿相反的字,然后进行合作比赛,看谁在限定时间内先找到自己的反义词。(此法用于小朋友会认词之后,拆开让他们认单个字。)

以教给学生认识简单的数字为例。可以通过模拟小超市,超市“经营”的商品一定是幼儿喜欢的玩具、服饰,小食品等,给商品贴上数目简单的价格标签,让学生分角色轮流扮演营业员和顾客。同时,老师要用硬纸片做成数目不超过10元的“人民币”。例如,小汽车标价3元,老师可引导幼儿除了直接拿着3元的纸币买,也可以用1元的和2元的纸币去购买。在交易中,让学生不仅体验到购物游戏的乐趣,还能在购物过程中不知不觉的认识到10以内的数字,简单的加减法。

二、教育牵手“游戏”的注意事项

首先,对于上述的识记游戏,老师只要求认识即可,绝不可要求幼儿去写或者布置家庭作业

幼儿的手指还很嫩,骨骼没发育成型,如果安排幼儿去写,既失去了游戏的趣味性,违背了《纲要》精神,说不定还会给幼儿带来心理压力,或过早的产生厌学情绪,亦有摧残幼儿身心健康的嫌疑。

其次,教师在设计安排游戏的过程中,要深入了解班级幼儿的整体水平

如果高估了幼儿的能力,设计的游戏难度偏高,不容易完成,则会挫伤幼儿的积极性。若低估了幼儿的能力,游戏会让幼儿不感兴趣。所以,不要急于求成,要善于设身处地的站在幼儿的角度来审视游戏的可操作性。使游戏的设计既要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内容又要简单易懂。唯有如此,才会达到预设的效果。

第三,比赛完,老师一定要注意总结,给学生发小红花或者在展示牌上画个“笑脸”以示奖励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幼儿也不例外。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将幼儿分成几组,对于获奖人数比较多的小组,老师可以评为冠军小组、亚军小组等,通过此举可培养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在小组合作中,还可以请领悟能力学习能力较强的幼儿当“小老师”,教能力弱的幼儿。幼儿只有品尝到成功的乐趣,才更有兴致去参与游戏活动,才能在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

在幼儿教育中,脱离了游戏谈教育,效果必然会打折扣。作为幼儿教师,不仅要多读相关的书籍,还要善于借助发达的网络信息来学习、借鉴,达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的目的。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才会享受游戏(学习)的乐趣,继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