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速赣东南融入海西经济区助推区域跨越式发展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1-21
/ 2

加速赣东南融入海西经济区助推区域跨越式发展

管莉

管莉(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摘要: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经济发展”。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已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成为党中央的战略决策。赣东南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须进一步解放思想,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凭借独特的“天时、地利、人和”优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框架,借助海西现行之力、先试之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最终实现赣东南的大变化、大发展。

关键词:赣东南;海西经济区;融入;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0)11-0000-02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经济区)是相对于海峡东岸以台湾为主体的经济带而言的,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浙江温州和广东潮汕,东临台湾,西邻赣、湘,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具有对台前沿、自然集聚、优势独特的区域经济综合体。值得注意的是,“海西”虽然是福建省提出的经济区域概念,但是它却并不仅仅局限于福建本省,而是以福建为主体,涵盖周边区域。具体地说,就是南与珠江三角洲相接,北与长江三角洲相承,东临台湾岛,背靠江西内陆腹地的广大区域。

一、赣东南地区融入海西经济区的战略意义分析

目前,区域合作、协调发展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趋势下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格局,对世界经济总体格局及国际贸易秩序产生着重大影响。随着我国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进程加快,以行政区经济为主的发展模式必将受到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冲击;另一方面,我国区域差距正呈日益扩大的趋势。因此,如何加强区域联动和地区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是发展新时期中一个需要加以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在新的形势下,立足全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以海峡东岸的台湾、西岸的福建为主体的海峡经济区,将成为继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之后,中国又一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域;成为中国沿海四个经济区竞争与合作、对接与承接、连片与互动发展的区域;将形成中国东南沿海大金三角经济圈:中国东南沿海区域经济发展“两江一海”(两江指泛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一海指海峡经济区)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成为中国最大、最有活力的经济区域,从而确立海峡经济区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内地发展、发挥纽带作用和促进共同繁荣”四大功能。

二、赣东南融入海西经济区的优、劣势分析

当今世界经济有两大潮流。一是经济全球化,二是区域一体化。而区域经济及其协调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通过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形成协调一致、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新格局,这是顺应时代潮流和发展趋势的历史进程。

融入海西,赣东南地区有很多优势。福建省的电子信息、机械、微电子、石化等技术含量高的产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一旦在海西发展战略中迅速成长,高科技产业势必成为福建的支柱产业。江西以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多年与福建的良好关系,将接受福建的强烈辐射,分享这一产业转移带来的巨大商机。赣州被誉为“世界钨都”和“稀土王国”,可以参与海西产业的分工,为这些高科技产业提供原材料、进行粗加工。京福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抚州通往福建带来便利的交通。抚州境内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开发潜力巨大。鹰潭、上饶两个地市旅游资源更为丰富,这两地市日前都在努力与福建方面加强旅游方面的沟通与合作。赣东南作为沿海联系内陆的纽带,将为为沿海地区转移梯级产业提供良好的宽阔发展环境,拓展对台合作,促进港口与腹地联动发展。

当前,对海西经济区来说,还处于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一体化发展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突出表现为没有形成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划机制、符合行政区域利益的财税分享机制以及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合作机制。因此,在政府与市场的角力中,地方政府作为区域利益的代言人,可以通过行政管理来制定各自的区域发展思路和政策取向,再加上政府绩效考核体系的强化作用,造成了整个海西经济区内部在“各敲各的锣、各打各的鼓”,福建、广东、浙江、江西四省没有真正的发展战略上的认同感,彼此之间界限分明。因此,行政区划的割裂成为海西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最大问题。地区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竞争,各城市之间的产业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二是地方政府问竞争,地方政府竞相压低土地的价格,变相给予企业税收优惠,陷人政府服务的“价格战”之中。

三、赣东南融入海西经济区的对策、建议

赣东南地区作为中部地区联系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门户,区位优势明显,赣东南地区位处海峡西岸,应发挥作用,加强与海峡西岸经济区主题的福建省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一是应组建合作发展推动小组。研究制定区域合作发展战略与规划,扩大区域内产业合作,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优化。活跃区域内旅游和文化交流,研究制定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筹建旅游联合体。

二是加快建立便捷的区域交通网络。把交通合作作为优先领域,进一步加强省际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的建设,促进跨省跨区域基础设施的互联互接,建立和完善区域内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联运机制,尤其是赣东南地区与厦门港的海运联运,加快形成区域内更加高效、便捷、安全、畅通的现代综合交流体系。

三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海峡西岸面对台海,赣东南地区紧邻珠江三角洲、长江三江洲,连通中西部,物流业发展潜力巨大。因此,要共同协商发展大计,整合区域物流发展资源,充分发挥已有优势、增创新优势,提高整体物流的经济效益。积极引进和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吸引国内外大型的物流公司进入,培育和提高本地区物流企业的竞争力,吸引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本地区的物流企业成长,实现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

四是强化金融合作。创新机制,探索建立区域金融信息交流机制、产业发展投入机制、金融服务以及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区域金融风险的信息沟通、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推动金融横向联合,为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制度保障。强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和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金融机构跨地区参股、控股、建立跨区域的产权交易市场。强化区域内项目融资,大力培育跨区域的银团贷款市场,鼓励跨区域直接融资,鼓励融资项目完成后试行BOT资产证券化,促进金融资本跨区域流动和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志南,李闽榕.《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9)

[2]徐严.“赣东南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2008

[3]叶文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与海西先行对策分析”2008

[4]阮汝红.“东陇海经济区与长三角地区联动发展研究”,华东师范硕士论文2008

[5]黄健忠,卢荣忠等:《海峡西岸经济区概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管莉,(1985.11—),女,河南省濮阳市人,福州大学八方物流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