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波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4例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1

微波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4例临床疗效分析

饶辛红

饶辛红(江西广济医院江西南昌330200)

【摘要】目的研究微波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微波治疗仪热凝鼻腔副交感神经高密度区的粘膜,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54例。结果入组病例随访1年,治愈46例(85.2%),有效8例(11.1%),无效者0,总有效率100%。结论微波热凝治疗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疗效确切,无副作用,患者易接受。

【关键词】鼻炎变应性微波副交感神经

【中图分类号】R4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9-0201-02

过敏性鼻炎是全球性疾病,发病率高,具有普遍性,持久性和难治性。过敏性鼻炎严重影响健康,影响学习。为了进一步探讨微波手术对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疗效,现将我科对54例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患者进行微波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54例患者均符合常年性变应性鼻炎的诊断标准。男29例,女25例,年龄14~65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1~18年。患者均有鼻痒、鼻塞、频繁发作性喷嚏及流清涕,多数在晨起发作。鼻粘膜检查见鼻粘膜呈苍白色或灰蓝色,中鼻甲、下鼻甲肿胀,中鼻道和下鼻道均有浆液性分泌物;28例患者曾常年应用粘膜收缩剂,12例曾行翼管神经烧灼术,18例行下鼻甲注射硬化剂,效果均不佳,其余患者未曾治疗。

1.2治疗方法

入组病例均在门诊治疗。采用南京启亚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MTC微波手术治疗仪。微波手术:患者术鼻腔喷1%盐酸麻黄素溶液或放置1%盐酸麻黄素棉片5min后取出。治疗部位置1%丁卡因棉片5min后取出,共3次。待鼻腔黏膜表面麻醉满意后,微波手术下鼻甲时电流50mA,时间2~4s。在鼻镜直视下用特定的Z字形探头紧贴按于下鼻甲肥厚之处,踏脚踏开关后使肥厚的下鼻甲组织瞬间凝固、缩小、发白,从下鼻甲后端向前延续至前端。可重复2~3次至鼻腔通气即可停止操作。术后1~2天有轻微的鼻塞和鼻腔分泌物增,给予呋麻加地塞米松溶液滴鼻,口服抗组胺药氯氟他定每晚10mg。1周后复查,清除下鼻甲创面伪膜。2~3周伪膜结痂逐渐脱落,下鼻甲黏膜光滑缩小,鼻腔通畅,打喷嚏流清涕消失而愈。对照组采用呋麻加地塞米松溶液滴鼻,口服氯氟他定每晚10mg。每周观察,随访记录症状。

1.3疗效计分

按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附表症状分级记分标准分级记分。[1]

2结果

术后辐射区粘膜反应性水肿,形成白色伪膜,10天左右伪膜脱落,3周后复查鼻粘膜水肿消失,呈粉红色改变。(治疗前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见下表)全组病例随访1年,治愈46例(85.2%),有效8例(11.1%),无效者0,总有效率100%,未出现并发症及复发。

表治疗前后(3周后)症状体征积分比较(x±s,分)

时间喷嚏流涕鼻塞鼻痒体征总积分

治疗前1.56±0.782.18±0.682.05±0.922.32±0.772.06±0.7810.17±1.86

治疗后0.84±0.420.68±0.620.53±0.720.83±1.020.73±0.563.61±2.23

P<0.001<0.001<0.001<0.001<0.001<0.001

3讨论[2]、[3]

常年性变应性鼻炎是内外致敏因素刺激鼻粘膜,使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致使鼻粘膜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出现鼻痒、喷嚏、流涕等症状。鼻腔副交感神经主要来源于筛前神经内支和翼管神经,高度集中于鼻丘、鼻中隔粘膜和中、下鼻甲前端,是鼻腔最敏感的部位。应用微波治疗仪选择性的热凝副交感神经高密度区的粘膜,阻断了鼻粘膜的副交感通路,包括蝶腭神经节节后纤维、筛前神经的副交感纤维和下鼻甲粘膜的胆碱能神经节,使充血扩张的血管收缩,腺体分泌减少,组织水肿消散,达到治疗的目的。同时热凝后形成的变性组织,被组织吸收后,形成抗体,产生免疫效果。

微波热凝治疗的原理是微波作用于机体,产生的高频电磁波使组织细胞产生强烈的分子运动,形成组织内热效应,引起蛋白凝固、血管闭塞、组织变性。微波在组织内加热均匀,神经阻断彻底,无副作用,疗效确切,患者易接受。

参考文献

[1]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变应性鼻炎的诊治原则和推荐方案(2004年,兰州)[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166–167.

[2]张罗,韩德民.变应性鼻炎治疗的进展[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5,40(3):230-232.

[3]张罗,周兵,韩德民,等.变应性鼻炎研究进展(一):发病机制[J].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3,10(5):316–320.